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現「中國成大救星」橋段 原著中就有

2020-11-29 華夏經緯

  《火星救援》劇照

  記者萬旭明

  火星上種土豆?把地球當彈弓?看完得到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鼎力支持、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文科生「不明覺厲」,理科生則是「腦洞大開」。而根據NASA公開的資料顯示,電影裡這些高大上的技術,其實正在成為現實。

  種土豆?生菜已經種好了

  在這場星際大救援裡,最關鍵的是一顆土豆。人們從地球到火星的飛行時間需要數月之久,為了撐到救援到達的那一天,男主角必須擁有充足的口糧。於是,他為自己種了一片能供應912天的土豆田……最低溫零下153攝氏度,沒有水源,土壤成分不合適,沒有氧氣,在火星上種土豆真的可行嗎?

  其實,NASA已經在實驗室中模擬火星的土壤和空氣環境,並成功種植了十餘種植物。今年8月,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更是展示了太空中種植的紅色蘿蔓生菜。不過,片中男主角利用人類糞便來充當肥料的做法,被NASA植物學家認為有失嚴謹,應當先進行堆肥發酵處理以降低微生物危害。並且,電影裡燃燒了火箭的燃料,運用聯氨在銥催化下分解氮氣、氫氣,再燃燒氫氣以獲得水的方法,也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捨近求遠,完全可以從地表下提取水分。更何況就在一個月前,NASA已經宣布「火星確實存在液態水」了。

  用地球當彈弓?這是常用技術

  在NASA救援人員與時間的賽跑中,美國人自己發射的飛船慘遭失敗。關鍵時刻,中國國家航天局無私地提供了自己的助推器「太陽神號」,放棄了絕密的太空計劃。並在一個印度小哥的天才構想下,將地球當作彈弓,把原本打算返回地球的戰神3號飛船重新「彈」回火星,接上了在那等候的男主角。

  這個計劃在片中被塑造成「神來之筆」,且讓NASA高層站到了「保5個」還是「救1個」的人性天平上,又通過太空人之口講述了這一計劃的眾多風險,幾乎九死一生。然而在現實中,這個炫酷的「地球彈弓」並不是什麼「黑科技」,它實際上是利用了引力彈弓效應與行星交換動量,以進行變軌並提高速度,在太空飛行器進行星際飛行時是常用的方法。在「新地平線號」、「先驅者1、2號」上,NASA都曾運用過這一技術,只是它們用的「引力彈弓」是木星。

  沙塵暴?這個火星真沒有

  雖然眾多科幻元素都被證實確有其事,《火星救援》的第一幕卻是一個大大的錯誤。故事從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暴開始,像極了地球上的沙塵暴,不僅黃沙遮天蔽日,還損壞了男主角的太空衣,導致其他太空人不得不放棄他並撤離火星。

  但眼尖的觀眾會發現,在影片的末尾部分明明講到了火星空氣稀薄,為了減輕重量,男主角甚至把飛船拆成了個敞篷的空殼,搭了塊布就飛向太空。那又是哪來的沙塵暴呢?關於這一點,權威的吐槽是「火星上的大氣只有地球上的1%,它的狂風只相當於地球上的微風拂面。」小說作者的解釋則是「故意為之」,不然怎麼把男主角困在火星上?

  看片>>>

  火星版「魯濱遜漂流記」

  馬特·達蒙已成被救專業戶

  本報訊(記者萬旭明)昨日,電影《火星救援》在巨幕影城舉行試映,這個火星版「魯濱遜漂流記」雖然地球部分有流於爛俗的傾向,火星部分卻是科技高能之餘不失幽默,令人「不明覺厲」。

  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讓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與隊友失散,一個人留在了荒涼的火星上。僥倖存活下來的他,憑藉一個植物學家太空人的智慧,在火星上種土豆、找能源、想方設法與地球聯絡,最終成功獲救。

  算下來,這已經是馬特·達蒙第三次被拯救了,1998年出演《拯救大兵瑞恩》,他就是那個被拯救的「大兵」;2014年《星際穿越》,人們克服「蟲洞」難題去救他,結果卻是一場騙局;今年的《火星救援》裡,這場救援計劃如果在現實中發生,恐怕要花上千億美元的經費。當然了,就憑藉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他絕對值得救。片中大多數戲份都是他的獨角戲,且不少是一個人對著鏡頭錄視頻,積極、無奈、希望、絕望、憤怒等各種情緒的轉變都在這些獨角戲中完成。

  不僅男主角經驗豐富,影片的編導陣容也是大有來頭。影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作為一個15歲就被美國國家實驗室聘為軟體工程師的太空宅男,安迪·威爾保證了故事的硬科幻基礎。而且原著於2009年在網絡中收費發行後,讀者還進行了強大的糾錯,令其科技元素更加完善。改編為電影劇本時,它還得到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支持,編劇曾透露,遇到任何技術問題時,自己都能打電話去NASA求助。至於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其舊作《異形》、《銀翼殺手》已經足夠成為品質保證。

