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小說原著已在國內開賣 老掉牙火星為啥會好看?

2020-11-22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11月13日訊,火星,一個老掉牙的話題。在很多年之前的網絡輿論場上,火星的意思就是「消息閉塞、對新事物不知曉」。如果你對一個人說「你火星了」,翻譯成現在還勉強算流行的網絡語言應該是「你out了」——就連「火星」這個詞語本身也變得「火星」了起來。

而在科幻這個領域當中,「火星」更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以火星為題材的科幻作品數不勝數。從火星來的人,從地球到火星的路,改造火星,被火星改造……一系列的題材基本上都已經被挖掘乾淨了。

那是什麼理由讓我們今天又開始重新談火星這個話題?那當然是因為馬上要在國內上映的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了。

令人意外的是,這樣一部以老掉牙的題材為核心的科幻電影,在一向苛刻的爛番茄網上,保持了上映一個月以後依然有93%的新鮮度,而IMDB維持在8.2分。

電影還沒上,《火星救援》的小說原著已經在國內開賣。變得有些神作向的電影,其小說原著有些什麼魅力呢?

 

一個返璞歸真的故事

 

關於火星的科幻,從開始流行、走入大眾視野的時候就充滿了「狗血」。

1938年,美國的一個廣播節目讓全國陷入了恐慌。聽眾們在收聽了一檔廣播節目之後,深信火星人已經入侵了地球,紛紛開始逃亡。實際情況是,霍華德?科赫根據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改編了一個劇本,然後把這個包裝成新聞廣播,火星人入侵事件子虛烏有。

不過令人感到無語的是,那檔廣播通過設置節目中斷、特別布告、新聞評論廣播等橋段偽造了一個事實,聲稱太空飛船已經降落在新澤西州西溫莎城格羅佛山村附近。播音員語氣凝,聲稱火星人從飛船中衝出來,已經殺害了40人:這讓很多聽眾相信火星人已經入侵了地球。

根據事後調查,整個美國約有170萬人相信這個節目是新聞廣播,約有120萬人產生了嚴重恐慌,要馬上逃難。當時《紐約時報》在頭版的報導中描述了頭一天聽眾的恐慌:「極度恐慌的聽眾塞滿了道路,有的藏在地窖裡,在槍中裝滿子彈。」

這次惡作劇式的廣播,不僅讓人們記住了恐慌,還記住了火星人這個奇怪的東西。

其實,作為科幻的一個創作元素,火星距離我們實在是太近了。1877年,歐洲的天文學家們當時正在紛紛準備用新研製出來的望遠鏡,對我們這個行星近鄰進行當時所能進行的最詳細的觀測。義大利的一名觀測者驚訝地發現,火星上面居然有極為纖細的網狀系統,形似運河。運河的存在似乎證明了火星是有文明活動的,而文明活動的背後必然是智慧生命。從那時候起,對火星的想像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這種近距離的情況下,科幻作品要想做出超越就要變得各種充滿刺激性了。前文提到的火星人入侵地球改編自《世界大戰》,噱頭很多,甚至奠定了火星人的形象——形似水母的東西。一系列的與火星相關的科幻小說當中,幾乎都要折騰個天翻地覆:《火星三部曲》提出了徹底改造火星的計劃;《火星人的時光倒轉》描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火星生命:螳螂形狀的蟲,像驢一樣大;《火星公主》則講述了男主角和火星公主德婭?索利斯發生了戀情的故事……

那麼《火星救援》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概括起來很簡單:一幫人登陸火星,發生意外,其中有一名太空人(男主角)被困在了火星,他必須依靠稀缺的資源活下去,一直活到有人來救援他。

這是一個放在與火星相關的科幻小說當中顯得異常平凡的設定,沒有火星生物,沒有驚天動地的陰謀,甚至連更加高科技的登陸方式都沒有——按照小說當中的描述,登陸火星的系統是那麼脆弱,不能承擔任何意料外的風險。

拋開了那些驚異的幻想,單純選擇了「我要逃生」這麼一件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將整個故事回歸到了最原始的狀態當中。幻想成分如此之少的科幻小說是非常少見的,而你必須承認,它又是科幻的。
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總是認為火星已經距離我們非常近了,好像我們談論到火星旅行就像是談論近地衛星升空一樣簡單的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到現在為止火星登陸依然遙遙無期。

在宏達世界觀缺席的情況下,這本小說當然也沒有去討論什麼人文關懷——老天,這可是科幻作家們最喜歡的內容了!對未知的世界進行想像,科幻小說總是試圖去給沒有到來的事情做出現實主義的指導,而這本小說顯然沒有去做這樣苦大仇深的事情,它選擇了更加簡單的人文關懷——那是個活生生的人,必須要救他!

