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個基因,傳播到整個種群

2020-10-18 大科技

只需改變一個基因,修改過程就不停地持續下去,直到所有的類似的基因都被修改。這種過程如同連鎖反應一樣,被修改的基因會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直到散布到整個種群。

這不是天方夜譚,也不是科幻大片,而是利用一種最新的基因技術來實現的。這種技術叫做CRISPR/Cas9系統,是目前基因工程學中最為耀眼的新技術,其研發者已經獲得了2015年生命科學突破獎。

CRISPR/Cas9系統最初是從某些細菌身上發現的,它是細菌用來對付入侵病毒的。後來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系統可以用來修改某些基因。

變異連鎖反應

CRISPR/Cas9系統其實很好理解。它是一個特殊的RNA分子來匹配DNA中一個特定位置的鹼基。一旦匹配完成,這個RNA會在這裡把DNA剪切掉,使得染色體發生斷裂。但一般細胞具有修復這種斷裂的能力,它會尋找看起來差不多的序列來修復這種斷裂。如果你給細胞一些類似的DNA,那麼細胞會把你提供的DNA安裝在斷裂處。因此,通過提供不同的DNA來去修復斷裂處,你就可以做到修改鹼基對,刪除某段序列,或者加入整段新的基因等等。這樣,修復的DNA已不是原來的DNA了。

例如,你可以用它來清除掉某個基因,這樣你就可以來研究生物缺少這種基因會發生什麼。當然,也可以用新的基因來代替原來的基因,例如,你可以把能產生綠色螢光蛋白質的基因編入到染色體裡,這樣這種生物就會發出綠光。

總之,CRISPR/Cas9系統可以讓你把任何一段DNA加入到基因組中的任何位置。所以目前來說,這是個修改基因的完美手段。

不過,許多動物都有兩套形態和結構基本相同的染色體(稱為同源染色體),一個動物只會把自己一半的基因傳到下一代。如果你使得動物兩套同源染色體中都具有修改基因,即具有純合的修改基因,那麼下一代就肯定具有這種修改基因了。那麼你怎麼做呢?如果一雄一雌兩個動物,每一個都有一個修改的基因,然後讓它們繁殖後代,那麼下一代中有1/4的動物會具有純合的修改基因。

為了得到具有純合的修改基因,使用這種繁殖過程過於緩慢。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用果蠅做實驗,設計了一種辦法,把任務全部交給CRISPR/Cas9系統。他們所提供的DNA樣板略複雜一些,它除了原來的基因以外,還包含可以使CRISPR/Cas9系統發揮作用的基因。這樣,一旦把需要加入染色體的DNA注射到果蠅胚胎中時,原來的基因就被這種新的基因替換掉。並且,這個新的基因會把另一條染色體中的基因也修改掉,使得這種動物的兩套染色體都具有純合的新的基因。

關鍵的是下一代身上會發生什麼。從理論上來說,即使下一代身上只有一條修改過的新基因,但這個新基因也會立刻把另一個染色體中的基因修改掉,所以最終結果是下一代都具有了純合的新的基因。研究人員也證實,經過CRISPR/Cas9系統修改過的果蠅,97%的下一代都具有了純合的新的基因。

這就是說,沒有什麼可以阻止這種變異基因擴散到整個種群。

風險與好處

聽起來這種技術很厲害,但它也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這個最新的基因修改技術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風險——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話,這些新的變異基因就有可能散布到整個野生種群之中。

好在研究人員知道這個潛在的危險性。他們是在具有三層防護的隔離設備裡飼養果蠅的。如果不再需要這些果蠅,研究人員就會把這些果蠅直接凍死。當然,也還有其他辦法來防止意外發生,例如可以讓這些新的基因包含的CRISPR/Cas9系統是殘缺的,這個殘缺的系統只有在額外供應原料時才可繼續修改其他的基因,這樣就可以隨時停止這種連鎖反應。

一些研究人員建議,科學界應該達成一種協議,即在安全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大家應該主動地暫停研究工作,尤其是不要去修改人類的胚胎。但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時代,是否會達成這種協議還不得而知。

