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影評:把科學思維置於先進技術之上

2021-01-12 齊魯時評

  作者:劉天亮

  良好的科學素養,不僅意味著面向未來的視野,更意味著和自己的過去、歷史保持對話的能力

  近期上映的《火星救援》,作為一部套路感很強的災難片,或許不夠動人心魄;但作為一部「硬科幻」風格的電影,讓不少中國影迷感受到了什麼叫質感。

  硬科幻的硬,是指以嚴格的技術推演,預測未來的發展道路,探討前沿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這種風格的電影,重視情節的科學性和細節的準確性,甚至會儘量讓故事與上映時的科技進展保持基本同步。從呈現效果看,它追求一種純粹的科學感。以《火星救援》為例,影片採用了絕境求生的情境設定,但對心理考驗和情感衝突毫無興趣,放過了許多展開戲劇衝突的機會,比如太空旅途上的情感糾葛、電車難題式的倫理衝突、技術思維與官僚政治的內在矛盾等,基本點到為止。因為,以科學的方式呈現科學的力量,才是這類電影的興趣所在。

  儘管影片也把絕境中的樂觀當作一個賣點,但片中主角的插科打諢,和普通人理解的樂觀主義恐怕是兩個品種。即便被當作罹難者被獨自遺棄在火星,他也基本不糾結死亡的陰影面積問題,而是迅速轉向了技術層面:如何解決食物不足問題,重新和不知能否指望的地球總部聯繫上,再想辦法抵達商定的救援現場。這不禁讓人懷疑,科學家之所以掉坑裡了還保持樂觀,或許是因為不知道悲觀有什麼用。可以說,他們的「樂觀」是專注的副產品。幫他們戰勝恐懼的不是天性,而是「先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下一個」的技術主義思維。

  硬科幻電影讓人著迷,是因為它把真實感奉為最高法則。其擁躉相信,市場不會排斥追求極致風格的電影。所以,《火星救援》中的前沿科技,才膽敢「素顏」出鏡。飛船艙、太空衣、火星車及科考基地,大多基於現有技術設計思路,並未刻意去營造未來感。最先進的科技,都是踮起腳尖就能實現的。比如,為營救計劃立下莫大功勞的宇宙飛船近地加速方案,就是一項觸手可及的技術。讓人津津樂道的火星種土豆情節,只是捎帶呈現了人的幽默感,更重要的任務是將含有微生物樣品的地球土壤混進去,給火星土壤帶來「活性」,讓這件事在技術上變得可能。

  由於這種對科學的嚴謹態度,硬科幻電影中展示的科學觀念,就有了某種超出電影以外的意義,甚至可以成為觀察和培養公眾科學素養的窗口。《火星救援》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把科學思維置於先進技術之上。整個救援過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對基本科學原理和過時技術的靈活運用。比如,火星種土豆,只是用到了氫氣燃燒產生水以及藉助糞便創造生長環境的簡單原理和古老技術。和地球恢復通訊,則得益於他還記得一項可以存入博物館的技術,他挖出一臺1997年已報廢的火星探測車,利用它的攝像功能與十六進位的編碼技術相配合傳遞信息,為自己爭取到唯一可能的被救機會。最後衝出火星,他坐的也是一艘被迫對先進設備做減法的「敞篷」飛行器。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的科學素養,不僅意味著面向未來的視野,更意味著和自己的過去、歷史保持對話的能力。

  科學,從不會怠慢自己的歷史博物館,也不會只注視著最先進的部分。對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因素並存,正走在科學轉型路上的當代中國而言,記住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原標題:科學不會怠慢歷史博物館)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

