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雅安住建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傳統文化的根基在農村,傳統村落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
在雅安大地上有一些歷史悠久、文化傳承多樣、建築風格獨特的古樸村莊,它們或在大山深處,或在河流之畔。在歲月的沉澱下,這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顯現出各自不同文化和時代背景下的獨特特質。
為進一步挖掘尋找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揭開傳統村落的神秘面紗。住建公眾號將陸續推出「留住鄉村記憶 走進雅安傳統村落」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如果說依山傍水而建的村落是一幅優美的風景,那麼,以石而建的村落就顯得氣勢恢宏。石棉縣蟹螺藏族鄉猛種村猛種堡子就是以石而建——百餘戶人家聚居在一座座獨立的石器民居裡,傳延著千百年的民族傳統文化韻味。
它的美,不僅在美景,也不只是在悠久的歷史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還在於生機勃勃的生活圖景。
午後走進猛種村一座民居門樓,只見一張桌子上擺著一副具現代氣息的娛樂品——撲克牌,旁邊的一隻狼狗正在酣睡……
藏寨山村古宅映夏陽
行走猛種村猛種堡子間,在枝繁葉茂的千百年古樹掩映下,古樸的民居錯落有致挨在一起,「幾」字形屋簷展示出頗具藏民族風情的韻致。
一踏進古村落,此前還處於都市的喧囂中,轉眼頓感古典韻味撲面而來。
村民住宅的風格大都是藏寨民居,還有凸起於其旁的碉樓和碉房。
藏寨古村落建於明末清初。高山河谷間,石砌的石木碉樓建築連片分布。這裡的居民屬木雅藏族,又稱木雅人,是藏民族的一個支系。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已難溯史。其傳統的民居都根據地形構築,房屋形態呈平面為長方形或曲尺形的兩層小樓,兩層以上往往收進一間或兩間形成寬敞的露臺,可作為日常活動的場所並晾曬穀物,房前屋後一般沒有閉合的庭院。
受制於中高山區宜耕土地少的限制,藏寨民居的規模一般不大,村寨的居民不過幾十戶,幾百戶的村寨很少見。這些村寨有的集中在山脊上或河谷間,各家房屋左右相連、前後相鄰,形成聚集型的村寨,周圍是屬於村寨的耕地。聚集型的村寨,居民住房和村內曲折交錯的道路,構成高低錯落,氣勢恢宏,宛如城堡的村落景觀。
也有些村寨的住宅分散在山坡上或山坳裡,每家每戶都有獨立的民居,宅前屋後遍種果樹等林木,周圍則是自家或鄰家的耕地,形成分散型的村寨類型。
這些民居樓都是石木結構,非常堅固。沿著一排青石小徑前行,沿途可見大量保留下來的古民居,且稍顯殘舊。民居上的屋脊、門楣、窗欞、灰塑、銅鎖……無不巧具匠心,透出習習古風。
實際上,村裡有不少居民,戀土難離。
步入村民王萬福的民居裡,老人正用煙杆吸菸,孫子正用筆記本電腦玩著網路遊戲——無線網絡信號與縷縷青煙融於民居的古老氛圍中,亦古亦今,交相輝映。
王萬福說,民居一層主要用於圈養牲畜,因此修建得稍高一些。兩層民居間用木梯相連,由於歲月侵蝕,已難見本色。
民居二層是主人的起居室,藏式雕花家具上精緻的圖案與碉樓的古樸形成鮮明對比,房間中飄散著酥油的清香。
攀上屋頂,眼前豁然一亮:河流緩緩從山谷間流過,河底的鵝卵石清晰可見,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河對岸的大山腳下是一塊塊農田,山頂則被成片的原始森林覆蓋。在陽光照耀下,森林中霧氣升騰,甚至可以看到雲霧的陰影在地面上緩緩移動。農田間、密林中,一座座民居依山而建,猶如傳說中的「天上穹廬」。
「樓在,根就在。」親朋都早已遷居城裡,王萬福一家仍居在此,守著祖上的老宅。
牆壁長滿青苔,柱石堅固依舊,崇山峻岭中,一座座積澱厚重歷史的藏族民居,仿佛飽經滄桑的老人,向南來北往的人們講述著這裡昔日的馬蹄聲聲。
遊走於蟹螺鄉猛種村猛種堡子的鄉野阡陌,幽靜的老屋、古典的祠堂、高雅的門樓不時映入眼帘。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一個傳奇,它們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記憶、人文生態和社會發展軌跡,文化價值彌足珍貴。
一遊客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看過許多的奇山秀水,看過無數的人間美景,也許,很多的景色都已不能帶給我們當初的那般震撼和快樂。然而,這一座座古樸滄桑的藏寨民居,卻透過歷史的滾滾風塵和偏僻的鄉村霧靄,讓人久久難忘。」
曬佛節傳奇的唐卡文化
木雅藏族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獨特而神秘的節日。其中,猛種堡子的曬佛節是當地藏族同胞敬佛的日子,也是一場當地所有藏族同胞都會參加的盛會——上至八九十歲的老人,下至孩童,都會穿上盛裝相聚在曬佛之地,等候著進行虔誠的跪拜。
猛種堡子保存著兩幅相傳是唐代的大唐卡。每年的農曆冬月十五這天,猛種堡子木雅藏族同胞都會將這兩幅唐卡請出來(即曬唐卡)。
曬唐卡又稱曬佛節,是猛種村木雅藏族同胞每年最重要、最精彩、最神聖的儀式。
每年此時,木雅藏族同胞敲著羊皮鼓、吹起清脆的海螺、鳴起長長的號角,整個村子頓時熱鬧起來。村民們在喇嘛的引領下來到保存大唐卡的人家「抬佛」。大家從「天門(唐卡必須從屋頂出來,當地人稱天門)」處請出唐卡,並將這幅唐卡抬到展佛臺與另一幅唐卡匯合。
前往展佛臺的路上,幾名男子扛著唐卡前進三步,後退兩步,並作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唐卡在鼓聲、長號聲、海螺聲和所有人的「哦嘿嘿」喊聲中抬往展佛臺。隊伍中有的抱著大紅公雞,有的牽著羊,還有人不停地向人群撒青稞面(木雅人表示祝福的一種方式),從村子南邊一直走到展佛臺前。
此時的曬佛場,村民們早已相聚在一起迎接屬於他們自己的節日。在號聲、誦經聲中,兩幅唐卡緩緩升起放在曬佛架上,喇嘛面向唐卡誦經祈福。
儀式現場,香灰爐一字排開,整齊擺放在唐卡下方。人們絡繹不絕,身著紫紅色袈裟的喇嘛口念佛經,在佛像前頂禮膜拜……場面壯觀。
曬佛儀式上,大家共同祈福,祈願來年風調雨順……
一遊客認為,木雅藏族的曬佛節有別於其他曬佛節,其豐富的內容和形式是研究藏文化的絕好題材。
後記:
遠望猛種堡子,這座經歷了歲月洗禮的寨子,民居從低到高,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與山坡渾然一體;搭曬青稞的架杆密如蛛網,縱橫交錯,顯得格外古樸幽雅,寧靜安詳。
其實,無論是木耳堡子還是猛種堡子,居住在這些藏寨中的村民,一方面以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傳承和延綿著古樸的民族文化;一方面通過文化知識的普及和電視、手機、網絡,緊跟時代的步伐。但濃鬱的藏族風情,別具一格的藏式民居……有如一塊未經打磨的璞玉,向世人展示著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特質……
點【在看】讓更多人因你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