但是,為什麼要冒著很大的風險去研究這種技術呢?因為如果這種技術得到妥善的控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例如,可以把一個抗蟲或抗旱的非糧食植物迅速轉變為糧食植物;或者把一個病原體的致命基因刪除掉;或釋放一些基因修改過的蚊子,讓它們繁殖,使得這種蚊子體內都不適合瘧原蟲的生長。這樣蚊子就不會傳播疾病了。

總之,人類利用這種技術,就可以把許多夢想變為現實。

相關焦點

  • 一個自私基因使老鼠變成了移民
    蘇黎世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攜帶特定自私超基因的家鼠,從一個種群遷移到另一種群的行為,比其同類更為頻繁,首次表明一種基因竟然可以影響哺乳動物的遷徙行為
  • 學術動態 | 新型基因驅動擬延緩種群抵抗力
    Messer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A Toxin-Antidote CRISPR Gene Drive System for Regional Population Modification」的文章,針對區域群體的一種CRISPR基因驅動毒劑/解毒劑系統。通訊作者Philipp W.
  • 一把「剪刀」就能滅整個物種?
    更強大的基因驅動201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名叫做凱文·恩斯福爾特的生物學家在使用CRISPR工具進行基因編輯時突發奇想,想試試如果將CRISPR加入到轉基因蚊子的基因中,即讓轉基因蚊子的基因帶有CRISPR這把剪刀,讓其繼續遺傳下去會產生什麼結果。
  • 黑龍江省將建立世界最大的東北虎種群基因庫
    黑龍江省將建立世界最大的東北虎種群基因庫屆時,黑龍江省將建成世界最大的東北虎種群基因庫,300餘只東北虎將不會再發生近親交配的情況。  過去,中國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和黑龍江東北虎林園的300餘只東北虎均採用人工控制的半散放飼養方式,母虎發情時,往往有多隻公虎與其交配,因此在人工記錄譜系檔案時,產下的小虎很難確認其譜系,小虎長大後再繁殖後代時,往往會造成近親交配的情況。
  • 某些微生物或會通過水平基因轉移過程來改變其...
    如今科學家們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水平基因轉移上(HGT,horizontal gene transfer),即DNA的傳遞而不是從父母輩到後代之間的傳遞,這種轉移模式會告訴我們關於諸如細菌等其它生物的進化機制,同時還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抗生素耐藥性的產生機制。
  • 基因編輯嬰兒震驚全球!可能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昨日,這則消息曝出後,引發巨大爭議。 短時間內,當事多方出面回應,監管部門介入調查,學術界、法律界集體聲討。 可能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孩子甚至人類面臨的風險無法預估
  • 從細胞到種群再到太空,這款遊戲可以讓你體驗生命的整個進化過程
    每次達到了進化條滿格後便可進化到下一個過程,而且會有一個「捏人」系統,給玩家自己創造自己以後的生物種群的樣貌和形態,但需要一步一步來。完成後,還需在海洋裡過渡一段時間,再需進化到下一個過程來完善自己的進化。這個進化的過程就可以搭配肢體上去和調整自己是素食主義者還是肉食,完成進化後就渡過最初的細胞期間來到了陸地。
  • 細菌可以通過空氣來傳播抗藥性基因
    能夠抵抗抗生素的細菌是我們未來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但現在抗藥性的一種傳播方式還沒有引發人們的警覺,一項新研究表明,產生抗藥性的基因正在空氣中傳播。 如果上面的話令您感到不安,相信我,您不孤單。
  • 基因研究: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種群基因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
    有必要進一步加速人口的流動,促進漢族的融合,最終形成一個基因結構基本趨同的種群,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實現無差別的大同世界奠定基礎。當7個亞群混合成單一的種群,這些東西基本將不復存在。漢族分為7個亞群,這意味著他們的體內擁有7類不同的基因結構。從基因學的研究表明,一定人群的基因往往對一定的疾病具有免疫力或者說免疫力更強。而我們7類不同的基因結構,顯然有利於我們構築防控各類疾病、病毒的天然屏障。假設我們最後混同成一個種群,疾病和病毒的攻擊將變得非常容易。
  • 揭示魚個體行為變化影響種群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 通訊員張運)近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的新論文顯示,中歐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科學家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丹麥海洋研究所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毒素-解毒劑CRISPR基因驅動系統閃亮登場!
