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因突變,讓人變矮4釐米

2020-12-04 新浪科技

來源:環球科學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 石雲雷

編輯 | 吳非

基因是影響身高的主要因素,但這樣的影響出自多個基因複雜的共同作用,單個基因對身高的影響往往十分有限。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從最矮的人群之一——秘魯人體內,找到了一個對身高影響深遠的基因變體。攜帶一個基因變體時,身高平均會下降2.2釐米;一對等位基因均突變時,對身高的影響更會疊加至4.4釐米。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已知的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

基因對身高的影響

從幼年到青春期,人類的身高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一個常常被提及的問題是:「對於我們的身高,基因和環境的影響各佔多大的比例?」根據一系列對雙胞胎身高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遺傳因素是身高的主要決定因素,對身高的影響約為60%~80%;剩下的20%~40%則歸結於環境因素尤其是營養條件。

此前,一項涵蓋超過18萬人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發現,在至少180個基因位點上中,存在與成人身高相關的數百種基因變異。2014年,一項發表於《自然-遺傳學》的研究將研究人數擴大到超過25萬人後,發現在423個基因位點上,存在697個和身高相關的突變。一些基因變體通過影響腿、脊柱或是頭的長度,對人體身高造成影響;還有一些基因能在整體上影響身高。不過,其中大部分基因對個體的身高影響並不明顯,通常只有1毫米左右。

為了進一步了解基因對身高的影響,哈佛醫學院等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團隊將焦點集中於世界上最矮人群之一——秘魯人。秘魯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5米,而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53米。與平均身高最高的美國人和荷蘭人相比,秘魯人平均要矮10~15釐米。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在秘魯人身上發現了迄今為止對身高影響最大的一個基因變體。

一個基因變體,矮2.2釐米

秘魯人的基因組成主要來自於當地的美洲土著居民,以及在16世紀後逐漸到來秘魯的歐洲人、非洲人和亞洲人。現在的研究發現,土著居民、歐洲人和非洲人的基因在秘魯人基因組中的佔比,分別為80%、16%和3%。研究人員推測,一個在土著居民中普遍存在的基因變體,是影響秘魯人身高的重要因素。

為了確定影響秘魯人身高的因素,研究人員在秘魯首都利馬收集了來自1947個家庭的3134人的身高和基因組數據。他們首先通過一個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發現在FBN1基因上,存在一個和身高相關的錯義突變——E1297G

基因變體E1297G是由FBN1基因的31號外顯子上的鹼基突變形成的。這一鹼基由胸腺嘧啶(T)突變為胞嘧啶(C),使得表達的蛋白質中的穀氨酸(Glu)被甘氨酸(Gly)替換。研究發現,在染色體上,如果存在一個E1297G等位基因,就可能導致身高降低2.2釐米。當2個等位基因均為E1297G,會產生疊加效果,也就是比不含這一基因變體的人平均要矮4.4釐米

在此前發現的和身高相關的基因中,99%的基因變體對身高的影響均低於0.5釐米。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或許找到了迄今為止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在秘魯人中,這一基因變體出現的頻率為4.12%;而在同樣含有美洲土著基因的墨西哥人(男性平均身高約1.71米)體內,E1297G出現的頻率0.78%。有趣的是,歐洲人體內不存在這一基因變體。

由FBN1基因表達的肌原纖維蛋白-1(Fibrillin 1)是一種細胞外基質糖蛋白,在組織中能為彈性蛋白提供微纖維結構支架。研究發現,攜帶2個基因變體E1297G的人皮膚更厚,且比正常年齡看起來更老。他們皮膚中的微原纖維數量減少,微原纖維的密度也更低,並且會出現異常的結構。由於微原纖維能為彈性蛋白提供支架,這一支架結構的異常,或會導致體內的彈性蛋白堆積減少。

對於這一基因變體影響身高的機制,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但此前有關FBN1基因突變的研究,或許能給出線索。

此前的研究發現,FBN1基因出現其他突變時,會導致骨骼異常和皮膚彈性變化。其中,由FBN1基因中的鈣結合表皮生長因子(cbEGF)結構域的突變,會導致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馬方症候群(Marfan syndrome)。這一突變的攜帶者體型高瘦,擁有更長的手臂和腿,但存在嚴重的關節彎曲和脊柱側彎,而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心臟和主動脈出現異常。

文章第一作者Samira Asgari說,「這項研究給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變異,如何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在此之前,如果你問遺傳學家這個基因的變異會導致什麼,他們可能會說,『它會導致疾病。』」

