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全球產業面臨重新洗牌之挑戰,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成為各界共識。伴隨著數字浪潮,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呈現出新特點。
11月18日 ,火石創造創始人楊紅飛在深圳舉辦的「智行——BT+IT深度融合新基建論壇」上指出,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個園區發展生命健康產業,169個國家級高新區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超過60個。避免同質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已成為從國家到區域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共性挑戰。再看產業主體——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日益成為影響產業格局的重要變量因子,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也正從少數大企業驅動向協同化發展模式轉變。
隨著越來越多政府園區布局生物醫藥產業,如何實現生物醫藥產業鏈現代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成為大家的關注焦點。楊紅飛表示,未來的生物醫藥創新是一個基於數據的產業鏈協同過程。眼下需要更加關注怎麼做好定位與資源配置、更好地提升產業治理能效,激發中小創新型企業在未來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
疫情之後,各地紛紛推行「鏈長制」,包括江西省、廣西省、杭州市、南京市、蘇州市、北京市、深圳市、合肥市、長春市等區域,一方面應對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和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保障產業鏈在當前發展環境下的穩定與安全。但除了制度創新,還需要支撐體系與工具。
結合智慧園區的建設經驗,重慶市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認為,以產業大數據為基礎,可實現產業治理應用場景智慧化,從產業研究、產業治理、產業招商到產業服務去形成政府端到企業端的閉環。目前重慶正在建設全市的產業數位化賦能中心。
基於近年來與各城市園區的合作實踐,楊紅飛指出,生物醫藥產業的基礎設施,就是以產業大腦為核心的產業治理基礎設施以及產業網際網路平臺為基礎的創新服務設施。產業大腦打造了產業鏈的數字底座,是充分發揮「鏈長」指揮決策作用的工具和抓手。通過對產業鏈進行實時動態的全面監測,結合產業鏈的分析把握產業瓶頸與發展機遇,為「建集群、強鏈條」和產業資源配置提供決策依據。這將是實現產業精準治理的根本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