    ,然後通過交配可以在不到10代將這個突變傳播到整個種群。 當基因驅動發揮作用時,它們要麼全部或沒有---- 沒有細微差別---- 它們傳播到所有個體,這可能是一個缺點。在一種被稱為歸巢驅動的經典基因驅動中,一個後代從母親那裡繼承一組基因(或者說基因組),從父親那裡繼承另一組基因。 如果一個後代繼承的來自父母的基因組只有一方有驅動的基因,而另一方沒有驅動的基因,驅動就會自我複製到沒有驅動的父母一方的基因組中。
  • 最新研究稱惡性瘧原蟲改變基因表達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項傳染病的研究論文稱,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主要寄生蟲,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這種瘧原蟲能在旱季少量存留於人類血液中,但又不會導致疾病。
  • 「五年後的世界」:基因編輯技術將徹底改變癌症療法
    從科研角度來看,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非常快。我的意思是,它剛剛誕生不過四年,就已經改變了科學家開展研究的方式。它還改變了商業版圖,如今很多公司都在使用這項技術。但普通人很難明白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真正創造出一種治療藥物。我和科學圈外的人士交談時,一個非常普遍的話題是,我們需要多久才能研製出一項技術、一種藥物、一種可以用於臨床的療法,甚至是一種徹底治癒疾病的方法?
  • 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研究人員最開始一度認為Alice和大部分患者一樣,患病的原因是本應該存於在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因為染色體交叉互換轉移到了X染色體上。而SRY基因對於開啟男性生殖系統的發育具有關鍵作用,這一基因的轉移也是導致女性患DSD的主要原因。但檢測結果卻顯示,Alice的基因組上並不存在SRY基因易位。
  • 性愛有利於剔除不良基因變異,貧困會改變人類基因
    人類的行為和外部環境都會對基因產生不同的影響,除了眾所周知的遺傳和外部環境、不良生活習慣等可以改變DNA,引起基因突變,一些有趣的研究顯示性愛和貧窮也會改變人類基因
  • 人類早期遷移改變免疫力相關基因
    科技日報普利托利亞10月31日電南非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稱,發現非洲大陸早期人類遷移改變了DNA並保護了非洲人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該研究分析了來自13個非洲國家的426人的全基因組,其祖先代表了來自整個非洲大陸的50個民族語言群體。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地下新龐大微生物種群 並對其基因測序
    科學家發現地下新龐大微生物種群 並對其基因測序 原標題:   新華社舊金山10月26日電(記者馬丹)地球上有約五分之一的生物藏身地下,但人們對地下生物王國知之甚少。
  • 古代基因組學揭示東亞的歷史!研究表明,東亞居民來自兩個族群
    對東亞地區古代人類基因組的首次大規模研究表明,該地區的許多居民來自兩個曾經不同的種群,這些種群是在大約一萬年前農業發展後開始融合的。這些研究還揭示了從中國南部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古代人類之間的聯繫,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可以提供有關人類如何在東亞定居的線索。
  • 白色大熊貓現身四川臥龍 專家:區域種群存「白化」突變基因
    從體型判斷,這是一隻亞成體或青年熊貓,年齡大概在1-2歲左右,是野生大熊貓中記錄到的完全白化個體,表明在臥龍的大熊貓區域種群中,存在「白化」突變基因。△紅外相機拍到的白色大熊貓而臥龍這次拍攝的熊貓,是野生大熊貓中記錄到的完全白化個體,表明在臥龍的大熊貓區域種群中,存在「白化」突變基因。
  • 基因追蹤「零號病人」再進一步
    作者結合第一批患者報告信息,以及種群擴張時間分析結果,作者推測華南海鮮市場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其他地方傳入進來,在市場中發生快速傳播蔓延到市場之外。作者還推測,單倍型 H13 和 H38 通過一個中間載體與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關聯,這個中間載體 mv1 可能是一個祖先單倍型,也可能來自中間宿主或者「零號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