基因變體E1297G攜帶者皮膚中微原纖維堆積的密度更小,且出現了異常結構。

基因變體被保留的原因

一些研究發現,一些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人群中,存在一些影響身高的基因突變。例如,一項對撒丁島居民的研究發現,編碼電壓門控性鉀離子通道的基因KCNQ1上的一個基因突變,使得他們的平均身高減少了1.8釐米。而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中,存在一個和脂肪代謝相關的基因FADS3一個基因變體,使他們的身高減少了1.9釐米。參加這些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為了適應特定的環境和飲食,這些地區的人群保留了這些影響身高的基因突變。

與之類似,秘魯人攜帶的基因變體E1297G,或也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當研究人員分析了150位來自秘魯沿海、亞馬孫森林地區和安第斯山脈地區的秘魯人,發現這一基因變體在沿海地區的秘魯人中存在的概率更高。其中,秘魯北海岸的莫切人含有基因變體E1297G的概率更高,他們的平均身高(男性平均身高為1.58米,女性為1.47米)也比秘魯人的平均身高更低。

研究人員猜測,這一基因變體或引發與FBN1基因相關的其他改變,如改變秘魯人的心血管系統,為他們在沿海環境中的生存提供了更大的優勢。但在獲得進一步的結果之前,這一些還只是猜測。不可否認的是,基因變體E1297G在演化過程中被挑選和保留下來,應該存在一些適應環境的優勢。

