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把核電池放在身後取暖,安全嗎?

2020-12-05 澎湃新聞

《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把核電池放在身後取暖,安全嗎?

「核電那些事」微信公眾號(hediannaxieshi)

2015-12-10 16:56 來源:澎湃新聞

【寫在前面】

在最近熱映的技術流硬科幻《火星救援》中,各種黑科技讓觀眾興奮不已。

火星在黎明前,溫度可低至零下八十度,為了不被凍死,馬特達蒙機智地從沙塵中挖出了核電池取暖(也就是被他纏上一圈金屬紙的玩意兒),邊纏邊說如果電池損壞那就「no human」了。

取出後,馬特達蒙把核電池放在了他的座椅後,這著實讓觀眾捏了一把汗。把放射性物質,放在離自己這麼近的距離內,真的安全嗎?影片裡的核電池,究竟是什麼鬼?

嚴格來說,核電池叫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縮寫RTG),利用放射性衰變的熱量進行溫差發電,通常使用的同位素就是鈽238。所以同位素的放射性真的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嗎?

由於火星表面晝夜溫差極大、一般化學電池無法工作,太陽能電池又無法用於深空,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可謂是深空探測中理想的能源。使用鈽238作為核電池發熱材料的主要優勢在於,處於鈾系衰變系當中的鈽238衰變產生的各種子體幾乎沒有伽瑪射線,輻射防護非常簡單和輕量化;半衰期也比較合適(88年)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提供穩定的功率,足以滿足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深空任務。

在超過四十年的時間裡,NASA已經安全的使用放射性熱電發電機(RTG)為二十多個太空任務提供電力來源。

本文原載於「核電那些事」微信公眾號(hediannaxieshi)。「核電那些事」是由一群核電發燒友自發組織形成的行業自媒體,著力於可視化科普,希望實現重工業輕閱讀的閱讀體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該公眾號授權轉載此文。

取暖是否可行?

首先說,用Pu取暖完全沒有問題。影片中的裝置叫做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RTG),能夠把Pu-238放射性衰變釋放的熱量轉化成電力。在現實中,超過四十年的時間裡,NASA已經安全的使用放射性熱電發電機(RTG)為二十多個太空任務提供電力來源。其中包括阿波羅登月任務、好奇號火星車和未來2020火星任務的火星車中將使用下一代升級版的發電機。

RTGs是一種太空電池,它利用鈽-238放射性衰變過程中釋放的熱量發電。好奇號上RTG產生大約110瓦甚至更少的的功率,差不多比燈泡的平均功率高一些。

RTG,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利用放射性衰變熱量進行溫差發電

那麼,熱功率是否足夠大呢?鈽-238的半衰期僅為88年,這意味著它的放射性衰減之快可以讓它非常熾熱,能夠使Pu-238燒的通紅,如下圖所示。好奇號的RTG大概產生2000瓦的熱量,設計使用壽命為14年,取暖夠用了吧。

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Pu-238主要是阿爾法衰變,RTG主要是放出α射線,只能在空氣中穿透幾英尺,空氣中移動幾釐米就over了,基本是一張紙或者健康的皮膚就擋住了,這點放射性跟火星上的本底相比,微乎其微,我觀察到他在同位素放射物質外纏了一圈金屬紙,吸收掉了大部分α射線,更何況馬特達蒙還穿著那麼厚的太空衣。

放射性不用考慮了,另一方面,Pu是有劇毒的,只有當它非破碎成非常細小的粒子或蒸發,並被人體吸入或攝入的時候才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這才是可怕的。

在《火星救援》中,乘組為了以防火星上升飛行器的鈽基RTG電池洩露而將它掩埋在遠離居住艙的地方)。就像電影中一樣,為防止任何洩露事故,鈽-238放置在多層先進的材料保護中,確保即時在嚴重的事故中也不會發生洩露。產生出的同位素是以陶瓷形式存在,且不溶於液體,所以不可能被誤吸和誤吞。

所以在火星上用Pu取暖很安全、很好用。

向雷德利·斯科特致敬

參考資料|知乎、NASA

鳴謝|地下工作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文藝

我是《火星救援》的譯者陳灼,關於這部小說和科幻相關問題,問我吧!

百科

我是清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專業博士生,關於核電的安全問題,問我吧!

