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2020-11-29 新浪科技

來源:環球科學

圖片來源:冷泉港實驗室

撰文 | 石雲雷  

我們都知道,性染色體為XX和XY的胚胎會分別發育成女性和男性,擁有各自的性腺。但科學家發現,對於一些「性別發育異常」的患者,常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突變,卻可能導致個體性腺發育異常——性染色體為XX的嬰兒,也能長出睪丸組織……

長出睪丸組織的女嬰

Alice(化名)是一個出生在巴西的小女孩,在她1歲時,醫生發現她的生殖系統出現了異常:Alice的宮只有半個,體內存在睪丸組織,包括睪丸支持細胞和曲細精管。在她10歲時,Alice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遠低於雄性激素,而且似乎將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但她的父母並非近親結婚,對她的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分析也顯示,她體內的染色體數目是正常的,而性染色體為XX

Alice所患的疾病屬於「性別發育異常」(Differences in sexual development,簡稱DSD)。平均每2500~4000人中,會出現一位DSD患者。研究人員最開始一度認為Alice和大部分患者一樣,患病的原因是本應該存於在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因為染色體交叉互換轉移到了X染色體上。而SRY基因對於開啟男性生殖系統的發育具有關鍵作用,這一基因的轉移也是導致女性患DSD的主要原因。

但檢測結果卻顯示,Alice的基因組上並不存在SRY基因易位。因此,研究人員搜索了Alice基因組中其他和這一疾病相關的突變,最終找到了一個可疑的基因。2018年,聖保羅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臨床遺傳學》(Clinical Genetics),證實Alice的患病原因罕見地與一個存在於常染色體上的癌症相關基因——WT1基因的突變有關。

WT1蛋白序列。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強大的腫瘤基因

WT1基因也被稱為腎母細胞瘤1基因(Wilms『 tumor 1),由德國外科醫生Max Wilms於1990年首次在腎腫瘤細胞中發現。這類腎臟腫瘤主要發病群體為3~4歲的兒童,當他們的腎幹細胞存在WT1基因突變時,會導致腎功能異常和腫瘤形成。隨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WT1基因上一些突變和多種實體瘤的形成有關。

有科學家發現,一些患腎母細胞瘤的男性的性腺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原來,在早期男性胚胎的發育過程中,WT1基因表達的WT1蛋白能促進SYR基因的表達。當WT1基因因為突變失去活性或部分失活時,就會致男性的生殖系統發育出現異常,患上DSD。但是,Alice是女性,她的情況又如何解釋呢?

要了解Alice出現性腺發育異常的原因,或許我們需要先了解男性和女性正常的性腺發育過程。實際上,當人類胚胎發育到孕期的第6周之前,它們均具有發育成任一性別的潛力。對於男性胚胎,他們體內的SRY基因會上調SOXE基因的表達,特別是SOX9基因(表達SOX9蛋白),進而激發一系列促使睪丸發育的生理過程,同時抑制女性性腺的發育。

而女性胚胎由於缺乏SRY基因,體內會激活一些能夠促進卵巢發育的信號通路,例如由WNT4蛋白和RSPO1蛋白維持下遊的β-環形蛋白的穩定,後者能刺激卵巢的發育;此外,FOXL2蛋白能通過激活另一條信號通路,促進卵巢的發育和形成。

由於人類性別分化和發育的過程極其精細,上述代謝通路出現任何一種差錯,都有可能導致性腺發育混亂。但導致Alice和其他女性出現DSD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給出了可能的解釋:WT1基因上的一類突變及其影響的信號通路,或許導致女性發育出異常性腺。

性腺發育出錯

研究人員分別通過基因、細胞層面以及小鼠實驗,充分解析了這一生理過程。他們首先確認了WT1基因上的突變位點。通過分析78位具有DSD症狀的女性的基因組,他們發現其中7人的發病原因與WT1基因的突變有關。在這些患者表達的WT1蛋白的碳末端第4個鋅指結構(ZF4,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結構,用於與其他蛋白結合)上,共發現了5種形式的基因突變(Alice體內WT1基因的突變也發生在ZF4結構上),其中較為常見的是第495位的精氨酸(Arg)錯義突變為甘氨酸(Gly)

WT1蛋白的ZF4結構上5種形式的基因突變(上圖);Alice體內WT1基因的突變發生在ZF4結構上(下圖)。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正常情況下,卵巢中的基質細胞和顆粒細胞會大量表達WT1蛋白,但這一蛋白並不會與促進卵巢發育的β-連環蛋白結合。但當其ZF4鋅指結構異常時,突變的WT1蛋白能結合β-連環蛋白,並限制β-連環蛋白行使功能,降低對FOXL2蛋白的激活,導致其表達減少,進而導致卵巢發育異常。與此同時,它還會顯著增強SOX9蛋白的表達,促進男性性腺的發育。