當一切回歸到原初的時候,它就在一大群科幻小說當中脫穎而出了。

 

那麼硬核,卻又那麼好看

 

我敢說,任何一個科幻小說的愛好者在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句話的時候,都會立刻感受到這本書的獨特語言風格:

我他媽徹底完蛋了。

緊接下來,這位被困在火星上的太空人沒碰見火星人,反而開始了一連串的抱怨:突然遭遇了沙塵暴啦,突然被天線扎了受傷啦,被無奈的隊友拋棄啦等等。這樣歡快而節奏感極強的語言風格,讓我實在是難以想像到這是一個關於「荒野求生」的故事。作者為主人公貫徹了一種天然的樂觀主義精神——假如不是這種樂觀,我想他也真的活不下去。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語言風格,讓這本小說讀起來是那麼容易。它具備了一種神奇的素質:假如你今天看了幾頁突然有事兒要做,明天拿起來的時候繼續讀完全沒有影響,你不會忘記這個主角,當然也不會忘記他的故事。

你甚至可以把這個主角當成一個段子手,一個在火星的段子手。當地球上的人們知道男主角沒有死、還在火星一個人瞎折騰的時候,大家紛紛感嘆:這哥們兒在火星一個人多孤單呀!這時候他在想什麼呢?

男主角很快給出了答案:為什麼水行俠(DC漫畫中的一個超級英雄)能控制鯨魚?這不科學!鯨魚是哺乳動物!

得嘞,人家壓根兒沒想著孤獨,人家在想超級英雄呢!

每每看到類似的橋段,我都忍不住放聲大笑。

光是有趣可以嗎?當然不行。這本小說可並不是火星段子集。它的核心內容是那麼的硬,技術向的設定已經完全達到一流硬科幻的水準了,令人嘆服。

科幻小說發展這麼多年,到底是軟科幻好看還是硬科幻有趣,已經是讀者們常年爭論的老話題了。軟科幻的愛好者們看不起硬科幻無聊生硬的故事,硬科幻的讀者們認為軟科幻那近乎魔法的科技設定太鬼扯,雙方經常你來我往,爭得不亦樂乎。

如果下次再碰上這樣的爭吵,說不定我會拿出這本《火星救援》——請看,這本書就很硬,但是它的故事依然很有趣啊!

它的硬,在小說的一開始就得以體現。男主角被困在荒蕪的火星,首要任務是有足夠的食物活下去。怎麼活下去呢?這兒可沒有什麼方便的火星改造計劃,他只能自己種地——種土豆。還好這哥們兒是個植物學家,懂得這麼下地種田,可是這水又成了問題。怎麼弄水呢?當然也沒有什麼先進科技讓他生生把水造出來,他只能搞點兒氫氣和氧氣然後點燃……

這近乎瘋狂的計劃,男主角進行了非常了不起的精打細算,畢竟他要在這裡活很久很久才能等來救援——最壞的情況是等四年多!他每次遇到問題都會分析問題、做出假設、小規模求證、確定方案等等步驟展開,每一個技術環節都試圖考慮到,在一種絕境當中帶來了非常真實的技術體驗,讓小說顯得非常硬。

然而這些精打細算還是出了問題,瘋狂的爆炸方案差點兒要了他的小命——原來再怎麼精打細算都有失誤的時候,故事的衝突一下子就從這種硬核當中顯現出來了。

可以這麼說,硬科幻多了,這麼有趣而容易閱讀的硬科幻還是非常少的。

 

電影是否能再現小說?

 

無疑,《火星救援》的電影在市場上是成功的。雖然票房表現不如過去的《地心引力》,但也收穫頗豐,四次奪得北美周末票房冠軍。國外媒體對這部電影也是讚不絕口,《綜藝》評論說,《火星救援》的意義遠不止能讓20世紀福斯賺的盆滿缽滿,它會重燃人類探索太空的渴望,它將激勵新一代太空人的誕生。《電訊報》則表示,這是一部細節至上的電影,包含了很多雷德利電影的元素,影片的科學邏輯非常出彩。

而《衛報》的表態則略有嘲諷:就在我們放棄希望的時候,這件事居然真的發生了!雷德利-斯科特拍了一部能看的電影。

其實需要說明的一件事情是,如今國內科幻電影正在蓬勃發展,而在國外,科幻這個標籤其實在電影領域已經走向了沒落。它變得那麼成熟,以至於很多人開始對其感到厭倦。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我,無法得知它能不能再現小說當中那緊張刺激又充滿樂趣的自救與救援過程。

