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門,作為校園的重要建築物和重要標識
承載著一個學校的風雨滄桑
記錄著學校的歷史變遷
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的南校門
由我國著名建築家楊廷寶先生
於上世紀30年代設計
建於1933年國立中央大學時期
東大南校門採用的是新古典的設計風格
整體簡潔大方,並無過多裝飾
但卻體現出百年名校的厚重與莊嚴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加之周圍環境幽靜典雅
成為眾多人心目中最美的校門
今天
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
東大南校門的「前世今生」吧!
校園範圍與校園入口的歷史變遷
親愛的SEUer
你知道嗎
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
早先的範圍與現在並不相同
自1902年成立的三江師範學堂至1921年時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園範圍均限於現群賢路——南高路以北;
1915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成立後,校園才南擴到四牌樓(街)。校園入口的數量、位置(特別是主入口的位置)也隨之而有所改變。
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
三江師範學堂於1902年籌辦,1903年借原江寧府公房掛牌開辦,其後在校園內陸續建造成了教學樓、辦公樓、實驗室及宿舍等建築。校園設有主次入口3-4個,主入口位於校園南面偏西處,正對學校的主樓——南高院,由南接「四牌樓(街)」、西鄰附小的「單牌樓(巷)」北行後再折入。
三江(兩)江師範學堂總平面圖(1912年)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
1915年,在兩江江師範學堂校舍的基礎上成立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園範圍南擴至四牌樓(街),校園內陸續增建了體育館、圖書館、生物館等建築,並於校園西南、東南增設了附小、附中。校園主軸線及主入口校門也隨之東移,並直通四牌樓(街)。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總平面圖(1923年)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1927年,在國立東南大學基礎上成立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次年更名國立中央大學。校園範圍進一步擴大,除西南角的原附小保留以外,四牌樓(街)沿線以北的原附中地塊及主軸線以西地塊已全部納入大學範圍。1930年後,校園內逐步增建了大禮堂等其多棟建築,校區主軸一線的空間格局已趨完善。1933年,主入口校門的原址重建,成為校園建設的階段性收官之筆。
國立中央大學校前區總立面(1932年)
國立中央大學總平面圖(1948年)
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
新中國成立後,四牌樓校區的建設主要集中在文昌橋、沙塘園、成園的地塊。主校區的校園維持在原範圍內,除對部分老舊建築予以重建以外,總體空間面貌改變不大。其主入口校門的位置亦無改變。
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總平面圖
校門形制與校名顯示的歷史變遷
據現有資料顯示,東南大學歷史上校門的形制變化僅有前後三次:
師範學堂時期,是雙柱「門闕式」,1921年的國立東南大學,是四柱「門闕式」,1928年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四柱「凱旋門式」。
而標於其上的校名牌內容則隨校名的更替而異,其字體、書寫格式等也有所不同。
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
師範學堂時期校門為二柱單間「門闕式」,磚砌門柱與校園南圍牆連為一體。校名由時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的李瑞清先生手書,為自右向左橫排的魏碑字體。
兩江師範學堂校門口
兩江師範學堂校名
(李瑞清書)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
1921年東南大學成立後,校園格局漸趨明朗,與之相應主軸線及校門便呼之即出。
校門採用了三間四柱的「門闕」形式,四座磚砌門墩中高側低、主次分明,將入校主通道一分為三,有效疏導了車流與人流。
由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1923年)與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1927年)在時間上有2-3年的重合,因此兩校及附中的校名牌並置,且由於有省級局機關昆蟲局的存在而亦另置名牌。名牌均為縱向木質,豎排的楷書字體。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大門(1922年)
從國立中央大學到東南大學
隨著國立中央大學校園建設的告一段落,大門與校內西方古典式樣的校園主體建築群之間的風格不協調成為顯而易見的問題,於是校門的改建成為當務之急。1933年,由應邀進行校園中圖書館、大禮堂擴建等項目的著名建築學家楊廷寶先生完成了新校門的設計。校門採用西方古典的三間四柱 「凱旋門」形式,「國立中央大學」以自右向左的橫排楷書字體鐫刻於門頭上方。
國立中央大學大門(1930年代)
1937年-1945年舉校西遷沙坪垻時期,校園曾被侵華日軍醫院及侵華日軍駐軍所佔。門柱上所掛名牌為「ひゃうどう ふだい」(兵頭部隊)。
日佔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大門(1930年代末)
在此期間,國立中央大學師生曾於校門前廣場舉行過多次民主愛國運動。
1946年底,北平發生「沈崇事件」,激起人民公憤。1947年1月3日,國立中央大學學生上街遊行,抗議美軍暴行,要求美方嚴懲兇手,公開向中國人民道歉。中大領導的南京抗暴行動與北京、上海等地學生運動遙相呼應,形成了全國範圍的反帝運動高潮。
中大學生高舉標語,抗議美軍暴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校名易為「國立南京大學」。先前,校門的匾額字樣是直接陰刻在橫枋上,填金。而國立南京大學時期,是用六塊木牌刻上字,遮住國立中央大學的字樣。主校門維持原構,校名字體為自右向左的橫排隸書。
國立中央南京大學大門(1950年代)
1952年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校名改為自左向右的隸書字體。
南京工學院大門
1988年,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 門樓上的「東南大學」四個大字採用的是東晉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字,擷取自王羲之的名帖《聖教序》。
東南大學大門(1988年復更名為「東南大學」)
從三江師範學堂
一直到如今的東南大學
近兩個甲子的歲月
在歷史的時間軸上只是匆匆划過
但卻留下了令人心動的軌跡
南校門陪伴東南大學
歷經多個重要發展時期
見證了東大的滄桑巨變
承載著東大人的光輝歲月
多少年來
南校門在東大人心中
已不僅僅是一座典雅、簡約的建築實體
它更是一座精神豐碑
激勵著東大人秉承先賢之志
開拓創新 砥礪前行
徵集
新媒體工作室
部分資料由校史館提供
文 |單 踴
顧問 |郭淑文 汪曉茜
配圖攝影 |杭添 孔德羽
美編 |帖若晨
編輯 |冀文琦
分享你和南校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