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究竟符不符合現代科學,專業人士給你解讀

2020-12-05 電影大溼

《火星救援》改編自一個計算機阿宅的同名小說,這本小說和電影受到了NASA科研人員的高度好評,可以說是富有想像力卻又硬又科學的好科幻。雖然大溼覺得這部片子角色刻畫不足,但是在科幻方面的確是非常精彩的。這篇是外網NASA工程師寫的關於《火星救援》的科學性評價,他從幾個角度分別打分,並且從每個角度描述片中好的設計、壞的設計和最令他感覺到奇幻的設計。

火星場景設計:A

好的地方:

奧林匹斯山

從蒼茫的水手谷(Valles Marineris)到高聳的奧林匹斯山(Olympus Mons),由於火星的重力很弱,使其誕生了如此布滿紅色塵土的奇葩地貌,沙土溝壑遍布著細小的紋路,隕石坑的邊緣又如此鋒利,讓火星長得很科幻,是個很好的故事發生點!

壞的地方:

科幻的場景其實未必需要完全符合現實,例如阿西達利亞平原(Acidalia)並非如小說中描繪得那麼平坦,又例如影片讓太空人像在地球上那樣行走,其實應該像在月球上那樣袋鼠般跳躍。

奇幻的地方:

火星的塵土堆積大概每十年0.5-5毫米,當然,這個速度足夠擋住太陽能板,但是不夠掩埋探路者號哦,更別提火星的風暴和流沙能讓飛船傾斜。好奇號火星探測車發來的最新最酷的發現:火星土表層是紅色的,但裡面卻是灰綠色的,所以你能看到那些新鮮損壞的巖石暴露出來的地方是灰綠色的,真是萬紅當中一點綠呢。

大氣科學:C+

好的地方:

火星有漂亮的束狀雲,暴躁的塵捲風和偶爾襲來的夾雜著塵土和閃電的風暴。

壞的地方:

火星上的風暴速度超過了每小時160公裡,然而由於稀薄的大氣導致這些颶風也就像地球上每小時18公裡的風的感覺,哪怕最大的風暴都掀不起地上的鵝卵石,更別提像影片開頭那樣掀翻一艘宇宙飛船啦。PS:還有個錯誤,火星上的落日非常漂亮,但應該是藍色而不是紅色的哦。

奇幻的地方:

由於火星的大氣是如此稀薄,所以晝夜溫差非常之大!火星同樣有季節變化,所以人類執行火星任務需要準備夏天和冬天兩套太空衣。

健康:C-

好的地方:

影片中你可以看到赫爾墨斯號上安裝了健身器材,長時間暴露在低重力環境的人,每天需要鍛鍊2小時來緩解這種影響。NASA盡他們所能去維持長期旅行的太空人們的健康——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生理上。

壞的地方:

其實按照正常的結局,每個太空人最後都應該死於癌症。火星缺乏有力的地磁力,無法保護馬特達蒙免於受宇宙輻射的傷害,赫爾墨斯號上的機組成員更是暴露在輻射中。

奇幻的地方:

馬特達蒙長期靠吃馬鈴薯和藥片能不能生存?唔,其實不能,會因缺乏維生素而掛掉。影片中馬特達蒙脫衣服時,能看到背上都是皮下出血的狀況,顯示已經患上了敗血症。

通信:C

好的地方:

NASA太空人的通信都會帶有他們獨一無二的個性啦。(意思就是包括粗口)

壞的地方:

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火星探測器都可以直接正確接收地球的信息(使用人造衛星),所以為毛火星車和地面探測器就不能連結衛星通信了?哦,如果有了這個功能小說就木有什麼故事可以講了。

奇幻的地方:

馬特達蒙片中去挖出探路者號的行為其實應該是可行的,不過有幾個限制。首先,探路者號是不可能被埋在那麼深的地方,還有我們至今還不確定為啥探路者號不工作了,是沒有動力了,還是內部元件損壞,還是什麼其他的原因——影片中給出的解釋是沒電了,所以只要接上電就能繼續用,如果其他部分壞了電影就編不下去了。此外,探路者上木有LED燈,探頭能旋轉但不像影片中轉得那麼快,並且會不斷追蹤地球的位置進行復位。

農作:B+

好的地方:

我們能很肯定俺們能在火星的土壤裡種出東西。移除火星土壤裡的高氯酸鹽很簡單,所以只需要提供土壤裡不存在的氮(恩,從人類的尿尿裡),以及細菌。然而,直接用人類的便便當肥料並不是一個好想法,因為這太容易傳播疾病,幹這事不成就是個死。細菌可以生活在乾燥和冰凍的環境下,所以為毛片子裡這些細菌暴露在火星大氣中就會死啊?只能說作者開光環就是要虐主角咯。

壞的地方:

在火星上種植東西其實是很複雜的一件事,需要一個更專業的溫室(要求遠遠高於片中馬特達蒙造的)。火星上的日光非常暗淡,所以對於火星園丁來說,使用拋物線反光板來聚焦日光在前期更有效,並且得和特製的照明燈交替使用。此外,感恩節的禮物居然是生土豆也是個挺搞笑的設計:因為在之前的宇宙旅行中,它們可能已經被輻射了……說不定早就變異了,不變異也發芽了。

奇幻的地方:

在一個派遣太空人去火星的任務中,我們卻要整在地球就實驗過的農業項目,這是非常難以置信的。

一般來說,在空間站進行種植實驗是有雙重目的的,一個是提供食物來源,還有一個是為太空人提供心理治癒功能。所以,本來宇宙飛行小組成員就比較緊缺,加個植物學家說實話挺浪費資源的(主角聽完這句話受到了心靈的創傷),並且火星的土壤偏鹼性,其實更適合種豆類和蘆筍,而不是喜歡酸性土壤的土豆。

地圖信息:D

好的地方:

我們有許多關於火星的地圖,大多都很漂亮且解析度極高。我們在火星軌道有好多衛星呢,穩定地向地球傳輸數據,哪怕突然一夜之間長出來一個隕石坑我們都會發現的!

壞的地方:

我們的主角居然不用那些地圖,而用過時的製圖——馬特達蒙靠的是一張粗糙的黑白地圖,感覺像小學生的塗鴉,尤其扯得是火星救援計劃的負責人Vincent Kapoor(那個印度大叔)居然拿牆上的裝飾畫來當地圖,而不是用他們衛星拍攝的火星精密地圖。

奇幻的地方:

火星探測器是直接連接火星軌道上的衛星來獲取地圖數據的,為什麼非要等地球上的人發來信息呢,這可比地球上接收到信息早二十分鐘呢。

天體物理學:A+

好的地方:

利用軌道動力學的想法非常有創意,尤其是接馬特-達蒙的時候是在太空,還要和赫爾墨斯號保持相對速度對接,這個想法相當大膽。

壞的地方:

故事裡設計的赫爾墨斯號折返拯救的軌道並不是那麼樂觀,NASA執行這個計劃需要把單程的時間縮減24天,使得赫爾墨斯號的燃料其實並不那麼夠用。更奇怪的是,為啥片中的小黑哥能直接把電腦插進超級計算機裡面,而不像正常科學家一樣需要申請?不符合規定啊!

奇幻的地方:

小黑哥計劃能夠執行,但其結果為非生即死,基本不允許任何失誤,比起正常方案來說,風險太大。而且,赫爾墨斯號需要走非常可怕、且有危險的金星軌道才能回到火星。

動力設定:B+

好的地方:

太陽能板是提供火星登錄器和探測器能量的主要方法,這也是我們計劃中為人類居住火星提供能量的方法。不過,火星的帶電塵土會影響使用,所以就像片中馬特達蒙那樣,需要每天清理太陽能板。

壞的地方:

馬特達蒙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設備取暖的這種方式,我們的確會運用在某些太陽能暗淡的地方來提供穩定的能源。但是,鈽本來就很稀缺,我們連好奇號上裝的能源動力都是太陽能,而且鈽又辣麼危險,所以我們基本不在載人的任務中使用這個。更別說把它埋進土裡這種浪費的使用方法!

奇幻的地方:

赫爾墨斯應該使用的是離子發動機,但在現實中它還沒在太空中使用過呢。不過,我們相信它在未來會被使用。真正的問題是,這種推力的能源是遠遠超越太陽能板的,可能需要一個像飛船居住區辣麼大的核反應堆才行。理論上,只要給足夠的錢和主要的政策推動,這可能被造出來,不過使用離子發動機的赫爾墨斯號的造型就肯定要大變了。

太空船外的行動:D

好的地方:

在太空外的環境每個人都會穿著太空衣,就像片子中那樣穿的是厚重的,以確保太空人生命安全的太空衣。

壞的地方:

我去!太空人居然敢不系安全繩就在船艙外跳來跳去?指揮官大人放棄了自己身為領導人的責任,並且跳過了充氧減壓的步驟,而且背著噴氣包就這麼衝出去了?