如果它做不到這一點,對我來說也無所謂——因為這本書已經足夠有趣了。文/魯成賢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原著譯者聊《火星救援》:刪掉了人吃人的後招?
    共31張         1905電影網訊 電影《火星救援》改變自安迪·威爾的同名處女作,小說一度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榜首位置,其本人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
  • 《火星救援》現「中國成大救星」橋段 原著中就有
    這個火星真沒有  雖然眾多科幻元素都被證實確有其事,《火星救援》的第一幕卻是一個大大的錯誤。故事從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暴開始,像極了地球上的沙塵暴,不僅黃沙遮天蔽日,還損壞了男主角的太空衣,導致其他太空人不得不放棄他並撤離火星。  但眼尖的觀眾會發現,在影片的末尾部分明明講到了火星空氣稀薄,為了減輕重量,男主角甚至把飛船拆成了個敞篷的空殼,搭了塊布就飛向太空。
  • 福利|《火星救援》-火星王馬特達蒙(百度下載在線)
    角色個性雖然沒有完全遵照原著小說,卻也各自鮮明,甚至更有戲劇感。在改編的部分,《火星救援》的文本是改編劇本很好的楷模,儘管讀完小說之後觀賞電影,還是有一些失望的點想要抱怨,不過整體而言,是瑕不掩瑜的,而且仔細想想,編劇在娛樂度、還原細緻度的拿捏上取了很好的比例。
  • 科幻作家:《火星救援》等科幻片配合美國家政策
    》已公映兩周,截至昨天,票房接近5億,也成為很多觀眾熱議的話題。  「因為我們已經看過太多陰暗的悲觀主義的科幻電影,包括我自己也寫了不少很悲觀的科幻小說」,看完電影後,陳楸帆說自己覺得有點慚愧,「我覺得我們應該回到《火星救援》中展現的鼓舞人心的精神中去。就像劉慈欣老師所說的,應該回歸到人類剛開始開拓宇宙、嚮往探索太空的那個年代中去。」
  • 《火星救援》老雷和馬呆萌近幾年最棒的科幻作品,《火星救援》比《普羅米修斯》和《星際穿越》更好看嗎?明日上映敬請期待!
    片名:火星救援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編劇: 德魯·高達 / 安迪·威爾
  • 電影推薦:《火星救援》
    最近幾年太空題材的商業大製作屢見不鮮,前有《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再到這部《火星救援》,好萊塢的名導演們似乎越來越願意衝出地球,走向太空去思考問題了。相比之下,《火星救援》顯得要膚淺的多,並沒有試圖去講太多的大道理,也沒有什麼特別硬的物理學知識可以讓那些理科生看完秀優越感,整部電影幾乎就是圍繞著如何將一名「死而復生」的太空人從火星帶回地球的計劃展開的。更多時候其實都是在展示火星的壯麗與這名太空人的機智和幽默。幽默到可以拿到金球獎最佳喜劇類電影。
  • 《火星救援》求生的欲望
    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火星救援》,其題材就令人相當著迷:透過受困在火星上的地球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求生,宛如《浩劫重生》的劇情,融合《馬蓋先》的機智,加上《2009月球漫遊》的孤獨感,《火星任務》的太空探險場面,讓《火星救援》整體呈現相當多元豐富。
  • 火星救援:我在火星種土豆的那兩年
    話說從天問一號成功升空算起,幾個月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原定的計劃是小可愛它大概會在飛行約7個月後抵達火星,開啟自己的火星傳奇。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近幾年來最知名的一部關於火星的電影——《火星救援》。《火星救援》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險片,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傑夫·丹尼爾斯、凱特·瑪拉、塞巴斯蒂安·斯坦、切瓦特·埃加福特聯袂主演。該片於2015年10月2日在美國上映。
  • 美國科幻冒險片火星救援 上演膽戰心驚的救援任務
    小編最近看了很多歐美電影,像是《星球大戰》、《神探夏洛克》、《飢餓遊戲3》等等,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火星救援》了。於是學霸如我的小編立即惡補了關於《火星救援》的有關材料。我相信親們也是很想了解一下《火星救援》的來龍去脈啦。於是乎,善解人意的小編就默默滿足親們的欲望啦。
  • 影評下午茶:尋龍訣被罵毀原著小說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帥氣加分
