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研發副總裁黃漢森:2050年電晶體將縮小到氫原子尺度,即0.1nm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臺積電研發負責人Phillip Wong近日在矽谷舉行的Hot Chips會議上表示,摩爾定律沒死,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並表示隨著新技術的進步,到2050年電晶體做到0.1納米,約等於氫原子的大小。

「毋庸置疑,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速,也沒有生病。」

臺積電研發負責人Philip Wong(黃漢森)在Hot chips大會上表示,他展示了臺積電對晶片技術的前瞻,稱到2050年,電晶體將縮小到氫原子尺度,即0.1nm。

黃漢森去年8月開始擔任臺積電企業研究副總裁,在此之前他是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擅長新形態的存儲技術研究,在學術界擁有很高聲望。  

Philip Wong

黃漢森在Hot Chips大會上演講的題目是:「下一個半導體工藝節點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他還詳細介紹了其他晶片技術的發展,比如將內存放在處理器的正上方,他預計這將提高性能。    

對摩爾定律非常樂觀,臺積電提出晶片進展的三大方向     摩爾定律預測,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約每隔 18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即更多的電晶體使其更快)。

不過,如何以最有經濟效益的方法將數十億個電晶體放在一顆晶片中,成為當前晶片製造遇到的最大挑戰,所以近年來有不少人認為摩爾定律逼近了物理極限並開始放緩。

英特爾一直在努力研發先進位程,但從整個行業來看,單個電晶體的價格不再繼續下降。這就限制了新的製造工藝只能用於高端、高成本的晶片。過去晶片行業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時晶片的時鐘速度提高,功耗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因此,晶片製造業出現悲觀主義者也就不足為奇。    

黃漢森預計,處理器將由不同晶片元件3D堆疊組成,而在當前這些元件通常是分開的。這將意味著晶片獲得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性能。

不過,作為晶圓代工龍頭的臺積電卻非常樂觀。黃漢森表示,摩爾定律進展良好,並大膽地預測了到2050年的進展,儘管他沒有提供任何詳細的計劃。    

摩爾定律以及晶片進展的其他方面都狀況良好   Real World Technologies的分析師David Kanter則更為謹慎。由於臺積電現在與英特爾已經是並列,而不是在英特爾之後,臺積電不得不承擔更多的領導責任,加大研發投入,因此聽到該公司如此樂觀並不令人意外。但談到晶片的進步,黃漢森對一些實際問題避而不談,比如縮小電晶體的速度放緩,以及製造最新一代產品的成本增加。

根本性的改進    「我們期待看到更多不同方向的創新,這將為行業提供持續的利益。」黃漢森說:「這就是我們關心的。」

黃漢森表示,晶片技術的元件正在縮小到極小的尺寸

關於未來的技術路線,Philip Wong 認為像碳納米管(1.2nm 尺度),2D層狀材料等可以將電晶體變得更快,尺寸更小;同時,相變內存(PRAM),旋轉力矩轉移隨機存取內存(STT-RAM)等會直接和處理器封裝在一起,縮小體積,加快數據傳遞速度;此外還有 3D 堆疊封裝技術。

具體而言,黃漢森就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若干觀點:

新技術將使電晶體更快、更小。長期以來一直在考慮的一項技術——碳納米管,現在正變得切實可行。另一種是被稱為2D層狀材料的材料,可以通過讓電子更容易地流過晶片來提供類似的增強。

一些新的內存技術將直接構建到處理器中,而不是作為單獨的晶片連接。這種快速連接將極大地提高性能,因為晶片上的邏輯電路(處理數據的部分)將更快地獲得所需的數據,因此不必有太多閒置時間。

3D堆疊技術將意味著,如今孤立的計算機處理器功能可以被夾在多個層中,與高速數據通路相連。

「在這些系統中,多層邏輯和內存以細粒度的方式集成,連接性是關鍵,」黃漢森說。

分析師Nathan Brookwood表示,儘管黃漢森對碳納米管等技術非常關注,但不認為臺積電本身在現階段會押注於任何特定的新技術。

新的計算機內存技術將取得進展

不過,黃漢森強調,除了硬體,軟體算法也需要迎頭趕上。一旦實現了這一點,晶片的進步將提供更好的計算設備。這是至關重要的,黃漢森說:「社會對先進技術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接下來,新智元帶來黃漢森在Hot Chip 2019主旨演講的完整PPT,附精編解讀。     臺積電Hot Chips大會演講精編(附PPT)

