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電影《火星救援》改變自安迪·威爾的同名處女作,小說一度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榜首位置,其本人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這個從15歲起,就被美國國家實驗室聘為軟體工程師的太空宅男,一直沉迷於相對論物理、軌道力學和載人飛船。
2009年,安迪將自己的小說《火星救援》放上自己的個人網站,受到讀者的強烈追捧後。2013年,著名出版社蘭登書屋花重金買下了小說版權,僅幾天後,二十世紀福斯公司便向他拋出橄欖枝,願意將其改編成電影,並請到了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主演,於是就有了現在讓觀眾特別期待的電影《火星救援》,而這部電影於11月25日與中國內地觀眾見面。
小說究竟與電影有哪些不同,「人吃人」的後招是否有保留?觀眾最關心的小說中的中國元素究竟如何呈現?今天《火星救援》小說中文譯者陳灼將為大家一一揭曉謎底。
問:如果用一個百分比來形容,你覺得電影有多少是忠於原著的?
陳灼:百分之九十。除了結尾稍有不同,電影裡幾乎所有情節都是照搬原著的。
問:與原著最大的不同的是?
陳灼:結尾,原著到了馬克·沃特尼被救上赫耳墨斯號就結束了,電影結尾則敘述了他回到地球後的一段生活,等於是斷了大家看續集的念頭。
問:原著裡有很多幽默的元素?你在翻譯的時候如何把握?
陳灼:儘量貼近日常用語來翻譯,包括一些常見的網絡用語,比如嚇尿,等等,但原則都是要和原文本意貼合,而非生造。
問:書中有很多科學的詞彙,翻譯最大的難度是不是這一部分?
陳灼:是的,很多數理化學常識,這些翻譯難度不小,但只要本著嚴謹的態度,還不算是最難的,最難的我認為是上面提到的幽默用詞,怎麼找到合適的中文方式來表達,太收的話會衝淡原著的效果,太奔放則顯得輕浮。
問:聽說你長期在紐西蘭生活,但我看《火星救援》翻譯很接國內的地氣?
陳灼:我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剛到紐西蘭不久,書的前五分之一是在國內翻譯的,後五分之四是來了之後翻譯的,半截身子還在國內,所以能接上國內地氣吧。
問:你覺得電影裡是否呈現了原著中的這種幽默?《火星救援》將角逐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電影而不是劇情片類別,您知道嗎?
陳灼:我認為是百分百的還原了,看電影的時候,大家常常爆發出笑聲,可以說是笑中有淚,為他的樂觀而感動。書裡面本來幾個冷幽默的角色也在電影裡得到忠實還原,甚至闡釋的更幽默了,比如那個搞航線計算的工程師,就成了個大活寶。音樂喜劇類?這倒是剛聽說,我覺得蠻適合的,畢竟這部電影有超多的迪斯科音樂。
問:能否談談你喜歡的片中的幾個角色?
陳灼:電影中的角色,最喜歡的當然是馬特·達蒙主演的馬克·沃特尼了,其次是設計赫耳墨斯新航線的裡奇·布內爾,這個角色演的極其幽默,還有那個華裔JPL負責人,也蠻符合宅男科學家領導人,幹實事的形象。
問:花幾百億去救一個人,值不值得?
陳灼:這個問題原著中也有記者問過,當時NASA的回答是,因為他在火星的超長生存時間,給科研帶來的價值,大的無法想像,如同大大超過設計壽命十幾倍的那些火星漫遊車。連漫遊車都會盡全力讓它們持續壽命,何況一個大活人。簡言之,能救,為何不!窮盡全力也要把他帶回家。
問:在我的印象中,書中提到過人吃人的一個段子,但電影中沒有呈現?書中好像有討論如果拯救失敗,要讓最年輕的太空人活下來,其他人是她的食物?
陳灼:這是書裡面約翰森為了安慰她老爸的一個玩笑,當不得真的,這些細節太多,電影就略過了。
問:你如何看待中國在這場拯救中的作用?我見電影裡中國捐出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是無條件的,電影對中國的拯救精神處理得更好,更無私奉獻。
陳灼:用原著中的話,就是太空局對太空局,用科學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酷到不能忍。當然,現實沒有這麼美好,NASA受制於國會,都不能跟中國有航天合作。不過,書中也提到,中國奉獻太陽神助推器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在電影裡沒有明說,只是在電影結尾的新一次火星載人發射時有所暗示:一個中國太空人跟著上火星了。
問:假如你是馬克·沃特尼,你想像過嗎?
陳灼:想像過,剛到紐西蘭時,孤身一人,生活各方面都要適應,包括買菜燒飯,那時經常一邊吃土豆,一邊用馬克·沃特尼的精神來鼓舞自己。書翻完後,經常幻想自己還能活到人類可以登上火星的時刻,到時候我還能去成火星,站在那個蒼涼古老的大地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