相關焦點

  • 這個基因突變會讓人變矮4釐米
    攜帶一個基因變體時,身高平均會下降2.2釐米;一對等位基因均突變時,對身高的影響更會疊加至4.4釐米。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已知的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發現對身高影響最大的基因變體從幼年到青春期,人類的身高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 這個基因突變會讓人變矮4釐米,或與環境有關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從最矮的人群之一——秘魯人體內,找到了一個對身高影響深遠的基因變體。攜帶一個基因變體時,身高平均會下降2.2釐米;一對等位基因均突變時,對身高的影響更會疊加至4.4釐米。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已知的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發現對身高影響最大的基因變體從幼年到青春期,人類的身高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 這個基因突變會讓人變矮4釐米
    基因是影響身高的主要因素,但這樣的影響出自多個基因複雜的共同作用,單個基因對身高的影響往往十分有限。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從最矮的人群之一——秘魯人體內,找到了一個對身高影響深遠的基因變體。攜帶一個基因變體時,身高平均會下降2.2釐米;一對等位基因均突變時,對身高的影響更會疊加至4.4釐米。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已知的對身高影響最為顯著的基因。
  • 這個基因突變會讓孩子矮4.4釐米!
    北京時間5月14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重磅論文發現,有一種特殊基因,可能會拉低孩子身高4.4釐米!論文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發表,他們鑑定出了一個與身高偏矮有關的特殊基因突變——FBN1基因,擁有該突變的一個拷貝,身高平均降低2.2釐米;如果從父母雙方各遺傳一個拷貝,身高平均會降低4.4釐米!
  • 最矮的基因突變找到了
    僅以遺傳因素而言,迄今就發現了不少基因與身高有關。然而美國科學家在2020年5月13日的《自然》雜誌上報告,他們發現了一個對決定身高具有巨大影響的基因突變。 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確定了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決定身高的遺傳因素,一個先前未知的特定人群的基因突變——FBN1基因的E1297G變體。
  • 研究者發現矮杆小麥Rht12的突變基因
    矮杆小麥突變體的出現帶來了產量的增加。
  • Nature:一個與身高有關的基因變異,最高可影響4.4釐米!
    該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該研究結果基於對來自不同種族的秘魯人(世界上身材最矮的人)的樣本進行分析得出的。 該基因的每個拷貝(Copy)均與平均身高降低 2.2 釐米(約 0.8 英寸)有關。具有該基因變異的兩個拷貝或兩個等位基因的人身高平均低了 4.4 釐米(1.7 英寸)。這種影響效應比先前發現的基因變異對人類身高的影響大一個數量級,先前的影響範圍僅為 1 毫米(0.04 英寸)。
  • 中國人身高百年增10釐米比日本高比韓國矮 這個調查結果來自一個...
    中國人身高百年增10釐米比日本高比韓國矮 這個調查結果來自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時間:2016-07-28 10:48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人身高百年增10釐米比日本高比韓國矮 這個調查結果來自一個國際研究團隊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身高最高嗎?
  • 試管嬰兒雙胞胎基因突變,一個發育正常,一個6歲只有76釐米
    最後才知道,妹妹是基因突變,而造成了發育失常。即便如此,兩口子並沒有放棄,他們依舊將兩個女兒好好的帶大。雖然到現在,妹妹已經6歲了,身高也有79釐米,但體重卻只有16斤,她的血管如同髮絲一樣細,身上的一切都顯得與普通小朋友不同。可夫妻二人卻依舊疼愛她,並且為她創造了一個好的環境,讓周圍的親人都愛她。
  • 為何日本人都比較矮?中國人有高個基因,5000年前就身高190釐米
    有網友問:為什麼日本人普遍都比較矮呢?實際上在整個北亞,東亞和東南亞,都非常缺乏高個子基因。我國很幸運,因為古代東夷人擁有東亞地區稀缺的高個子基因。在山東焦家嶺發現5000多年前的墓葬群就有身高190以上的成年男性。
  • 小麥矮杆基因Rht18不完全解讀
    蛋白,參與到赤黴素(GA)信號的傳導過程,該類基因突變之後對GA信號不敏感而導致株高變矮。而小麥中新鑑定的矮杆基因Rht18則對GA信號敏感,外施GA能顯著增加胚芽鞘或苗期葉片的長度,該基因影響植株高度的機制與DELLA基因明顯不同。研究發現,Rht18編碼一個GA2氧化酶,能夠催化GA合成過程中的前體物質(GA12)轉變為無活性的GA110,該基因突變之後導致GA含量上升從而導致株高變高。
  • 王者榮耀:峽谷裡誰最矮?魯班比劉禪高4釐米,最矮的卻是他
    王者榮耀:峽谷裡最矮的英雄是誰?魯班七號比劉禪還高4釐米,最矮的卻是他!王者榮耀自公測到現在已經四年多了,目前也上線了90多個英雄,200多個皮膚了。我們都知道,每個英雄除了技能不一樣之外,他們的外形也都是不一樣的。
  • 研究:基因突變可能會使人變笨
    出處:新浪科技作者:葉傾城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損害人類健康的基因突變可能使我們變得更笨,但是修復這些基因突變之後,會使人們變得更聰明。一項研究發現,聰明人群擁有對智力和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較少基因突變,而不是擁有更多使他們變得更聰明的基因突變。
  • 男子疑因基因突變頭大如臉盆 病後很少和人交流渴望能變回正常人
    男子疑因基因突變頭大如臉盆 病後很少和人交流渴望能變回正常人時間:2016-10-26 20:11   來源:重慶晚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男子疑因基因突變頭大如臉盆 病後很少和人交流渴望能變回正常人 本月8日,重慶晚報視頻欄目重慶一分鐘來到萬州區長嶺鎮老土村,採訪了頭大如臉盆的男子夏元海
  • 基因突變不是啥好事兒:直接讓人變笨
    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損害人類健康的基因突變可能使我們變得更笨,但是修復這些基因突變之後,會使人們變得更聰明。一項研究發現,聰明人群擁有對智力和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較少基因突變,而不是擁有更多使他們變得更聰明的基因突變。
  • 「爹矬矬一個,娘矮矮一窩?」 只要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能多長10釐米
    實在是讓人心痛! 很少有父母知道,孩子長高的黃金時期有兩個: 3-7歲和8-14歲,如果在這兩個年齡段父母沒有做到位,有可能孩子的身高就定型了。 常有家長問一個問題:身高對孩子而言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 國內首個小麥近飽和突變基因庫在煙臺建立
    8月12日—14日,第十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在煙臺舉行。會上,煙臺大學教授宋建成向全國1000多位專家學者宣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煙臺吉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經過8年的研究,於近期完成了國內首個小麥近飽和突變基因庫的構建。
  • 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因此,研究人員搜索了Alice基因組中其他和這一疾病相關的突變,最終找到了一個可疑的基因。2018年,聖保羅大學的研究人員將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臨床遺傳學》(Clinical Genetics),證實Alice的患病原因罕見地與一個存在於常染色體上的癌症相關基因——WT1基因的突變有關。WT1蛋白序列。
  • 3歲多孩子身高70釐米 病因可能父親基因突變所致-廣西新聞網
    3歲多的孩子身高只有70釐米倒查病因可能因為父親年紀大引發的基因突變想生二孩 高齡爸爸最好做個體檢經一系列檢查後,發現是孩子的某個基因突變導致的身高異常,而導致孩子基因突變的原因,有可能是由於孩子爸爸年紀較大的緣故。日前,在廣西多家醫院舉辦的「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宣傳活動中,記者了解到,近兩三年高齡爸爸與高齡媽媽備孕二孩的情況較為普遍,在生育孩子時高齡的父親身體狀況與高齡母親一樣,同樣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 3歲孩子有6歲身高 基因突變引發性早熟
    昨日記者從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獲悉,該院接診一名因為長得太快而被送來就診的兒童,他只有3歲但是身高116釐米,相當於6歲孩子的身高。  經醫院檢查,這名孩子被確診為「性早熟」,而且更令人詫異的是,他的性早熟不是因為飲食不當,而是「基因突變」,這十分特殊和罕見,在我國還屬於首次發現的病例。目前,經過一年的用藥控制,孩子的「性早熟」情況已經控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