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研發負責人Phillip Wong近日在矽谷舉行的Hot Chips會議上表示,摩爾定律沒死,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並表示隨著新技術的進步,到2050年電晶體做到0.1納米,約等於氫原子的大小。
「毋庸置疑,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速,也沒有生病。」
臺積電研發負責人Philip Wong(黃漢森)在Hot chips大會上表示,他展示了臺積電對晶片技術的前瞻,稱到2050年,電晶體將縮小到氫原子尺度,即0.1nm。
黃漢森去年8月開始擔任臺積電企業研究副總裁,在此之前他是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擅長新形態的存儲技術研究,在學術界擁有很高聲望。
Philip Wong
黃漢森在Hot Chips大會上演講的題目是:「下一個半導體工藝節點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他還詳細介紹了其他晶片技術的發展,比如將內存放在處理器的正上方,他預計這將提高性能。
對摩爾定律非常樂觀,臺積電提出晶片進展的三大方向 摩爾定律預測,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約每隔 18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即更多的電晶體使其更快)。
不過,如何以最有經濟效益的方法將數十億個電晶體放在一顆晶片中,成為當前晶片製造遇到的最大挑戰,所以近年來有不少人認為摩爾定律逼近了物理極限並開始放緩。
英特爾一直在努力研發先進位程,但從整個行業來看,單個電晶體的價格不再繼續下降。這就限制了新的製造工藝只能用於高端、高成本的晶片。過去晶片行業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時晶片的時鐘速度提高,功耗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因此,晶片製造業出現悲觀主義者也就不足為奇。
黃漢森預計,處理器將由不同晶片元件3D堆疊組成,而在當前這些元件通常是分開的。這將意味著晶片獲得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性能。
不過,作為晶圓代工龍頭的臺積電卻非常樂觀。黃漢森表示,摩爾定律進展良好,並大膽地預測了到2050年的進展,儘管他沒有提供任何詳細的計劃。
摩爾定律以及晶片進展的其他方面都狀況良好 Real World Technologies的分析師David Kanter則更為謹慎。由於臺積電現在與英特爾已經是並列,而不是在英特爾之後,臺積電不得不承擔更多的領導責任,加大研發投入,因此聽到該公司如此樂觀並不令人意外。但談到晶片的進步,黃漢森對一些實際問題避而不談,比如縮小電晶體的速度放緩,以及製造最新一代產品的成本增加。
根本性的改進 「我們期待看到更多不同方向的創新,這將為行業提供持續的利益。」黃漢森說:「這就是我們關心的。」
黃漢森表示,晶片技術的元件正在縮小到極小的尺寸
關於未來的技術路線,Philip Wong 認為像碳納米管(1.2nm 尺度),2D層狀材料等可以將電晶體變得更快,尺寸更小;同時,相變內存(PRAM),旋轉力矩轉移隨機存取內存(STT-RAM)等會直接和處理器封裝在一起,縮小體積,加快數據傳遞速度;此外還有 3D 堆疊封裝技術。
具體而言,黃漢森就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若干觀點:
新技術將使電晶體更快、更小。長期以來一直在考慮的一項技術——碳納米管,現在正變得切實可行。另一種是被稱為2D層狀材料的材料,可以通過讓電子更容易地流過晶片來提供類似的增強。
一些新的內存技術將直接構建到處理器中,而不是作為單獨的晶片連接。這種快速連接將極大地提高性能,因為晶片上的邏輯電路(處理數據的部分)將更快地獲得所需的數據,因此不必有太多閒置時間。
3D堆疊技術將意味著,如今孤立的計算機處理器功能可以被夾在多個層中,與高速數據通路相連。
「在這些系統中,多層邏輯和內存以細粒度的方式集成,連接性是關鍵,」黃漢森說。
分析師Nathan Brookwood表示,儘管黃漢森對碳納米管等技術非常關注,但不認為臺積電本身在現階段會押注於任何特定的新技術。
新的計算機內存技術將取得進展
不過,黃漢森強調,除了硬體,軟體算法也需要迎頭趕上。一旦實現了這一點,晶片的進步將提供更好的計算設備。這是至關重要的,黃漢森說:「社會對先進技術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接下來,新智元帶來黃漢森在Hot Chip 2019主旨演講的完整PPT,附精編解讀。 臺積電Hot Chips大會演講精編(附PPT)
摩爾定律講的是元件密度,這是高性能計算的主要驅動力。
從對數圖上看,摩爾定律不但沒有死,而且活的很好,電晶體密度還在增加,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內還會繼續增加,至於時鐘速度和運行效率等人們同樣關心的新屬性,實際上超出了摩爾定律的範圍。
進入AI和5G時代,「內存牆」問題日益突出,海量數據的流動和轉移的需求越來越高,內存訪問決定了計算的能源效率。
深度神經網絡需要大量的內存容量,而且內存緊缺的問題將來還會更加突出。晶片上需要更多數量的SRAM,但永遠都不夠,重要的是什麼樣的內存。
現有的系統中,大部分都是2D和2.5D,用的是TSV,我們需要再向前邁進一步,進入3D。
而下一步就是Beyond 3D,它實現了邏輯和內存的多層整合,在納米級尺度上實現了高密度的TSV工藝,即「N3XT級」系統。
下一代內存需要具備高帶寬、高容量,而且需要在片上。
研究表明,具備上述條件的內存可以使系統級收益增加近2000倍,當然,以現有技術很難實現。在上層很難構建高性能電晶體,因為製造時需要1000度高溫條件,內存層會融化。
要想實現上面說的理想的系統,需要超薄的設備層和較低的製造溫度。 近年來,電晶體技術實現了不少進步,出現了2D層材料過度金屬設計,1D碳納米管設計等,這些材料非常輕薄,大大降低了電晶體的溝道寬度,但仍保持高遷移率水平。
實現內存與邏輯平臺在3D架構下的整合,讓電晶體與製造技術的進步成為一個連續的統一體。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各自為戰是不行的。這需要系統工程師和開發人員的密切合作,需要硬體設備製造技術和需求的更緊密的交流,需要學術界與產業界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