    摩爾定律講的是元件密度,這是高性能計算的主要驅動力。    

      從對數圖上看,摩爾定律不但沒有死,而且活的很好,電晶體密度還在增加,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內還會繼續增加,至於時鐘速度和運行效率等人們同樣關心的新屬性,實際上超出了摩爾定律的範圍。  

 進入AI和5G時代,「內存牆」問題日益突出,海量數據的流動和轉移的需求越來越高,內存訪問決定了計算的能源效率。    

  深度神經網絡需要大量的內存容量,而且內存緊缺的問題將來還會更加突出。晶片上需要更多數量的SRAM,但永遠都不夠,重要的是什麼樣的內存。   

  現有的系統中,大部分都是2D和2.5D,用的是TSV,我們需要再向前邁進一步,進入3D。    

      而下一步就是Beyond 3D,它實現了邏輯和內存的多層整合,在納米級尺度上實現了高密度的TSV工藝,即「N3XT級」系統。    

   下一代內存需要具備高帶寬、高容量,而且需要在片上。   

研究表明,具備上述條件的內存可以使系統級收益增加近2000倍,當然,以現有技術很難實現。在上層很難構建高性能電晶體,因為製造時需要1000度高溫條件,內存層會融化。    

要想實現上面說的理想的系統,需要超薄的設備層和較低的製造溫度。     近年來,電晶體技術實現了不少進步,出現了2D層材料過度金屬設計,1D碳納米管設計等,這些材料非常輕薄,大大降低了電晶體的溝道寬度,但仍保持高遷移率水平。    

