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十工段的微型水質自動監測站
隨著環保工作的推進,渾濁的河水已經成為「過去時」,大江東到處可以看到清澈的河水、充滿生機的岸景。如何將畫卷定格,保護河道不被再次汙染,更好地長效監控?
為河道安上「天眼」,為數據插上「翅膀」,這是大江東產業集聚區的答案。
近日,大江東第一批微型水質自動監測站進入試運行階段。新創橋、臨鴻東路橋、外六工段閘、外十工段閘等8個重點斷面的河道來了一位特殊的「保護者」。
臨鴻東路橋下的河面上,一顆直徑約40釐米的金屬小球浮在水面,隨波蕩漾。岸邊一個約10平方的小空間內,一臺臺高精度的儀器正在運作。取水樣、測水質、傳數據,一套完整的系統,將河道監控帶入了新的時代。
大江東在邁過河道「天眼」1.0時代的同時,走入了2.0時代。
「天眼」2.0時代
PH值8.02,水溫18.7℃,溶解氧11.82mg/l,濁度18NTU……
大江東環境監測站的環境自動監測預警系統上,工作人員正在研究著新創橋近期的水質檢測數據。「詳細、全面的數據,帶來的是更精準的出擊,」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比如,如果檢測出氨氮超標,站點就可以按圖索驥,將目標範圍進行壓縮,重點關注養殖場等可能排放氨氮的企業,讓排查工作更精準,更有方向性。」
為什麼說是河道「天眼」的2.0時代?
相較於過去,數據更全面,間隙更短暫,智慧監管前進了一大步。
在過去的1.0時代,受人力、物力等限制,老式的監測站一個月一般只能進行一次水質檢測,而且只有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鉀、氨氮、總磷這6個基礎參數,對河道的監控存在一定的空白。常規情況下,2-3天才能得出檢測報告更是讓數據出現了滯後,難以第一時間找到汙染源,為後續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難點。
現在,四個小時就有一組全新的檢測數據被傳輸到臨江科創園的環境監測站。大江東還在6項參數的基礎上,新增了濁度、總氮和電導率三個參數,讓河道監測更實時,更全面。而且,這套系統完全可以自主設置檢測的時間間隔,如果遇到特殊情況,能隨時縮短時間間隔,在有限的時間內收集更多的河道信息。
建設大數據監管
除了數據更佔優勢,該系統的功能也更加注重細節。不僅可以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還設計了一個報警功能——系統內設置一定的區間,一旦水質超過了預設的範圍,相關負責人就能收到一條來自系統的提醒簡訊,隨時隨地都能收到第一手「情報」,讓河道汙染無所遁形。
相較於老式的監測站,微型水質自動監測站無須駐點操作,完全自動化採集,工作人員每周只需要在8個站點巡邏1至2次即可,其餘時間,看著數據就能實時監控水質。
「該系統還有廣闊的成長空間。像大江東水管所就希望能共享該系統採集到的信息數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我們還將嘗試加入測水流量、測水紋等更多的參數,讓這套系統能為更多的部門提供需要的數據,拓寬服務的領域,將其價值最大化。」
探索的腳步永不會停滯。據悉,大江東環保部門將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加快推進智慧環保建設,在環境自動監測預警系統的基礎上,開發建設集汙染源和環境質量在線監測、危廢全過程監管、環境應急、環境執法等為一體的大數據集成監管平臺,對企業汙染排放行為全過程監控,實時掌握環境變化,及時響應調控,實現「測得準、看得見、說得清、管得住」的環境管理目標,全力守護大江東的藍天碧水。(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