因為一份報紙,一名鄉村教師圓了學生的名牌大學夢,還成就了自己的美滿姻緣;因為一份報紙,一名校長率領師生拉開了一場課改攻堅戰,開創出學校的一片新天地;因為一份報紙,一位教育局長從讀者變成了作者,引領當地教師開啟了教育寫作之風……因為一份報紙,衍生出人生的許多可能。正因為此,他們三位被評選為中國教師報2015「年度讀者」。當然,在我們的讀者群裡,像這樣的局長、校長、教師並不是唯一,只是因為,他們代表了2015年無數與我們一起攜手同行的人們。
劉習聰:中國教師報是我的「紅娘」
在那邊遠的小山村,沒有網絡、不通班車,沒有任何可以閱讀的東西,每次收到《中國教師報》是最幸福的事情。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教師報》就是大家的寶。
一份報紙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
如果以前問湖南省安化縣平口鎮完全小學教師劉習聰這個問題,他的答案顯然是「不會」。但在2012年結識了中國教師報,成為報紙的作者和讀者,他沒有想到:這份報紙出乎意料地改變了他的一生。
「新年到了,我也有大喜事要辦,這次一定要給中國教師報一個大禮包。」元旦那天,當我們把「年度讀者」的新年禮物送給這位年輕的鄉村教師時,他語出驚人,也要送我們一個大驚喜:1月12日,他和女朋友即將踏入婚姻的殿堂,而這個媒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教師報。
一個媒體,如何把鄉村教師作為自己的年度讀者。一份報紙,怎麼就成了牽線搭橋的月老?
事情的緣由是來自一次特殊的徵文比賽。2012年7月,教育部舉辦「我的特崗故事」徵文比賽,在眾多的徵文故事中,來自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新發布依族鄉寶塔村新發民族小學的特崗教師劉習聰,憑藉自己特殊的特崗經歷獲得了徵文比賽特等獎,還作為特崗教師代表發言。
在京短短的幾天,劉習聰來到中國教育報刊社,來到中國教師報編輯部,成為我們的特約通訊員。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中國教師報,也是第一次成為中央新聞媒體的通訊員,心裡真是美滋滋的。」劉習聰笑言。
而更讓他驚喜的是,從京載譽而歸的他,收到了當地鄉政府送給他的一份禮物——一份《中國教師報》。
在當地,讀到報紙並不容易,學校距鄉政府有34華裡,交通非常不方便,只能是每次鄉幹部下村的時候把報紙帶給劉習聰,有時甚至是鄉黨委書記親自送報紙過來。
「在那邊遠的小山村,沒有網絡、不通班車,沒有任何可以閱讀的東西,每次收到《中國教師報》是最幸福的事情。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教師報》就是大家的寶。」劉習聰至今記得同事們「搶讀」報紙的場景。
不僅教師們愛讀《中國教師報》,學生們也爭著看。劉習聰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看到報紙上免費師範生的新聞,2014年6月,他第一批參加高考的學生裡,劉濤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免費師範生,好幾位學生考上了地方免費師範生或師範專業和教育類專業。
2014年9月,因為父母年齡大的原因,劉習聰從貴州調回湖南老家,繼續做一位鄉村教師。回來沒多久,這個有心人就發現,與貴州山區不同,老家的學校處在大水庫邊,班上的學生靠乘船上下學,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怎麼辦?那段時間急得不行的劉習聰想到了中國教師報,他把困惑和想法寫成讀者來信,而《中國教師報》很快在頭版予以刊登。讓中國教師報和劉習聰都沒想到的是,來信剛剛刊出,當地有關部門就專門安排了幹部負責學生用船工作,有關專家學者也開始了學生用船的制度研究,學生用船問題開始像校車一樣,引起社會公眾的極大關注,並在一些地方進入了政府決策層。
命運的神奇還不止於此。這篇讀者來信刊出後不久,鄰近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的一位特崗教師對學生乘船問題也特別關注,在《中國教師報》上看到了這篇報導,通過多方輾轉找到了劉習聰的電話,專門跟他進行討論。
這電話一打不要緊,劉習聰才知道,這位女教師是全婁底市唯一一位在村級學校任教的碩士研究生特崗教師。
同為特崗教師,又都致力於鄉村教育,兩個人開始了見面,說來也巧,兩個人雖然是在不同的市區工作,但距離其實很近,只有20分鐘的車程。
一切似乎冥冥註定,曾經一度擔憂自己婚姻的劉習聰沒想到,幸福來得如此奇妙,來得如此之快!