奇幻的地方:

全片最扯的地方就是馬特達蒙做「鋼鐵俠」事情的那段(扎破自己的手套)。假設他扎自己的時候,萬幸沒有扎到血管噴一片血,他就扎了這麼小的一個洞洞就能有用?更別提噴出的氣體根本不穩定。即便最佳設想下,馬特達蒙和指揮官在宇宙中撞在一起,倆人會不停地轉轉轉轉……越轉越快。

結論:A-

《火星救援》不是一部100%精準的紀錄片,不過其大部分內容都是可信的,並且根據真實的科學原理製造出許多場驚心動魄的故事。火星探索是人類在月球之後的下一個科學考試。

《火星你早》(1999年),北京天文館美術設計、職業太空美術畫家喻京川繪製

《火星救援》像一封給科學的信,一封激勵和慶祝人類科技的信。誰知道這部電影會不會最終增加NASA的預算,或許我們去火星這個夢想在有生之年就可以實現!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中的科學與不科學
    整體而言,這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雖然存在著一些不科學的地方,但這卻是第一部真正描述火星的電影。這是第一部試圖通過真實的環境來講述人類在火星上頑強奮鬥,與太空的惡劣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故事。該片在風格上相當「硬科幻」,並沒有在火星上進行一些腦洞大開的設定。這部電影裡也沒有任何的腦洞元素——沒有怪物、沒有魔法、沒有納粹。
  • 《火星救援》是怎樣煉成的:80高齡雷德利·斯科特不滅的科幻夢
    在《火星救援》中也有類似「宇宙概念」的交叉系列,比如很多在影片《普羅米修斯》中設定的科技成果在本片得以應用,尤其是太空衣。數學、畫畫與NASA雖然雷德利·斯科特是個優秀的科幻片大師,然而在拍攝中,他最大的困擾正是「科學本身」。作者安迪威爾顯然竭盡全力使科學變得準確,然後雷德利·斯科特照著小說拍攝。「我在數學,代數,三角學和幾何學方面都是災難性的。
  • 解碼《火星救援》的視效和設計
    劇組想出了「還原火星生活」的噱頭,決定在布景和視覺效果上使勁下功夫。既然地球上還沒有人知道火星上的生活究竟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只要能做出似模像樣、讓觀眾信服的效果,那票房應該沒跑。    「真實的」火星場景    熒幕上呈現的火星,在地球上的取景地點是玫紅壯麗的約旦月亮谷。那裡的地表在視覺上相對接近人們印象中的火星,且擁有絕佳的天然拍攝環境。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網易娛樂12月9日報導 試想你一覺醒來,發現躺在火星的沙漠裡,太空人隊友都以為你掛了,正光速飛回地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印度洋裡飄,好歹還有一隻老虎陪著,你抬頭,周圍連只蒼蠅都沒有,咋辦?這正是當下備受熱議的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馬克·沃特尼的真實處境。
  •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共31張     1905電影網訊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像《火星救援被困在火星的男主角馬克,依靠自己的科學知識艱難求生,並在科學的幫助下獲救,回到了地球。    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一直到剛剛上映的《火星救援》,馬特·達蒙一直在出演待拯救的人,連他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被拯救的次數會不會有些太多。從劇情設置上,《火星救援》一開始就被描述為火星上的「魯濱遜漂流記」。關於一個孤獨的男人,獨自在火星艱難求生的故事。
  • 【安利予你】《火星救援》—孤獨的火星日記
    因為意外而流落荒蕪之地,承受著難以面對的孤獨又憑藉一己之力,創造食物和水來維持生命歷經艱辛終於得以回歸原來的世界你以為這是
  • 《火星救援》影評:把科學思維置於先進技術之上
    以《火星救援》為例,影片採用了絕境求生的情境設定,但對心理考驗和情感衝突毫無興趣,放過了許多展開戲劇衝突的機會,比如太空旅途上的情感糾葛、電車難題式的倫理衝突、技術思維與官僚政治的內在矛盾等,基本點到為止。因為,以科學的方式呈現科學的力量,才是這類電影的興趣所在。  儘管影片也把絕境中的樂觀當作一個賣點,但片中主角的插科打諢,和普通人理解的樂觀主義恐怕是兩個品種。
  • 《火星救援》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那麼問題來了,火星適合人類生存嗎?電影裡的這些設定成立嗎?看電影之前,大家不妨聽聽科學松鼠會會員、天體物理學家孫正凡之前在上海看片時所科普的火星、宇航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首先《火星救援》的原作者安迪·威爾在寫這個故事時的設定和探索火星的手段都是根據現實中NASA的火星計劃而創作的。上周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來中國首映時也表示,NASA負責了太空人和飛船部分的道具和技術指導,該實驗室則為影片提供了火星上的漫遊器。這裡還需要提到《火星救援》竟然還出現了1996年的火星探路者號,它是馬克回歸地球的關鍵道具,這個細節估計會讓很多太空迷更加激動。
  • 【解碼】在觀看《火星救援》之前,這幾件事你需要了解
    原著《火星救援》的很多科學知識來自Google搜索原著作者安迪·威爾雖然並不是科學專業人士,他曾經是矽谷的技術宅,但是他自小生長在一個充滿科學氛圍的家庭。除了預告片,你還可以看一下冰河世紀的病毒宣傳片預熱一下20世紀福克斯利用《火星救援》的熱度為當家吸金電影《冰河世紀5:碰撞航向》做了病毒營銷,那位明星小松鼠惡搞了一個《火星救援》的番外篇 ,還惡搞了馬特達蒙那張「帶他回家」的海報,在等待電影上映之前,可以先看一下這個~(在這裡可以看:Ice Age- Collision Course