  要說有什麼缺憾之處,只能說美國人每次拍到太空救援時,一定要把NASA的高層官員拎出來「黑」一把,來一次為了大局放棄個人的反轉戲。對了,對中國觀眾來說,這次的「中國成為大救星」的橋段不要以為是單純討好中國市場,這一劇情在原著小說中就已存在。

來源:長江日報

 

相關焦點

  • 原著譯者聊《火星救援》:刪掉了人吃人的後招?
    共31張         1905電    陳灼:儘量貼近日常用語來翻譯,包括一些常見的網絡用語,比如嚇尿,等等,但原則都是要和原文本意貼合,而非生造。     問:書中有很多科學的詞彙,翻譯最大的難度是不是這一部分?
  • 《火星救援》小說原著已在國內開賣 老掉牙火星為啥會好看?
    電影還沒上,《火星救援》的小說原著已經在國內開賣。變得有些神作向的電影,其小說原著有些什麼魅力呢? 一個返璞歸真的故事 關於火星的科幻,從開始流行、走入大眾視野的時候就充滿了「狗血」。1938年,美國的一個廣播節目讓全國陷入了恐慌。聽眾們在收聽了一檔廣播節目之後,深信火星人已經入侵了地球,紛紛開始逃亡。
  •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國元素亮了
    而為了拍攝《火星救援》,斯科特甚至推遲了《普羅米修斯2》的拍攝。《火星救援》還原了科學真實。《火星救援》原著就來源於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計劃,劇本中有50頁都是關於NASA細節的內容,如何在火星上生成氧氣,如何在火星上種土豆,這些技術據稱NASA都有科學實驗原型。為了儘可能接近真實,在拍攝過程中有任何疑問,都會直接給NASA打電話詢問。
  • 直擊《火星救援》中國首映禮
    《火星救援》的頭號明星馬特·達蒙今年成了中國影迷的好朋友,他先是花了半年時間輾轉中國多地拍攝《長城》,今天跟故地重遊為《火星救援》造勢。在上午的新聞發布會現場,達蒙還為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充當翻譯,儼然是半個中國通。
  • 《火星救援》票房北美奪冠 但沒有中國幫助美太空人回不了地球
    2015年第40周,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點亮了北美影市,影片開畫票房達到5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億),成為周末票房冠軍,並且口碑爆棚。電影《火星救援》極有可能引進中國。因為這部好萊塢太空題材電影,再次向全世界宣示: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太空人回不了地球。
  • 《火星救援》這是一篇偽影評
    於是今日怒刷兩場完全不同風格的又都風評不錯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火星救援》。那些以為我要在此時喧鬧的寢室環境中大寫特寫少女時代回憶青春擠點眼淚熬點雞湯的,可以洗洗睡了別看了。老實說《少女時代》是一部,僅僅是一部正常水平的青春系列電影。論創意,無非女版的《那些年》,論細節,又沒有超越《初戀那件小事》。
  • 火星救援為什麼加入中國元素 馬特·達蒙在火星聽什麼歌
    正在上映的電影科幻《火星救援》在中國引起廣泛的議論,零差評的口碑使得票房飄升,首日票房更是超過了同類型的《星際穿越》和《地心引力》。電影中的中國元素成為吸引中國觀眾的重要原因,同時電影中70、80年代的歌曲也引起了熱議。   「圈錢?」
  • 《火星救援》中國獨家特輯曝光 「冬兵」亮相
    這款中國獨家特輯,以演員塞巴斯蒂安·斯坦所扮演的隊醫太空人克裡斯·貝克為主角,講述了阿瑞斯3號的小組成員在火星上的遭遇和經歷。他在視頻中透露,「在火星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錯,由於一場始料未及的風暴,小組的一名成員被認為已經去世,但實際不是,這也是這個故事的開端。」
  • 火星救援中國票房多少?最終票房統計持續更新
    獨自火星生存有神器有技能  主角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因為執行火星任務中被同伴誤認為已經死亡,而將他一個人留在火星,這位超級理工宅男+植物學家怎麼生存下去?他運用自己的智慧造水、造氧氣、種土豆,還通過衛星與地球取得聯絡,缺少任何一個條件,恐怕都要命喪火星。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嘛,NASA一個接一個開發布會,電影《火星救援》成了年度期待指數最高的科幻電影,甚至比去年的《星際穿越》勢頭更猛。在故事中,火星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因為一次沙暴而被獨自一人丟在火星。憑藉科學、樂觀和足智多謀,他獨自存活了整整一個火星年,直到救援抵達;而在現實中,原著小說《火星救援》從默默無聞的安迪在博客上自娛自樂的寫作成為亞馬遜自出版暢銷書。
  • 電影推薦:《火星救援》
