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都會很關注孩子的成長,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但很多家長還忽略了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孩子大便排得怎麼樣。
清遠市人民醫院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肖強介紹說,隨著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便秘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因便秘就診的兒童越來越多。據統計,便秘是小兒胃腸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他提醒,若治療不當,約1/3的功能性便秘患兒的便秘症狀將持續存在或反覆,發展成慢性頑固性便秘。
各年齡段的病因有一定差異
便秘是指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糞便乾結以及自覺排便不盡感等。小兒便秘是小兒的常見疾病,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造成兒童排便障礙的主要原因,佔小兒便秘90%以上。
「小兒發生功能性便秘的原因主要有幾大方面。」肖強介紹說,小兒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多樣,不同年齡段誘發便秘的因素具有差異性。如新生兒及嬰兒時期的便秘與人工餵養及添加的輔食中某些成分有關,而青少年時期由於學習任務重而產生的焦慮心情也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便秘。
幼兒期及學齡期兒童的便秘主要與飲食結構不均衡、食物及水攝入量不足有關。食物過於精細化,蔬菜水果攝入量少,纖維素攝入不足,胃腸蠕動減慢,容易造成便秘。大便乾結後,食慾減退,進食量減少,每天形成的糞便也少。糞便在大腸中停留的時間越久,水分被吸收的時間越長,大便也越幹,越不容易排出。
「學齡期的小兒容易受如廁環境的改變而拒絕排便。」肖強說,部分學齡期的小兒由於環境的改變而感到心裡緊張、恐懼,小兒有意識地控制便意,直到排便刺激消失,直腸適應後使直腸中的糞便變得更加幹硬,排便更加困難,最終導致排便障礙。
另外,由於家長未對小兒進行一定的排便能力訓練,小兒未建立起良好的排便條件反射,或排便訓練不規範,錯過腸道興奮期,以致錯過最佳排便期。
便秘有器質性病變的可能
有的家長認為便秘不過是大便幹,排便費勁,不算什麼大病。肖強介紹說,便秘可以引起食慾下降,從而導致營養不良,生長發育落後等。雖然不算大病,但是對小兒危害卻不小。
有相關資料顯示,約25%的便秘兒童有肛裂。正常排便時肛門不會受損,但如果肛門及肛管所承受的壓力超過一定程度,便會造成肛門撕裂出血。便秘導致肛裂後,由於排便疼痛,小兒會人為抑制排便,拖延排便時間,繼而造成糞便水分在大腸中被吸收,大便更加乾結,下次排便就會更加痛苦,形成惡性循環。
慢性肛裂可引起長期、反覆的炎症刺激,形成皮膚水腫、結締組織增生,可誘發前哨痔。排便時出現劇烈疼痛,小兒產生「排便恐懼」,形成「疼痛-恐便-便秘-加重疼痛」的惡性循環。
「還要特別注意是否存在器質性病變,如新生兒若胎糞排出延遲,有先天性巨結腸或肛門狹窄等可能。」肖強解釋,診斷便秘前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小兒出生後首次排便的時間、大便次數、糞便的性質、大便時伴隨的症狀、是否出現因疼痛而引起的「忍便」行為、藥物的使用及母乳的餵養等。
直腸指檢可檢查患兒肛門內括約肌功能。經一般治療後,便秘仍存在的患兒,往往需要通過輔助檢查明確是否存在器質性病變。
「也有一些母乳餵養的嬰兒,5、6天甚至更長時間不排便,卻是正常的現象。」肖強介紹說,若嬰兒沒有嘔吐、厭食的表現,排出的糞便為軟便,家長也不用過於擔憂,可能是由於嬰兒胃腸功能較好,營養吸收良好,出現長時間不排便的現象。
防止惡性循環,從源頭抓起
「要處理小兒便秘的問題,首先要明確原因,針對性解決。」肖強說,家長需要對小兒出現便秘的可能原因進行分析,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如果是器質性便秘,也能及早治療。他還強調,與成人不同,小兒的主觀控制力較差,治療小兒便秘需要家長的配合。
注意調整飲食結構,《世界胃腸病組織臨床指南》將高纖維飲食和足量飲水作為預防和治療兒童便秘的主要方法。高纖維飲食可以降低身體的脂肪度,促進胃腸蠕動,對兒童便秘的治療有積極作用。
家長應訓練小兒排便習慣,良好的排便習慣對便秘的治療與預防起到重要作用。鼓勵小兒在晚飯後30分鐘內坐於馬桶或便盆上,時間約5分鐘。
適當的運動對緩解便秘症狀起著積極作用。規律有效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小兒排出腸道中的氣體,緩解腹部脹滿感。家長應鼓勵小兒每日參加0.5-1小時的運動,如慢跑、遊泳、跳繩、舞蹈等。
大腸受外周自主神經的支配,當小兒產生負面情緒如過度激動、焦慮、抑鬱時均可抑制該神經的調節作用,導致排便障礙。在日常生活和排便訓練中家長應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以消除孩子的緊張感。
肖強介紹,治療便秘比較常用的藥物有開塞露、乳果糖或聚乙二醇,必要時,可以藉助藥物刺激排便。但他提醒,藥物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長期使用可產生依賴性,反而不利於便秘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