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闢蹊徑 選擇在月球風暴洋著陸的嫦娥五號面臨哪些困難?
「嫦娥五號」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
11月30日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
截至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正常,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進行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儘管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已經積累了大量月球探測的技術基礎。但實施在月球表面的自動採樣仍將面臨多項技術風險和挑戰。
首次月球採樣任務面臨多項技術挑戰
/strip/quality/95/ignore-error/1|imageslim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整體的採樣封裝過去沒幹過,這部分主要依賴於幾個複雜的機構,比如鑽取機構、表取的機械臂,還有一個高真空的密封裝置,為了確保樣品能夠保持在月球表面的狀態。在回收過程中,由於在地球表面它會待一段時間,那麼地球的空氣如果進入了密封裝置,可能會汙染樣品。
/strip/quality/95/ignore-error/1|imageslim />
/strip/quality/95/ignore-error/1|imageslim />
完成採樣之後,探測器要將樣品帶回地球。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月面起飛,這就相當於在月球表面發射一個火箭。然而面對無人照看、沒有發射塔架、沒有地面保障系統等多種複雜情況,想要從月面起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strip/quality/95/ignore-error/1|imageslim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再一個就是你說的起飛,起飛它的主要難點在於首先我們落下去的時候,我們的著陸器落成什麼樣子,事前我們是不知道的。另外發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射向,要非常精確,我們只有沿著我們特別精心設計過的這麼一個方位。進入了目標軌道之後,它才能夠跟軌返組合體實現交會和完成後面的飛行過程。
在完成樣品採集以及月面起飛之後,下一個要面臨的技術難題就是交會對接。不同於神舟飛船的交會對接,這一次上升器和軌返組合體將在距離地球幾十萬公裡外的環繞月球軌道上自主完成交會對接。
/strip/quality/95/ignore-error/1|imageslim />
彭兢表示,在交會對接過程中,對於精度的控制要求很高,誤差不能超過5釐米。在完成交會對接後,下一步就是帶著樣品返回地球,這在我國探月歷史上,也是首次。
/strip/quality/95/ignore-error/1|imageslim />
獨闢蹊徑嫦娥五號為何選擇在月球西北部的風暴洋著陸?
風暴洋是月球最大的月海,南北約2500千米,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在此之前,沒有其他探測器曾經到達這裡,因此,這對於所有想要了解月球的人而言,它也是一個全新的未知地。
在嫦娥五號任務之前,人類已經獲得的月球樣品大約有380公斤左右,分別來自於月球東南部的靜海和豐富海。而嫦娥五號探測器選擇在位於月球西北部的風暴洋著陸區,它年齡約32至40億年,這個年齡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會選擇在月球西北部的風暴洋著陸呢?
著陸區域相對年輕更有利於科學探測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中國的科學家們提出來,要構成月球歷史完整的畫卷的話,需要有不同年代的樣品,所以通過分析,它們認為我們現在選定的風暴洋西北部地區能夠帶回來的樣品比較年輕。再加上更早的樣品,就能夠放在一起,整體上對月球形成和演化的過程有更好的了解。
/strip/quality/95/ignore-error/1|imageslim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講,不光是從科學上帶回來樣品,讓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月球。從工程技術上來講,對咱們國家後續開展更遠的深空探測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我們認為稱之為裡程碑式的任務。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