  • 《火星救援》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火星救援》作者:電影有個硬傷
    有一天,安迪·威爾開始在博客上寫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獨自求生的故事。最初他只想寫給自己這樣的「技術控」宅男宅女看,沒想過大眾讀者。可是隨著情節的發展,他的讀者隊伍不斷壯大。完成整部小說後,他給兩千位專業讀者去郵,請大家就科學和技術上的細節給他糾錯。這些專業讀者中,既有化學家、電路工程師,也有美國航母技術人員。
  • 原著譯者聊《火星救援》:刪掉了人吃人的後招?
    共31張         1905電影網訊 電影《火星救援》改變自安迪·威爾的同名處女作,小說一度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榜首位置,其本人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
  •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如果說火星原本也和地球一樣擁有海洋,那麼它的水又去哪裡了?我們熟悉的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有可能實現嗎?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科技向未來》第二期節目《即將啟航!關於火星,你知道多少?》,為您繼續揭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情景 有可能實現嗎?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而當今不乏以太空為主題的電影作品,《火星救援》這樣的故事大綱看似單一,但其焦點可透過主角在面對困境之際,對應到社會輿論以及公部門運作的複雜關係,使得《火星救援》的故事不僅僅只是描述主角馬克在火星上求生的過程,同時也描述了地球上焦急的人們如何展開遙遠的救援行動,其旁枝故事線發展得相當精採。
  • 電影《火星救援》,孤單卻不簡單的航天員在火星上的故事
    本文素材選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電影《火星救援》,孤單卻不簡單的航天員在火星上的故事故事講的是載人宇航飛船阿瑞斯3號成功地飛到了火星上邊,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卻讓航天員們吃盡了苦頭,最後阿瑞斯3號被迫返航!
  •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此之高?其中有幾點需要耐人深思
    一個付出一生心血想要徹底解決統一場論的怪老頭,卻對女兒說出這樣的話,似乎有些顯得不符合真實。從科學的角度看來,這樣的話聽起來有些痴人說夢,甚至還會被單純地認為是一種文學性質的誇張。但其實,或許理性與感性並非是完全對立的存在,而是人與宇宙共存的合理途徑。科幻,正是這樣一種雜糅著人性的溫暖與科學的冰冷的「怪物」。
  • 《火星救援》真的完爆《星際穿越》嗎?
    同樣以上映10天計,2014年的《星際穿越》票房為9690萬美元,《火星救援》同比更高。首波票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觀眾的高期待,《火星救援》的導演是大師雷德利-斯科特,過去的作品多數大名鼎鼎,比如《異形》、《漢尼拔》、《角鬥士》、《黑鷹墜落》、《美國黑幫》、《普羅米修斯》……這次他甚至為了《火星救援》而推遲拍攝《異形》的續集。
  • 解讀大學與專業:No.50 環境科學與工程
    一點馬高報中心開設《詳細解讀大學專業》專題,每期解讀一個大學專業,將共計為大家解讀300+個大學專業。各位同學、家長持續關注!今天先來為大家解讀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門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及其調控的學科。它涉及廢水處理和大氣汙染控制及循環、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和處置、輻射防護、工業衛生、環境可持續性以及公共衛生問題和環境工程法律等諸多方面,也包括對工程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專業涉及很多實驗,色盲、色弱及嗅覺和聽覺不合格者符不適合報考。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塞巴斯蒂安·斯坦在《火星救援》裡飾演另一名太空人克裡斯·貝克,他是團隊裡的醫生。圖片來源:二十世紀福斯它究竟哪裡招人喜歡了呢?所以你不覺得你在上科學課,但是你確實學到了很多科學的知識!這是個非常漂亮的組合。科學人:拍攝科學元素這麼多的電影,很困難嗎?西蒙·金伯格:把這麼多科學內容放進電影裡面,同時還要保證它很好玩,確實是非常困難的。
  • 看《火星救援》中的科學與不...
    這是第一部試圖通過真實的環境來講述人類在火星上頑強奮鬥,與太空的惡劣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故事。該片在風格上相當「硬科幻」,並沒有在火星上進行一些腦洞大開的設定。這部電影裡也沒有任何的腦洞元素——沒有怪物、沒有魔法、沒有納粹。當然,作為一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難免也有虛構與誇張的成分。可以肯定的是,這部電影中確實有一些科學上失誤。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的科學與不科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