「你不知道,我有多感謝《中國教師報》,你真是我們的娘家報,真是我和妻子的紅娘。」在新年收到的祝福簡訊中,來自鄉村教師劉習聰的這份感謝和祝福尤其讓人感到激動和幸福。
「《中國教師報》,有你真好!」平素不怎麼誇人的劉習聰把這9個字送給中國教師報,而中國教師報,願意做鄉村教師成長路上的同行者。(中國教師報記者 康麗)
戴金強:可以照亮未來的邂逅
「高大上」的思想傳遞中,「接地氣」的教學實踐裡,一路上追尋著她的足跡,學的不僅僅是課改思想,更多的是課改的方法和策略。
河北省青縣樹人學校校長戴金強沒有想到,一路行走在教育途中,他會與一份媒體結下深厚的不解之緣。
2006年,教育田野裡一場來自民間的改革浪潮漫捲而來。那一年,戴金強剛剛接任青縣二中業務校長。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青縣二中如何跟上潮流?他心中有許多困惑——課改究竟怎麼改,改向何處?教師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又該如何培養?新課堂是何模樣,怎樣打造?這是主抓教學業務的他必須思考的問題。就在千頭萬緒的時候,他遇見了《中國教師報》。
「『高大上』的思想傳遞中,『接地氣』的教學實踐裡,一路上追尋著她的足跡,學的不僅僅是課改思想,更多的是課改的方法和策略。」戴金強用這樣一段話描述了與《中國教師報》的相遇。他說,這一次邂逅,讓他找到了前進的方向。隨後,緊跟這份媒體的教育主張,一系列教師基本功系列比賽活動在學校展開——賽即興表達,賽學科素養,賽說題水平,賽微格說課,賽組織教學能力……「動起來」的學校,一下子變得生機盎然。
這一次被戴金強稱作「可以照亮未來的邂逅」,讓他從此與中國教師報「難捨難分」。在離開青縣二中任職青縣樹人學校校長後,2014年的冬天,戴金強看到中國教師報將在山東臨淄舉辦一次課改活動的預告。從前在報紙上見多了編輯、記者的名頭,這一次,他想親自去看一看。帶著教學、管理中積累已久的疑問,拉上三名副校長,他們就此踏上了前往山東臨淄的火車。
「樹人學校被喚醒了!」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山東之行,讓戴金強的心情從「興奮」,到「震撼」,再到「豁然開朗」,也更堅定了他大力推行改革的決心。
「共赴課改盛宴,達成課改共識,我將這次出行稱之為『臨淄行認同之旅』。」戴金強說。緊隨其後,被點燃了的學校領導班子派遣多名骨幹教師三下山東,前往杜郎口中學、杜郎口小學等課改典型學校取經。正是在腳踏實地的磨礪中,這批教師有了新的思考,有了改革的力量,找到了「目中有人」的樹人課堂的「入口」。學習歸來的樹人課改志士們,像被點燃的星星之火投身課堂教學改革之中,引燃了樹人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的燎原大火……
在一路追隨、探索中,戴金強從未停止思考與研究。他說,每一次閱讀《中國教師報》,他都視之為與中國教師報的主編、編輯們在進行一場場深度對話。
「在對話中我漸漸領悟到,教育就是喚醒學生的自覺,課改就是翻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翻轉師生的角色、翻轉學習方式和評價方法,課改就是要解決改革怎麼教和教什麼的問題……」說起自己的研究心得,戴金強有說不完的話。而伴隨著中國教師報對課改新動向的研究,戴金強領導樹人學校「以學為中心」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生命在場」的生命化教育方向已然明晰。樹人學校的教師們在常態化學堂裡努力實踐,最終建立起青縣樹人學校自己的教育觀、教育價值觀、教育質量觀和教育倫理觀。
「這一切的思考和變革,都來自於中國教師報的啟發。」戴金強說。從相遇、相識到相知、相伴,戴金強始終不盲從、敢作為,創出了一片新天地。他說,未來的日子,他將繼續牽手中國教師報——因為那裡有他可以倚靠、也可以倚之而登高望遠的堅實臂膀。(中國教師報記者 黃浩)
方華:這份報紙,能讓讀者變成作者
以往大多讀者只能做一個靜悄悄的讀者,覺得報紙離自己很遠,但通過閱讀《中國教師報》,許多教育工作者獲得了成長,視野更加開闊,知識更加完備。
