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尤其是西部,中強地震時有發生。一次較強地震(稱之為主震)發生後,隨之會在主震附近發生震級較主震相對低的地震,這些地震被稱為餘震。
餘震活動主要具有三個特點:
◎餘震活動的範圍比較集中,主要是沿著或圍繞主震所造成的破裂帶分布。
◎餘震活動會持續一定時間,根據主震所處構造的區域,餘震有可能持續幾個月,也可能持續數十年。
◎餘震活動會隨著時間在強度和次數上逐漸起伏性衰減。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發生後,其餘震活動沿著龍門山斷裂帶中北段分布,已持續十餘年,至今仍然還有餘震發生,總體震級水平已明顯降低,頻次也越來越少。
不同的地震序列,其餘震活動呈現特點也不一樣。中國大陸的地震序列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孤立型地震。是指一次大地震之後,餘震很少或幾乎沒有餘震,如2014年越西5.0級地震,餘震集中發生在震後半個月內,總共僅記錄到120多次餘震,且餘震震級較小,以2級以下地震為主,最大餘震震級為3.1。
◎主餘型地震。是指餘震震級相對較弱,但餘震數量較多,如2008年汶川8.0級、2013年蘆山7.0級和2017年九寨溝7.0級等地震,都屬於主餘型地震。其中,汶川地震後餘震已持續活動十餘年,0級以上餘震多達十萬餘次;蘆山地震的餘震也一直持續活動,截至目前已記錄到萬餘次0級以上餘震。
◎多震型。是指序列中具有2次及以上震級接近的地震事件,且餘震數量很多,如1989年巴塘震群,短短17天內就發生了4次6級以上地震,根據我國地震學家統計,中國大陸80%的中強地震為孤立型和主餘型地震,這意味著大約80%的5級地震之後,後續餘震的震級和活動水平都不會高於主震。無論哪種類型的地震,在震後短時間內的餘震密集活動期間,必須要有一定的安全防護措施,提高防範餘震的意識和技能,減少餘震傷亡。(趙敏 路茜)
(作者均系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