關鍵詞 >> 核電池,火星救援,馬特達蒙,NASA,放射性熱電發電機,太空電池,澎湃,澎湃新聞網

相關推薦

評論(59)

相關焦點

  • 娛樂知乎:像馬特達蒙一樣被丟在火星怎麼辦?
    這是《火星救援》主人公馬克的處境。這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執導、馬特-達蒙(Matt Damon)主演的獨角戲科幻電影。  對,雖然這只是一部電影,但天有不測風雲,說不定哪天你也可能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要在外星求生。想要成為火星上的倖存者,《火星救援》裡的一些技能點你應該馬上學起來!  要在火星生存,首先,你得是個理科生。
  • 這是《火星救援》最強科普文|火星|電影資訊|馬特達蒙|鈽238
    視頻:《火星救援》終極預告 馬特達蒙變身毒舌傲嬌小達人,時長約2分1秒騰訊娛樂專稿(文/胡曉 編輯/三替)上中學的時候,我總拿著一本《SAS生存手冊》翻來覆去地看。作為一名理科生,相比書中的野外生存,更吸引我的,其實是作者的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就像我靠在溫暖的沙發上,腦海中也卻想著和魯濱遜一起面朝大海,在荒島上建立新的家園——從無到有,一切都靠科學和雙手。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新片,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滿足的就是這樣一種想像。《火星救援》原著作者安迪·威爾是誰?
  • 《火星救援》生存指南:電力問題如何解決?
    《火星救援》終於登陸中國,總體上說,相對於那些充斥著奇形怪狀的外星人和開著飛碟的納粹分子的科幻電影,和NASA合作後拍出的科幻片顯然更加科學合理,雖然局部存在一些不太科學的地方(《馬特·達蒙真的需要被第三次拯救嗎?
  • 這可能是在《火星救援》上映前唯一與馬特 達蒙和其他主創私密溝通...
    以上《火星救援》的主創團隊成員將在11月20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一個極小範圍的私密的火星交流會,並提供給一小撮熱愛火星和宇宙的傢伙提前觀影的機會。Tips:我們為什麼需要《火星救援》:如果說今年最後期待的電影是什麼,那《火星救援》一定名列前茅。正好有機會在上映之前先看了電影,總結了五大看點,如果你也被這五大看點吸引,那麼文章最後PingWest品玩為你帶來的福利就不能錯過。1、馬特達蒙的"翻身之作"
  • 會用在手機上嗎?答案是不怕死才可以!
    裂變與聚變是現代核能使用的兩個方向,以現在的技術條件而言還局限在使用裂變能中,而聚變大概還要在天上飛五十年!當然大家不要幻想使用核裂變的電站小型化到裝進手機裡!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更不要以為核能無法裝進手機裡,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做核電池的東西!
  • 會用在手機上嗎?答案是不怕死才可以
    裂變與聚變是現代核能使用的兩個方向,以現在的技術條件而言還局限在使用裂變能中,而聚變大概還要在天上飛五十年!當然大家不要幻想使用核裂變的電站小型化到裝進手機裡!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更不要以為核能無法裝進手機裡,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做核電池的東西!
  • 《火星救援》:我們這個時代的魯濱遜漂流記
    《火星救援》的故事很簡單:一組太空人到火星上開始任務,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沙塵暴不得不緊急撤回地球。其中一位植物學家兼機械師負傷,被誤認為死亡而留在了火星上。結果,他奇蹟般地生還了下來。聽起來有沒有很耳熟?對了,這就是影片的別名《我們這個時代的魯濱遜漂流記》,或者《全世界最handy的男人標杆》,這兩個我取的名字都可以充分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
  • 福利|《火星救援》-火星王馬特達蒙(百度下載在線)
    《火星救援》(The Martian, 2015)光是演出陣容就相當有趣,曾參與《星際效應》的馬特達蒙和潔西卡雀絲坦再次聚首,而且這個太空船上還坐了三個超級英雄電影的演員,包括酷寒戰士賽巴斯丁史坦、蟻人的好朋友麥可皮納和隱形女凱特瑪拉
  • 《火星救援》究竟符不符合現代科學,專業人士給你解讀
    《火星救援》改編自一個計算機阿宅的同名小說,這本小說和電影受到了NASA科研人員的高度好評,可以說是富有想像力卻又硬又科學的好科幻。雖然大溼覺得這部片子角色刻畫不足,但是在科幻方面的確是非常精彩的。這篇是外網NASA工程師寫的關於《火星救援》的科學性評價,他從幾個角度分別打分,並且從每個角度描述片中好的設計、壞的設計和最令他感覺到奇幻的設計。
  •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火星身陷絕境,這四點,幫助他創造奇蹟