為了進一步地驗證這一基因突變的後果,研究人員選擇性染色體為XX的小鼠,通過基因編輯手段改變了表達WT1蛋白的ZF4結構。隨後,他們發現這些雌性小鼠出現了雄性特徵,相比於正常雌性小鼠,它們表達FOXL2蛋白的細胞明顯減少,蛋白的表達量下降80%以上。考慮到β-連環蛋白、FOXL2蛋白(XX)以及SOX9蛋白(XY)在哺乳動物性腺發育中的關鍵作用,研究人員認為WT1蛋白上ZF4結構的突變及其帶來的後續影響,不僅是導致雌性小鼠,更是導致女性患DSD的主要原因。

由基因突變導致的WT1蛋白ZF4鋅指結構異常,降低FOXL2蛋白表達(促進卵巢發育),但會增強SOX9蛋白表達(促進睪丸發育)。

具有雙向功能的基因

Nitzan Gonen是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她說:「我們通常難以理解,人們為何會出現這些差異,原因在於,這些改變發生在胚胎發育早期。當我們能診斷出她們的症狀時,已經是她們出生後了。但通過基因編輯的小鼠,我們有機會證實是這一基因突變造成了這些改變,以及這些變化形成的具體生理機制。」

Robin Lovell-Badge是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幹細胞生物學與發育遺傳學實驗室的主任。他也表示:「WT1基因似乎具有雙向功能。通過一種形式的基因突變,它會導致男性發育出女性性腺;但在另一種形式的突變中,它還會導致女性發育出男性性腺。在這2種生理過程中,一些微小的改變都會改變性腺的發育,無論染色體顯示的生理性別是男還是女。」

類似的單基因突變導致的疾病中,鐮刀型細胞貧血症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而WT1基因上的點突變,導致人類原本的性別發生逆轉。這也進一步說明,人類的發育過程是一個極其精細的基因調控過程。但由於性別分化出現在胚胎發育早期,並不易進行早期治療。但考慮到WT1基因的突變具有遺傳性,或許我們能在更早期對其進行預防。