    實現內存與邏輯平臺在3D架構下的整合,讓電晶體與製造技術的進步成為一個連續的統一體。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各自為戰是不行的。這需要系統工程師和開發人員的密切合作,需要硬體設備製造技術和需求的更緊密的交流,需要學術界與產業界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臺積電研發副總裁黃漢森:2050年電晶體能做到0.1納米,氫原子尺度!
    年電晶體做到0.1納米,約等於氫原子的大小。臺積電研發負責人Philip Wong(黃漢森)在Hot chips大會上表示,他展示了臺積電對晶片技術的前瞻,稱到2050年,電晶體將縮小到氫原子尺度,即0.1nm。
  • 臺積電黃漢森:光談nm不能是創新 未來將有0.1nm出現
    儘管蘋果在發布會上宣傳 A13 處理器用的是(臺積電)第二代 7nm 工藝,但代工廠臺積電對製程工藝這件事卻頗有微詞。在今天開幕的科技創新論壇會議上,臺積電研發負責人黃漢森表示,摩爾定義依舊存在,但所謂的製程工藝只不過是營銷遊戲。
  • 1nm工藝CPU還有多遠?臺積電即將挑戰極限:進軍1nm工藝
    我們現在使用的半導體大部分是矽基電路,問世已經60年了,多年來都是按照摩爾定律2年一次微縮的規律發展,但它終究是有極限的。臺積電在突破5nm、3nm及未來的2nm之後,下一步就要進軍1nm工藝了。根據臺積電的規劃,今年會量產5nm工藝,2022年則會量產3nm工藝,2nm工藝已經在研發中了,預計會在2024年問世。2nm之後呢?臺積電在日前的股東大會上也表態,正在研究2nm以下的工藝,正在一步步逼近1nm工藝。
  • 臺積電挑戰業界巔峰:即將研發1nm工藝
    眾所周知,目前IT行業所使用的的半導體大部分都是問世60年的矽基電路,並驗證了摩爾定律2年一次的微縮規律。不過,凡事都有極限,業界巨頭在陸續突破了5nm、3nm和未來的2nm之後,目標已指向業界的巔峰:1nm工藝!
  • 臺積電:摩爾定律可延續到0.1nm 現有製程工藝定義已成營銷遊戲
    臺積電:摩爾定律可延續到0.1nm 現有製程工藝定義已成營銷遊戲 摩爾定律是半導體產業的金科玉律,已經指導行業發展了50多年,它是Intel聯合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的,Intel也是摩爾定律最堅定的捍衛者,
  • 臺積電:摩爾定律依然有效,電晶體將能做到 0.1 納米
    據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表示,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並透露電晶體將能做到0.1納米。
  • 臺積電存儲大將黃漢森閃電離職,轉任顧問兼首席科學家
    臺積電在 2018 年 8 月從史坦福借將擅長新型態存儲技術研發的教授黃漢森(Philip Wong)接替技術長孫元成一職,出任擔任技術研究組織主管,日前問芯Voice獨家掌握消息,黃漢森已經從臺積電離職,據業界傳言,他會重回史坦福重執教鞭。
  • 臺積電:2nm晶片研發重大突破,1nm也沒問題
    一、臺積電:第一家官宣2nm工藝,研發進度超前據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2nm工藝取得重大突破,研發進度超前,業界看好其2023年下半年風險試產良率就可以達到90%。
  • 臺積電2024年量產突破性的2nm MBCFET電晶體
    臺灣半導體製造公司(TSMC)在2nm半導體製造節點的研發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這一突破性的報告已經浮出水面臺灣媒體,並已拿起由東方媒體。負責為全球各種大小公司提供處理器和其他晶片的臺積電也有望在2023年中期進入該工藝的試生產階段,並於一年後開始批量生產。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臺積電2nm大突進,三星慌了
    這一周,臺積電接連官宣了2個爆炸性的消息。  首先是臺積電高級副總裁Y.P. Chin代表公司宣布:臺積電即將開設2nm晶片研發中心。  緊接著,臺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鎮球確認,3nm晶片將在2022年進入量產階段。
  • 臺積電成功研發2nm晶片!是技術大爆炸,還是營銷騙局?
    但是,臺積電聲稱2020年即將量產5nm晶片。 臺積電錶示計劃在2022年量產3nm晶片。 計劃在2024~2025年量產2nm晶片。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臺積電史丹福大學等研發柵極電介質新工藝
    但幾十年來,隨著矽電晶體尺寸逐漸縮小,由二氧化矽製成的絕緣層必須變得越來越薄,以便用更少的電壓來控制電流,從而降低能耗。最終,絕緣屏障變得非常薄,薄到電荷都可以穿過它,從而導致電流洩漏、浪費能量。因此,如何解決電晶體的漏電和能量浪費等問題,也是行業一直研究的重要方向。
  • 臺積電史丹福大學等研發柵極電介質工藝
    日消息,近日在IEEE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臺積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介紹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夠更好地控制碳納米電晶體沉積高K電介質,這種控制對於確保電晶體在需要時完全關閉至關重要。
  • 臺積電5nm工藝詳細解讀
    從透露出來的信息來看,臺積電將代替Intel,引領半導體製造行業的技術走向。James所提到的那個IEDM文檔內,其實圖片都是屏幕截圖下來的(如下圖所示),這篇文檔還有其他信息沒有展示出來。所以接下來,我將結合之前所披露的5nm信息和這篇文檔內的圖表(包括被隱藏的),對臺積電5nm工藝進行一個簡短的解讀,歡迎批評指正。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5nm才剛嘗上鮮,臺積電的3nm廠房也已竣工,甚至傳出2nm工藝取得突破的消息。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
  • 臺積電走向2nm!3D封裝晶片2024年將大規模量產
    據供應鏈來源聲稱, TSMC 已經確定了一個新的多橋通道場效應電晶體(MBCFET) 架構,解決了與使用 FinFET 控制工藝收縮漏電流相關的物理極限。臺積電此前曾表示,其2納米技術的研發和生產將在保山和新竹進行,同時還進一步指出,它正計劃擁有四個超大型晶圓廠,佔地222英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