    馬特達蒙主演的電影《火星救援》腦洞大開。一個人被留在火星時如何自救?馬特達蒙交給你四個能救命的生存技巧。NASA的一次火星探測計劃中,探測隊遭遇到一場火星沙塵暴侵襲。萬分危急之中,隊長只能要求全員回到飛行器中,期待著藉助飛行器起飛時的巨大推力在風暴中脫身。不幸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馬克被通信器材砸中,一時間沒了他的消息。飛行器起飛在即,不能等了。無奈大家只能放棄搜尋馬克,趕緊逃命。一轉眼,第二個火星日到來了。馬克被埋在一堆沙子裡,睜開了眼。瞧見自己肚子連帶太空衣都被通信器天線戳了一個洞。
  • 技術解析核電池:一塊用半世紀 遨遊宇宙全靠它?
    圖為登月太空人艾倫·賓從阿波羅12號上取出核電池的畫面。實際上,從阿波羅12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都使用了核電池,型號為SNAP-27。  這是被遺棄在月球上的核電池SNAP-27,使用了3.8千克的鈽238,熱能功率達1480瓦,轉化的電功率為73瓦。
  • 《火星救援VR》已登PS VR及Vive 圓你的火星夢
    【17173VR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由20世紀福克斯推出,以《火星救援》原著為基礎的年度科幻大片《火星救援》的VR體驗,將會登陸PS VR和Steam VR平臺,不過暫時不支持Oculus Rift。
  • 吐槽《火星救援》中的科學性到底多大?
    馬特達蒙飾演的主人公在火星上開始猶豫電磁風暴從而遭到遺棄,獨自生活了450天最終獲救的故事。據報導這部影片的導演親自向美國NASA進行了資深的探討,從而確定是否符合科學性。今兒小編就吐槽下,火星救援中的科學性到底有多大?
  • 《火星救援》:致敬生命,生死救援!
    電影《火星救援》是2015年推出的一部極具科幻冒險故事的電影,該片將故事背景設計在遙遠的火星,確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看點。其根據著名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一經上映就獲得了不錯的高口碑回饋。這部作品講述了由於遭遇意外,植物學家馬克不幸與宇航團隊失聯,隻身一人迷失在火星上,面臨著飛船的損毀和面對生命能源的耗損,其憑藉著勇敢與樂觀引起了地球上航天局的注意,於是一場關於火星的生命救援行動緩緩展開。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典型的科幻與冒險系列的二合一,其不僅是當時很出色的商業片代表,也格外的貼合人們的生活,拉近了人們與科幻之間的距離。
  • 【科普】核電池與核電站有什麼區別?
    而核電池主要使用鈽238,通過鈽238的自身衰變,放出阿爾法粒子並產生熱量。這熱量被用來發電。圖為鈽238        鈽是第94號元素,它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質量最重的元素,比鈾還要重。其穩定的同位素是鈽244,半衰期大約是八千萬年。
  • 豆瓣高分經典電影之火星救援丨附資源
    載人航天宇宙飛船阿瑞斯3號成功抵達火星,誰知一場破壞力極其巨大的風暴向太空人們襲來,阿瑞斯3號被迫中斷任務,緊急返航。撤離途中,太空人馬克·沃特尼被飛船上吹落的零件擊中,由於生還希望渺茫,隊友們只得匆匆返航,並向世人宣告他已犧牲的事實。出乎意料的是,馬克以極低的概率活了下來。他躲進駐火星的航天基地療傷。下一次火星任務要等到四年後,而基地內的補給僅夠他維持31天。
  • 核電池與核電站有什麼區別?
    難道人類的太空探索只能局限於水星、金星和火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而此時,核能的使用已經不再是一個可選方案,它是一個必選方案。除了以上探測器,使用核電池的探測器還有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尤利西斯號,還有好奇號火星車等等。
  • 《火星救援》中的科學與不科學
    當然,作為一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難免也有虛構與誇張的成分。可以肯定的是,這部電影中確實有一些科學上失誤。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的科學與不科學的地方:火星上的大風暴大風暴是不可能在火星上出現的。火星上的氣壓很低,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
  • 知道了這些,你可能更想去看《火星救援》|CBNweekly
    它在IMDB上評分高達8.4分,爛番茄上也有93%新鮮度。除了馬特・達蒙的吸引力之外,下面這些故事也可能想讓你將它列入周末計劃。1. 電影中的情節有科學依據嗎?要知道,幫這部電影搞義務宣傳和科普知識的可是NASA。
  • 核電池發展歷程_核電池發展趨勢
    它們在蛻變過程中會不斷以具有熱能的射線的形式,向外放出比一般物質大得多的能量。這種很大的能量有兩個令人喜愛的特點。一是蛻變時放出的能量大小、速度,不受外界環境中的溫度、化學反應、壓力、電磁場的影響,因此,核電池以抗幹擾性強和工作準確可靠而著稱。另一個特點是蛻變時間很長,這決定了放射性同位素電池可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