;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

相關焦點

  • 《火星救援》一部可以帶來快樂正能量,套路感很強的災難片
    這是一部細節至上的電影,包含了很多雷德利電影的元素,影片的科學邏輯非常出彩。 火星救援的原著小說作者Andy Weir是一名專業碼農,他甚至編寫了軟體來精確計算從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時間,也是可怕。硬科幻的硬,是指以嚴格的技術推演,預測未來的發展道路,探討前沿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 《火星救援》影評:一部前所未見的紀實科幻片
    文|韋其江  眾人翹盼的《火星救援》終於在25日登場,410萬元的午夜場成績讓《火星救援》不出意外地成為熱賣品。從市場走向來看,《火星救援》有望衝擊單周5億元的票房高點。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救援》是今年進口分帳片的倒數第二部,在它之後只有一部《海綿寶寶曆險記》。作為好萊塢的扛鼎之作,在2015年總體分帳片票房慘敗給國產片的情況下,《火星救援》成了「救命稻草」。(11月27日《東北新聞網》)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擔綱執導,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克裡斯汀·韋格等主演。
  • 火星救援票房火爆引熱議 文科生上火星怎麼辦
    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憑藉強勁的口碑和票房成績,成為時下最火爆的電影,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有網友便議論如果文科生上了火星該怎麼辦   李少紅贊《火星救援》情趣橫生品玩CEO贊《火星救援》熱血青春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著名導演李少紅導演表示:為崇拜的雷德利·斯科特去看《火星救援》,78歲的老雷總能把科幻拍的那麼接地氣!把人在絕望中的絕望變得幽默情趣橫生。
  •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火星救援》:喜劇貫穿全片 以科學思路救援一切 時間:2015.11.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桃桃林林 分享到:
  • 影評下午茶:尋龍訣被罵毀原著小說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帥氣加分
    2015年12月21日訊,影評下午茶之《尋龍訣》、《極盜者》、《火星救援》等五部熱映影片。 一幫人玩命地上天入地只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們要一起愛護地球母親哦,地球母親被我們摧殘太多了,我們要回報她哦。(程勝 劉義陽 李申/輯)#影評下午茶#之《#火星救援#》
  • 《火星救援》不拍續集 馬特·達蒙:不要被扔回去
    》續集  已經雄霸北美票房榜四周之久,並同時在爛番茄和IMDB兩大北美影評網站上獲得高分的《火星救援》將於11月25日以3D、IMAX3D、中國巨幕3D的版本在中國內地影院全面上映。昨日,《火星救援》的主創——被中國粉絲親切地稱作「馬呆萌」的馬特·達蒙、「384」塞巴斯蒂安·斯坦以及中國演員陳數、導演雷德利·斯考特來京宣傳新片。馬特·達蒙盡顯「呆萌」本色,被問起是否要拍《火星救援》續集時,他一臉入戲太深的表情回應:「我不要被扔回火星!」談及與中國的緣分,馬特·達蒙直接點了剛跟他合作過《長城》的劉德華的名字,希望能與華仔有更深入的合作。
  • 《火星救援》中的科學與不科學
    當然,作為一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難免也有虛構與誇張的成分。可以肯定的是,這部電影中確實有一些科學上失誤。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的科學與不科學的地方:火星上的大風暴大風暴是不可能在火星上出現的。火星上的氣壓很低,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
  • 電影推薦:《火星救援》
    最近幾年太空題材的商業大製作屢見不鮮,前有《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再到這部《火星救援》,好萊塢的名導演們似乎越來越願意衝出地球,走向太空去思考問題了。毫不誇張地說,除了《地心引力》這部畫面勝過劇情的太空美景宣傳片,其餘兩部我都不止一次的走進了電影院,《火星救援》我甚至看了三遍,在臺灣的時候就忍不住看了兩遍,等到回到大陸剛剛上映又和同伴去回味了一遍。其實這兩部的劇情也不是多麼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僅僅屬於把一個好故事用及其壯麗的畫面表現出來而已。當然對於多數國產電影來說要是能做到這一步,就已經能夠讓人拍手叫好了。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馬克·沃特尼獨自在火星,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獲救。這部電影打動人,不僅僅只是因為好萊塢大片的視覺效果,以及這部電影備受好評的幽默感,更在開始,是以其涉及了航天科技、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等眾多科學領域而走紅,被譽為是給科學的一封情書。
  • 《火星救援》這是一篇偽影評
    於是今日怒刷兩場完全不同風格的又都風評不錯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火星救援》。那些以為我要在此時喧鬧的寢室環境中大寫特寫少女時代回憶青春擠點眼淚熬點雞湯的,可以洗洗睡了別看了。老實說《少女時代》是一部,僅僅是一部正常水平的青春系列電影。論創意,無非女版的《那些年》,論細節,又沒有超越《初戀那件小事》。