相關焦點

  • 擁有XX染色體,卻發育出男性性器官,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當引入人類顆粒細胞系時,這些變體導致Sertoli特異性轉錄本的上調。此外,特定的基因組編輯會在小鼠WT1的ZF4中產生相同的胺基酸變化,從而導致胚胎XX性腺男性化。觀察到突變的WT1 ZF4蛋白與關鍵的前卵巢和抗睪丸因子β-CATENIN發生物理相互作用並隔離,這表明它們是功能獲得型變體。
  • 一切罪惡根源於基因差異 性別起源於基因突變?
    人類的疾病已知的約8000多種,而其中與遺傳相關的疾病就高達3000種以上,而所有的遺傳疾病都是基因突變造成的,人類的基因有3萬個以上,任何一個基因出問題都會引起遺傳疾病。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帶有幾個有缺陷的基因,換句話說,我們都可能是一種或者幾種遺傳病基因的攜帶者。
  • 環境也能決定性別?科學家發現受環境控制能夠改變性別的基因!
    學過高中生物的人都知道,人類的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通常為XY、XX組合分別代表男女。如果告訴你很多生物的性別並不是由染色體決定,而是由不同的環境決定,你會感到震驚麼?環境如何決定性別?科學家還真發現了這個受環境控制能夠改變性別的基因!
  • 那些罕見的基因突變病歷
    人類基因突變被看做是與生俱來的,並且會伴隨人的一生。有一些基因突變是很明顯的,剛看到他的時候也就發現了,可是有些基因突變是可以隱藏起來的。有一些基因突變會隨著人類的年齡增長而愈演愈烈,而有些是會導致人類死亡的。無腦無腦兒是神經管畸形的一種。
  • 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修飾改變
    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修飾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 20:26:47 生殖細胞中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的2』-O甲基化修飾改變並產生先天性角化不良症,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Pier Paolo
  • 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但是,這些橋段並非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在自然界中,基因突變在頻繁發生。那麼,人類行為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又是誰發現了這個秘密?   基因突變的發展與運用   基因突變指基因組DNA分子發生的突然的、可遺傳的變異現象。基因雖然十分穩定,能在細胞分裂時精確地複製自己,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基因也可以從原來的存在形式突然改變成另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個位點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這個基因叫做突變基因。
  • 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那麼,人類行為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又是誰發現了這個秘密?基因突變的發展與運用基因突變指基因組DNA分子發生的突然的、可遺傳的變異現象。基因雖然十分穩定,能在細胞分裂時精確地複製自己,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基因也可以從原來的存在形式突然改變成另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個位點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這個基因叫做突變基因。
  • Psy1基因突變改變類胡蘿蔔素生產
    Psy1基因突變改變類胡蘿蔔素生產   研究表明番茄具有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失明症的作用,這主要得益於番茄中的類黃酮、苯丙素、維生素以及類胡蘿蔔素等物質
  • 科學家找到可改變性別的基因 挑戰X、Y染色體決定性別的傳統觀念
    由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馬蒂耶斯·特雷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該發現能夠大大提升變性手術的效果,也有助於更好地治療那些天生具有混合性別的嬰兒。另外,FOXL2基因出現在雄性、雌性都擁有的無性別的染色體上,因此,該研究向一個傳統觀念——性別完全由X、Y兩種染色體決定發起了衝擊。
  • 性發育障礙的基因原因終於揭曉!一切都怪基因突變
    「性發育障礙/差異」(DSD, Differences in sexual development)是指在染色體性別XY或XX(通常是男性和女性)與解剖學某些方面之間存在不匹配的遺傳條件(例如攜帶XY染色體出生的女性或攜帶染色體XX出生的男性)。在許多病例中,這種疾病的基因原因仍然未知,患病率為1 / 2500 - 4000人。
  • 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性別嗎?
    這種個體之間的差異,是由個體的基因決定的。羅非魚在溫度更高的水裡會生育更多的雄性。現在不妨來設想一下:在一個特別暖和的年份,只有少數攜帶適宜溫度偏高的基因的胚胎,才會孵化為雄性。它們一旦發育成熟,這些少數的雄性可能會與多個雌性交配,使後代更可能攜帶適宜溫度偏高的基因,這些基因有利於在更高溫度下生育雄性。
  • 【諾獎中的「基因」】人類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
    那麼,人類行為真的可以誘導基因突變嗎?又是誰發現了這個秘密?在一定的條件下基因也可以從原來的存在形式突然改變成另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個位點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這個基因叫做突變基因。於是後代的表現中也就突然地出現了祖先從未有過的新性狀。後續的研究表明,基因突變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誘發的。自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型和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型之間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基因突變誘變劑的作用也只是提高了基因的突變率。
  • 基因編輯-是否會改變人類的進化之路?
    據人民網報導,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議。
  • 第五節 基因突變
    由於自然界中誘變劑的作用或由於偶然的自製、轉錄、修復時的鹼基配對錯誤所產生的突變稱為自發突變(spontaneous mutation)。人類單基因病大都為自發突變的結果。自發突變頻率(突變率)很低,平均每一核苷酸每一世代為10-10-10-9,即每世代10億個核苷酸有一次突變。
  • 一個基因突變,讓人變矮4釐米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從最矮的人群之一——秘魯人體內,找到了一個對身高影響深遠的基因變體。攜帶一個基因變體時,身高平均會下降2.2釐米;一對等位基因均突變時,對身高的影響更會疊加至4.4釐米。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已知的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
  • 基因突變導致人類X連鎖智力障礙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熊躍教授在國際著名生物學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上發表了題為「X-Linked Mental Retardation Gene CUL4B Targets Ubiquitylation of H3K4 Methyltransferase Component WDR5 and Regulates Neuronal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論文,解析了CUL4B基因突變相關的人類
  • 一個基因的突變讓我們與眾不同
    有人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片,想搞清天才為什麼聰明,卻沒發現異樣。但我們並不知道,人類大腦何時、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聰明? 最近一位兒科醫生在雪貂身上找到了關於這個問題的些許線索:一個簡單基因的突變,讓我們有了特別皺巴的大腦皮層。論文發表在4月11日的《自然》雜誌上。 一個基因的突變讓我們與眾不同? 大腦分灰質和白質。內芯白,表面灰。吃過豬腦花的人知道,大腦是皺皺巴巴的。
  • 基因改變就不能做親子鑑定嗎?基因突變會影響親子鑑定結果嗎?
    在各種科幻片中,常常會聽到說基因突變,那麼到底基因突變是什麼,它會影響親子鑑定結果嗎?基因突變是指人身體內的基因在結構上發生鹼基對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基因雖然十分穩定,能在細胞分裂時精確地複製自己,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基因也可以從原來的存在形式突然改變成另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個位點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這個基因叫做突變基因。
  • 自然界中基因變異的概率極小,可怕的是人類掌握了定點突變的技術
    接下來有四個詞彙非常重要,分別是:基因突變、基因變異、基因重組、定點突變。如何去理解他們的區別呢?假設一個嬰兒出生的時候,她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就可能產生基因重組,這個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人類重新回到石器時代,那麼這個基因重組後的嬰兒就可能重新讓自己已經退化的犬齒重新長成猛獸的獠牙,如果她的基因發生變異了,她可能會長出7根手指,但至少這也是手指啊,只是多少的問題。可如果這個嬰兒生來就有了蝙蝠的超聲波回聲定位功能,那麼這個就是基因突變了。
  • 最可怕的人類學發現:一個人在短短的一生也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基因
    人類社會進展到了今天,我們有了基因的概念,也有了基因突變的概念,這在我們的教科書中不一而足。但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先說基因突變吧!此種突變與生物學的理論存在的很大的概率性,偶然性——生物的基因突變,有可能是在數萬年、數百萬年的過程中偶發那麼一兩次的,而這數百萬能誕生多少同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