    最近幾年太空題材的商業大製作屢見不鮮,前有《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再到這部《火星救援》,好萊塢的名導演們似乎越來越願意衝出地球,走向太空去思考問題了。相比之下,《火星救援》顯得要膚淺的多,並沒有試圖去講太多的大道理,也沒有什麼特別硬的物理學知識可以讓那些理科生看完秀優越感,整部電影幾乎就是圍繞著如何將一名「死而復生」的太空人從火星帶回地球的計劃展開的。更多時候其實都是在展示火星的壯麗與這名太空人的機智和幽默。幽默到可以拿到金球獎最佳喜劇類電影。
  • 【解碼】在觀看《火星救援》之前,這幾件事你需要了解
    本月25號0點,萬眾期待的《火星救援》在中國正式上映了,在外界的評論和巨頭中,這可能是一部超越《星際穿越》巨製。將原著小說改編成劇本有兩個最大的難題:一是小說實際上是主角沃特尼記錄的日誌,通篇以自述的方式進行,這種獨角戲的敘事方式非常不適合搬到大銀幕;第二是小說通篇都是各種科學術語,同樣不適合搬到大銀幕上來給普通大眾觀賞。馬特達蒙說,「Drew讓我讀懂了這個故事,減輕了我的工作負擔,我能懂,其他的觀眾應該也能懂。」
  • 《火星救援》一部可以帶來快樂正能量,套路感很強的災難片
    雙方重新取得聯繫後,火星救援任務由此啟動 有一段預告片裡面裡奇給幾位NASA大佬講述他的赫耳墨斯機動方案,也是從正片裡直接剪出來的,大家可以去看看,特別好玩。裡奇這個演員在整個電影裡是僅次於沃特尼我最喜歡的,比沃特尼還要逗比,原著裡那個狂熱但有點顯木訥的工程師形象被詮釋的極為活躍,也是電影中少有的對原著人物進行性格擴展設計的角色。
  • 影評下午茶:尋龍訣被罵毀原著小說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帥氣加分
    2015年12月21日訊,影評下午茶之《尋龍訣》、《極盜者》、《火星救援》等五部熱映影片。 頂一下生活中的你或許不夠勇敢,但是在屏幕上看著別人玩命享受敬畏著大自然一個又一個的奇蹟,飛車/滑雪/跳傘/划水/攀巖, 就像跟著主角們把這些都體驗了一番,與大自然相比,人類是如此渺小又是如此勇敢。(程勝 劉義陽 李申/輯)#影評下午茶#之《#火星救援#》
  • 美國科幻冒險片火星救援 上演膽戰心驚的救援任務
    小編最近看了很多歐美電影,像是《星球大戰》、《神探夏洛克》、《飢餓遊戲3》等等,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火星救援》了。於是學霸如我的小編立即惡補了關於《火星救援》的有關材料。我相信親們也是很想了解一下《火星救援》的來龍去脈啦。於是乎,善解人意的小編就默默滿足親們的欲望啦。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火星救援》,其題材就令人相當著迷:透過受困在火星上的地球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求生,宛如《浩劫重生》的劇情,融合《馬蓋先》的機智,加上《2009月球漫遊》的孤獨感,《火星任務》的太空探險場面,讓《火星救援》整體呈現相當多元豐富。
  • 《火星救援》中國首映 馬特想與劉德華深入合作
    記者 王苡萱 攝   昨天,好萊塢科幻電影《火星救援》在京舉行中國新聞發布會和首映禮,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攜該片主演馬特·達蒙、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國演員陳數等亮相,導演陸川、高群書、滕華濤、李玉、韓延等助陣紅毯。現場,馬特·達蒙盡顯「嘴甜」賣萌功夫,除了大讚雷德利·斯科特和張藝謀都是自己敬仰的導演外,還稱最想和劉德華深入合作。
  • 《火星救援》中國航天人專場 看航天人如何評價
    《火星救援》中國航天人專場 看航天人如何評價 共37張     1905電影網訊 因為《火星救援》這部影片故事來源於NASA的火星計劃,得到NASA的支持與把關,並涉及航天科技、數學、植物學、動力學、化學、物理、醫學等眾多領域,被譽為「給科學的一封情書」,片中有一句臺詞特別適合形容這部影片目前的票房趨勢,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我要用科學幹出一條生路,相信接下來的口碑效應
  • 《火星救援》中國元素引關注 辦航天人專場觀影
    搜狐娛樂訊 因為《火星救援》這部影片故事來源於NASA的火星計劃,得到NASA的支持與把關,並涉及航天科技、數學、植物學、動力學、化學、物理、醫學等眾多領域,被譽為「給科學的一封情書」。  受到觀眾關注的,還有片中的中國元素。中國元素拉近了與中國觀眾的距離。在NASA發射拯救物資失敗之後,中國給予了他們再次發送物資的幫助,捐出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了此次拯救行動的關鍵。相較於《地心引力》中僅僅帶到中國空間站這一中國元素,《火星救援》這種加入了無私奉獻顯神威的設定更讓觀眾激動。這一設定也並非為了圈錢生硬的加入,而是原著小說中就有的。
  • 細數《火星救援》原著小說中真實的9項NASA太空科技
    ▼ 電影中的居住艙居住艙是馬克瓦特尼在火星上的家,是小說主要場景之一。居住艙中備有大氣調節器,太空人在艙間內不需穿太空衣就可活動。●林頓詹森太空中心隸屬 NASA,位於休士頓。中心內的 HERA 簡單講就是一個模擬居住艙▼ 火星由史以來第一個農夫瓦特尼(麥特戴蒙飾),好溫馨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