    2015年12月21日訊,影評下午茶之《尋龍訣》、《極盜者》、《火星救援》等五部熱映影片。 我就納悶了,起點都是玄幻類小說,怎麼會和原著差的這麼多,為什麼響徹全國的鬼吹燈就不能改得好一點,是編劇的能力不行還是真的連寫手還不如?
  • 《火星救援》原來出自一本普通小說
    火星對人類來講終究意味著甚麼?火星外表與地球外表差異不大,但溫度相差極大,即使在黑天,氣溫也會在153~22攝氏度之間浮動。火星中95%都是二氧化碳,呼吸會是更大的麻煩。泥土中缺少栽種作物所需的真菌。有水,但僅以冰的形狀存在。關於人類的生活需求而言,這裡甚麼都沒有。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本月初,書評君採訪了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礪珺,看過前1/3原著內容的他說,這本書「主要在講如何(在火星)活下去和如何種土豆」,而書評君的小夥伴甚至在20日的電影首映式上真的拿到了土豆呃……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火星救援》這本「日誌體」的科幻小說。
  • 《火星救援》嘗鮮!原來是部勵志的太空西部片
    文) 在當地時間9月11日上午,多倫多威爾斯公主劇院的門口的馬路上排起長隊,隊伍繞著劇院所在街區整整排了一圈,來人皆是為了先睹《火星救援》為快。這部由《異形》和《銀翼殺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唱主角的科幻電影,原著小說本身也聲望極高,電影還在拍攝期間就備受矚目。在9月11日的多倫多主展映GALA單元,《火星救援》首次公映,不過與預期略有出入,不同於雷德利-斯科特以往冷硬的科幻電影,他這次交出的作業是一部在各方面都政治正確的火星牛仔開墾記,超勵志。
  • 《火星救援》中國獨家特輯曝光 「冬兵」亮相
    在此前片方公布的《火星救援》主創來華名單中,我們也看到了塞巴斯蒂安·斯坦的名字。《火星救援》自10月2日在全球各地公映後,票房成績一路高歌,雄霸了北美四周票房冠軍,目前全球票房已經近4.77億美金,創下了雷德利·斯科特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
  • 《火星救援》作者:電影有個硬傷
    在電影熱映的背後,其原著——小說《火星救援》功不可沒(豆瓣評分9分)。在電影上映前,騰訊文化對原著作者安迪·威爾(Andy Weir)進行了郵件專訪。43歲的安迪·威爾是一位從業25年的電腦程式工程師,住在美國加州。他的父親是物理學家,母親學的是電子工程學。當作家是安迪·威爾從小就有的夢想,但他說,為了「不挨餓」,自己還是去上班了。
  • 《火星救援》一部激動人心的電影
    雖然它基於計算機科學家安迪威爾的同名暢銷小說,但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直接喚起了一部更老的電影:拜倫哈斯金的「火星上的魯賓遜漂流記」,其聳人聽聞的標語「美國唯一一位太空人進站反對地球以外的所有可能性!「幾乎總結了兩部電影。
  • 創業者看《火星救援》的理由
    在感恩節之際,在北美曾經票房奪冠、口碑也爆棚的科幻片《火星救援》終於在國內上映。而IDG君在看完了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除了發現馬特·達蒙真的是世界上最需要被拯救的男人——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為什麼你總是那個倒黴蛋——IDG君還意外地發現,與其說這部片子是科幻片,其實這部片子的故事更是我們身邊的創業者們每天生活的縮影嘛。
  • 【解碼】在觀看《火星救援》之前,這幾件事你需要了解
    這是一部讓批評過《星際穿越》的NASA將原著小說列為NASA員工必讀書目的電影,這是一部掛著雷德利·斯科特的名字就讓影迷們將其列為年度必看的電影,這是一部好萊塢花費最多人力物力去救馬特達蒙的電影……那麼關於這部電影背後的邊角料你知道多少?本文梳理了一些《火星救援》背後的故事,文章轉載自公眾號筆戈科技。
  • 地球人有多愛火星——從《火星救援》揭秘火星銀幕變遷史
    而這一切,往往也會被體現在當下的文學、影視作品中,縱觀火星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演變,基本代表了人們對火星態度以及認知程度的變化。如下甄選了幾部著名的火星類作品,從這些作品中一窺端倪。一、為什麼不是金星?「火星熱」的緣起火星在地球人氣很高,相比之下金星就相對黯淡了。
  •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國元素亮了
    電影揭秘NASA火星計劃導演延期《普羅米修斯2》拍攝其實電影《火星救援》的故事很簡單,2029年人類首次登陸火星,但不幸的是,因為遭遇風暴,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被認為已經死去而被留在了火星上,而醒來後的沃特尼只能靠自己獨自在火星上生活下去,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