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有多難?有一首詩這麼說:
稿稿稿
一入選題深似海,條條大路走不了;
眾裡尋它千百度,衣帶漸寬禿頭好;
好不容易撿到寶,導師催我來交稿;
稿七稿八搞不定,明年還得補補腦。
我讀博的朋友小瑋就被論文折磨得快崩潰了,甚至念叨著要放棄。
他把改了第八次的論文交上去,結果換來了導師的白眼:
文獻資料匱乏、版本不對
積累數據量太少,圖表展示質量太差
缺乏論證邏輯,引用案例不夠豐富
收到郵件,他整整三天沒出門。
他不是個例,成千上萬的科研人都要面對無盡的實驗、反覆修改的論文。
難道就只有被虐的份嗎?
其實,掌握了以下這個」秘密武器「,你也是可以「反殺」的!
01
論文的痛,都是它惹的禍
一篇論文好不好,全看有沒有詳實的文獻支撐和數據、案例佐證。
面對海量信息,如何快速搜集你想要的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
小瑋向發過幾次SCI的師姐求助。師姐反手甩了一個論文神器:Python。
本來還不太了解,但看師姐演示後,小瑋驚掉了下巴:
● 下載文獻 ●
最讓人頭疼的文獻,用Python 3秒就能定位,5分鐘一併下載相關領域的關鍵文章、重要作者和科研熱點,追溯引證關係。
● 處理數據 ●
實驗數據自動整合成列表,便於查看篩選;還能自動清洗,一鍵剔除用不到的。
● 可視化圖表 ●
Python能把數據自動輸出成折線圖、三維圖、直方圖、嵌套餅圖等規範高質量的圖表,直觀展示千辛萬苦得來的研究成果,助力文章發表。
「師姐天天不慌不忙的,論文倒是發了好幾篇。要是早點知道用這個查文獻、做數據,我也不至於這麼煎熬了!「
於是,這位博士老兄迅速學起了Python。發牢騷的深夜語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滿是興奮的動態:
審稿專家那邊過了,調整下格式就能發刊!
我用Python搜集整合了許多導師需要的資料,他現在對我刮目相看;
不僅導師誇我,同學們也來向我請教,成就感滿滿啊!
聽說,他用Python自動下載翻譯了國外文獻,截圖發到校友群裡,竟然有同學問他:能不能賣一份給我?
△一鍵下載、自動翻譯外文文獻
這從天而降的外快讓他開心到不行。看來Python的確是個神器!
02
科研人,千萬別打雜。
很多人抱著一腔熱血做研究,結果發現最痛苦的不是枯燥實驗,而是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手忙腳亂。
所以,掌握一個幫你打雜的工具太重要了。只有這樣,你才能把精力集中在科研本身。
近幾年Python流行起來,也正是因為它在資料收集、數據分析方面實在強勢。
只需要幾行簡短的代碼,它就可以:
● 網絡爬蟲,一鍵爬取全網公開資料
● 對實驗結果進行數據分析,讓觀點更科學嚴謹
● 批量處理上百個Excel、Word、PDF文件
● 生成可視化圖表,成果展示更專業
……
每一個功能都非常適合科研人。
△幾千條論文幾秒鐘瞬間抓取
不過,如果今天是你第一次了解Python,那麼該有點危機感了。
就連中科院,都早已將Python列入招聘條件和培訓範圍。
△信息來自中科院官方網站
打開招聘網站,看一看高薪崗位的任職條件裡,Python更是頻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