「《中國教師報》有一種影響力,她可以讓讀者逐漸轉變成為作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江西省弋陽縣教體局局長方華如此評價《中國教師報》的作用。「以往大多讀者只能做一個靜悄悄的讀者,覺得報紙離自己很遠,但通過閱讀《中國教師報》,許多教育工作者獲得了成長,視野更加開闊,知識更加完備,也逐漸嘗試通過寫文章來闡述自己對教育的理解。」
方華本人就是「從讀者轉變成作者」的典型代表。
早已成為中國教師報「老作者」的方華正在本報《區域教育周刊》開設專欄,向讀者詳細介紹自己眼中的教育,以及如何解決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而就在前不久,看到本報頭版《多想想怎麼幫「下鄉」的新教師》一文後,方華的內心頗多感慨,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講述自己怎樣幫助鄉村教師,如何推動鄉村教育發展。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國教師報》新聞版後,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俗話說,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方華能夠「從讀者轉變成作者」也不是一時半刻就實現的。其實在很早以前,他就開始關注《中國教師報》。2003年,《中國教師報》創刊沒多久便進入了方華的視線;而在2006年擔任弋陽二中校長時,方華覺得自己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於是《中國教師報》的文章每每都成為他學習的對象;升任局長後,《中國教師報》更是成為他每周必看的教育類報刊。「我可以從報紙中得到許多啟發。」方華說。
《中國教師報》為何能吸引這麼多教育工作者來閱讀?在方華看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份報紙有不同定位的周刊,全方位覆蓋整個基礎教育中的不同層次:有局長的管理層次,有校長的辦學層次,有普通教師甚至家長的層次,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閱讀哪些版面。
「不僅是讀報、用報,通過參加中國教師報組織的各種活動,我也獲得了成長。」方華解釋說,每次參加中國教師報主辦的活動,能聽到其他地方優秀局長、校長、教師對教育的理解,他們會借鑑優秀的經驗與做法。當然,包括方華在內的弋陽教育工作者,也會在活動中將本縣的一些做法與廣大的局長、校長、教師進行分享,這對弋陽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弋陽縣每年會在教師中開展讀《中國教師報》徵文活動,弋陽縣的「教育夢·龜峰讀書聯盟」要求協會裡的教師將《中國教師報》作為必讀報刊,鼓勵教師勤寫作、多投稿。僅在2015年,弋陽縣教師就有近200篇文章發表在《中國教師報》及其他國家級或省級刊物上。正是通過運用《中國教師報》等刊物,該縣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提升。
談及對《中國教師報》的期望,方華若有所思:「是不是以後可以針對某個話題進行連續不斷的討論呢?」他說,許多教育的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和思考太少。他舉例說,「比如教育評價單一性問題,到底單一性在何處?這些話題原來都提到,但是還缺乏深入的探討、縝密的思考。」他同時建議,可以考慮發動集體的智慧,讓一些熱衷於這種類型話題的讀者幫助我們搜集相關問題,讓一些關於教育話題的爭論持續呈現,從而使相應的探討體現出應有的價值。(中國教師報記者 崔斌斌)
《中國教師報》2016年1月6日第2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