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深秋雙休日,起了個大早。隨一位畫家、雕刻家嚴先生和一位經商的石迷張老闆同行,驅車一個多小時,便來到了吉水縣城105國道往南行不到10公裡的贛江之濱磚門村石灘。進人眼帘的是-望無際的石灘,石友介紹說這是採砂機械磷選細砂後,留下來的鵝卵砂石,形成了一個個連綿起伏的小山包。砂石之海洋,令人震撼。我們三人進入了砂石地,各自分散尋撿,一下子就融人砂地不見蹤影。看來,一天時間也只能在很小範圍內拾撿。
同行石友說,來這裡撿石的大有人在。新餘就有幾夥人為常客,幾乎每周都有石友從新餘趕來撿石。半小時後,果然市建行的老彭又帶來了一幫人, 還有兩位熱情高漲的女性。
這是我第二次撿石了。對石頭的把玩還剛剛入門,所以很不在行。只是把它當成鍛鍊身體、休閒娛樂的活動。走出書齋,融人大自然。
滿地都是石頭,在我眼裡許多都是好的,形狀美、石質好。琳琅滿目,興奮之極。可惜石頭太重,背不動,只好擇善而檢。不到兩小時腰就酸,腿就軟,身體有點累,撿不動了, 便坐在石堆上休息。清風和暢,身輕氣爽,頗有幾分好心情,幾分愜意。於是,就習慣地用手機記錄此情此感,寫寫感受,作點劄記。為了研究石頭的特性,還用錘子砸了不少石頭,觀察其內部構成,看看凍石、蠟石和普通石的區別。這樣一來,還真的長了不少見識。
撿石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要識石。 如黃蠟石就有凍石、細蠟、料石、觀賞石、磨砂凍等。不識就滿眼皆石,但儘是廢物。識者砂裡淘金,淘得上品可是價值連城。以至於一些原來做小生意的朋友都拋棄生意專門撿石賣。二要吃苦。現在玩石的人多了,近處、方便處已無佳石可撿,要到偏遠的山區、大河邊、尚未開發地去。所以有人凌晨乘火車到湖南、湖北、福建境內去撿。另外,還要準備水、乾糧和工具,要有好身體,爬坡過嶺,彎腰撿拾,往往腰酸背痛,腿腳酸軟,身疲力盡。有收穫則欣喜若狂,衝淡了身體的疲憊。還要有運氣。不是每次都滿載而歸,滿意高興。天氣不作美等因素還常影響出行,一年四季能出外的日子也不多。再則,盛世收藏,現在玩石的人多起來了,都在撿,所以靠撿是沒有多少收穫的。石友們常感嘆說,每次能撿上一塊好的石頭, 就算運氣好了。以前,河灘上到處都是,當地村民不理解,還笑話這些城裡人吃了飯沒事幹。從開頭的白送,到後來看到許多江浙、廣東等地的客商來一車車地廉價運走, 才知道這石頭如今也值錢,於是就漲起價來。一塊起初 幾元錢的石頭,現在要上十元、百元甚至上千元了。石頭成了當地農民的收人來源。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有句哲理名言「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借用過來可以說:砂石場不是缺少好石頭,而是缺少發現好石頭的眼睛。一處好地方,滿地好石頭,對我卻是一種浪費。撿一塊,請教石友,又說是垃圾石、普通石,
這樣連著幾次,讓我信心都沒了。同行嚴先生多年從事石雕藝術,研究並雕刻了不少好東西,如各類造像掛件、把玩等,所以對石頭品質的識別很在行,眼睛敏銳,好石頭一眼一個準。他幫我撿了幾塊石頭,我在他的指導下,也慢慢識別了一些石頭。我不僅沒撿到多少還丟三拉四,手機被石頭砸壞保護膜,衣服外套也遺失,回頭找尋了半天才找到。由於準備不足,乾糧沒帶,過中午肚子就鬧意見,腿也邁不動了。別人吃兩個饅頭就繼續忙乎,我只有提前不到兩點就返回。
看來此行雖然成本較大,教訓不少,但卻換來收穫多多。領略了田野風光,撿到了許多好石頭,為自己收藏又添了新品種,不亦樂乎。
一方好石就是一樽會說話的藝術品,它沉靜、靈秀、睿智、哲理,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是為有緣人、有心人而準備的。玩它、賞它,投緣、結緣,以石換石,以心換心,以誠換誠,以誼換誼,我為此而樂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