  • 《火星救援》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那麼問題來了,火星適合人類生存嗎?電影裡的這些設定成立嗎?看電影之前,大家不妨聽聽科學松鼠會會員、天體物理學家孫正凡之前在上海看片時所科普的火星、宇航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首先《火星救援》的原作者安迪·威爾在寫這個故事時的設定和探索火星的手段都是根據現實中NASA的火星計劃而創作的。上周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來中國首映時也表示,NASA負責了太空人和飛船部分的道具和技術指導,該實驗室則為影片提供了火星上的漫遊器。這裡還需要提到《火星救援》竟然還出現了1996年的火星探路者號,它是馬克回歸地球的關鍵道具,這個細節估計會讓很多太空迷更加激動。
  • 科幻片《火星救援》登頂北美票房榜
    新華網洛杉磯10月4日專電(記者張超群)科幻題材影片《火星救援》本周以5500萬美元票房收入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上映兩周的3D動畫片《精靈旅社2》退居第二。《火星救援》改編自美國作家安迪·韋爾2012年同名小說,美國男星馬特·達蒙在片中飾演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太空人馬克。因為一場意外風暴,馬克與外界的聯絡中斷,而共同參與火星登陸計劃的隊友也因惡劣天氣無法展開營救。
  • 本周北美票房榜出爐 《火星救援》登頂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科幻題材影片《火星救援》本周以5500萬美元票房收入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上映兩周的3D動畫片《精靈旅社2》退居第二。  《火星救援》改編自美國作家安迪·韋爾2012年同名小說,美國男星馬特·達蒙在片中飾演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太空人馬克。
  • 《火星救援》繼續領跑北美票房
    新華網北京10月12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20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科幻題材影片《火星救援》上映第二周繼續領跑北美周末票房,休·傑克曼領銜主演的奇幻影片《小飛俠:幻夢啟航》開畫乏力。  《火星救援》改編自美國作家安迪·韋爾2012年同名小說,由美國男星馬特·達蒙主演,講述美國宇航局一支執行火星勘察任務的小隊在火星上突遇強雷風暴,達蒙主演的太空人馬克在風暴中與隊友失去聯繫並自力更生等待救援的故事。影片上映第二個周末入帳3700萬美元,較上一周下滑了32%。
  • 《火星救援》裡的物理學
    [摘要]《火星救援》打著科幻電影的名義,寫的是科學和勵志故事。萬一有一天我被拉在火星,我會怎麼辦?我也會說出瓦特尼說的話,讓科學幫我活命,讓科學徵服火星。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火星表面顏色和季節變化,指出火星上存在沙塵暴,這些都在《火星救援》裡被大篇幅應用。
  • 《火星救援》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今天,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將全國上映,相信很多太空迷已準備去圍觀,揚子觀影圈10名圈友昨天也提前看過IMAX 3D版,大家紛紛表示,在IMAX 3D大屏上火星呈現令人震撼的絢麗景象,最令人稱奇的是,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剛好也是植物學家,被獨自遺留火星後,能靠種土豆吃土豆生存500天。
  • 《火星救援》中國獨家特輯曝光 「冬兵」亮相
    在此前片方公布的《火星救援》主創來華名單中,我們也看到了塞巴斯蒂安·斯坦的名字。《火星救援》自10月2日在全球各地公映後,票房成績一路高歌,雄霸了北美四周票房冠軍,目前全球票房已經近4.77億美金,創下了雷德利·斯科特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
  •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此之高?其中有幾點需要耐人深思
    從科學的角度看來,這樣的話聽起來有些痴人說夢,甚至還會被單純地認為是一種文學性質的誇張。但其實,或許理性與感性並非是完全對立的存在,而是人與宇宙共存的合理途徑。科幻,正是這樣一種雜糅著人性的溫暖與科學的冰冷的「怪物」。
  • 走心影評:火星救援,一個人孤獨戰鬥!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火星上落單的太空人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火星上現有物資等待救援的故事。暴風來臨時,男主和隊友正在採集火星土壤樣本。在小隊緊急撤離的過程中,男主被暴風吹起的鋼板拍飛,下落不明。五名隊友誤認為他死了,在飛行器倒下之前起飛,終止任務離開火星。
  • 《火星救援》觀後感:論美國電影發展史的成與敗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最揪痛人心的一個瞬間恐怕就是居住艙失壓爆炸,呆萌的土豆田瞬間毀於缺氧,低壓,極寒和極度乾燥的時刻,當綠葉在呆萌手裡湮滅成粉末,真是讓人玻璃心都碎了一地。就像電影宣傳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救援只在兩億兩千五百萬公裡以外」,人類面對茫茫宇宙之時的脆弱,是《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星際穿越》這類電影的一貫主題——正如我在《地心引力》的長影評中所說:「一般的求生題材影片主角都會面對複雜的困境,比如困在叢林裡,怎麼找水?怎麼找吃的?怎麼躲避老虎?怎麼避免傷口感染?怎麼找到走出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