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我國近代最著名的高校,還得是北京大學。其前身乃是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早在清朝時便已建立,是我國最早的大學。比起後來在民國初年才建立的清華大學,北大在整個中國近代的名氣和聲譽要比清華響亮很多。
尤其是當時我國近半數知識分子和國學大師,都和北大或多或少有點聯繫。比如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還有胡適、王國維、魯迅、朱自清這樣的著名教授。就連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也都是沈從文和莫言這種級別的文學大師。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北大教授,而比起上述那些響噹噹的名人,他則顯得低調神秘多了,其便是辜鴻銘。
辜鴻銘出生於1857年的馬來西亞檳榔嶼,父親是一位馬來西亞華僑,母親身份不詳,傳言是一位西方女士。或許是混血兒基因的優良性,辜鴻銘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學習天賦。父親還捨得供辜鴻銘讀書,10歲那年,辜鴻銘便已先後前往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留學,不但增長了見識,還練就了一口流利的九國語言。
同時,他還拿下了13個不同國家的博士學位,中西結合,融會貫通,可以說是清朝時期華人界裡最精通西方文化和技術的學者。
在1880年那會,辜鴻銘完成了海外所有學業,準備結束14年的漂泊生涯回到馬來西亞老家。也只在返程的船上,他遇到了一位叫馬建忠的清末外交家,兩人一見如故,在海上攀談了3天後,辜鴻銘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之後他特意拜訪我國,帶了一套四書五經回去研究。
沒想到,辜鴻銘靠著對我國儒家經典的研究,一下成了海內外著名的儒學大師。他不但將《論語》《中庸》這些著作翻譯成了英文,還在1913年和泰戈爾一起提名諾貝爾獎。後來蔡元培在1917年出任北大校長時,感嘆辜鴻銘的才華,便力邀其前往北大教授英國文學。
在北大執教期間,辜鴻銘的軼事也是相當多。最為國人熟知的還是學生嘲笑他留辮子穿馬褂,一點都不像是進步學者。而辜鴻銘則回一句「我的辮子是有形的,但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讓嘲笑他的學生羞愧不已。
其實,辜鴻銘在回擊別人的嘲笑上一直是個高手。除了「辮子事件」外,後來他去英國出差時,還經歷了一起「報紙事件」,後者則更讓人拍手稱快。
有一次,辜鴻銘奉命去英國辦事,他還是那身長辮馬褂的行頭,走在英國大街上自然格格不入。後來他買了一份報紙乘坐公交車,在車上兀自看了起來。
這時,坐在對面不懷好意的英國人認為他是個不懂英語土老帽,便用英語譏諷其看不懂還要裝大尾巴狼。結果辜鴻銘聽後倒也不生氣,故意將報紙顛倒了過來。那些嘲諷他的英國人笑得更歡了,認為辜鴻銘連報紙都能拿倒,肯定是一點英文都不懂。
隨後,讓這些英國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只見辜鴻銘將倒著的報紙上的內容,一字不落地全讀了出了,口音還是相當標準流利的倫敦腔。一下給嘲諷他的英國人看傻了,他們這才意識到,自己剛才冒昧失禮的話,辜鴻銘全聽懂了。
這幾個老外頓時羞紅了臉,車還沒到站便灰溜溜地下了車。辜鴻銘扶了扶眼鏡,深藏功與名。對這樣一位享譽海內外的學者如此無禮,這幾個英國人實在是有眼不識泰山。可見,我們對待他人不能報以外表先入為主的態度,要不然,最後只會落個自取其辱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