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高大向 物種日曆
進入11月,就到了在北京周邊看鶴的時間。在中國共分布有9種鶴,其中種群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也最常見的,就是今天的主角:灰鶴。
灰鶴。圖片:Andreas Trepte/Wikimedia Commons
顧名思義,灰鶴身體以灰色為主,頭和脖子呈黑色,眼睛後面有一條白的條紋,延伸到脖子後面,非常方便辨認。灰鶴常以家庭為單位集群踏上遷徙之路,一路上親鳥還要對幼鳥進行照看,幼鳥的體色並不是灰的,而是一種橘黃色,和親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灰鶴的幼鳥,看起來毛茸茸的很有精神。圖片:Piotr Krzeslak/圖蟲創意
在野外觀察灰鶴,辨識難度並不大。你首先可以從體型上判斷,灰鶴不像白鶴、白枕鶴身材那麼高大,是身高一米出頭的中型鶴,身材與之類似的是白頭鶴,但白頭鶴體色更深,並且頭頸基本全白。在越冬的灰鶴群中,經常會有白頭鶴混在其中,要注意分辨。
和灰鶴體型差不多的白頭鶴消消樂。圖片:Spaceaero2/Wikimedia Commons
混跡在灰鶴群中的白頭鶴,你能找出來嗎?圖片:高大向
哪裡能看到灰鶴?
在和大家分享觀察灰鶴的故事之前,我們先將目光放到更大的空間尺度,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灰鶴呢?
灰鶴是一種典型的遷徙鳥類,想看見它們並非難事。圖片:Steve Garvie/Wikimedia Commons
灰鶴的分布範圍極廣,囊括了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部分地區。灰鶴是一種典型的遷徙鳥類,它們的繁殖地橫貫整個歐亞大陸北部,西起愛爾蘭,東至勘察加半島附近。冬天來臨的時候,它們結群往南遷徙,歐洲的種群抵達北非,中亞的來到兩河流域和印度,在東亞,中國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是灰鶴重要的越冬地。理論上來說,在繁殖地、越冬地和它們遷徙的路上,你都可以看到灰鶴的身影。
正飛躍雲南盈江群山的灰鶴,它們將到緬甸和印度越冬。圖片:曾祥樂
隨著越來越多觀鳥者和鳥類研究者的探索,人們發現國內灰鶴的越冬地出現了明顯的北擴,處於華北地區北端的北京成為灰鶴新的越冬地,這樣確實可以大大縮短遷徙的距離——但前提是它們能挨過北京寒冷的冬天。
天氣太冷怎麼辦?吃素!
在北京西北方向的官廳水庫周邊,冬天會有大群灰鶴集結於此。不過北京郊區的冬天,氣溫低到可以將官廳水庫凍上20釐米厚的冰,灰鶴這樣的涉禽要怎麼生活呢?
在官廳水庫附近越冬的灰鶴。圖片:高大向
水庫周邊的農田提供了答案。灰鶴並非需要一直在水邊生存,在凍住的農田中央,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也可以挨過寒冬。和很多鳥類一樣,灰鶴的食性呈現葷素搭配的特點,在繁殖季節,親鳥能量消耗較大,幼鳥需要滿足快速成長,都要吃掉大量的動物性食物,比如蝸牛、水生昆蟲、蛙類、小魚和蜥蜴。
到了冬天,北京周邊水體封凍、小型動物也難以尋覓,灰鶴就轉為吃素。官廳水庫周邊有大片的田地,這些產出豐厚的農田,給周邊的農戶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同時也為數千隻遠道而來的候鳥,提供度過寒冷冬季的食物。除灰鶴外,白頭鶴、大鴇、獵隼、毛腿沙雞、蒙古百靈等野生鳥類也會在冬季到訪這裡。
收割後的玉米地仍保留散落的籽粒和粉碎的枝丫,為很多鳥類提供越冬或遷徙需要的食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也會在官廳周邊灰鶴的越冬地做短暫的停留。圖片:林毅
在官廳水庫與野鴨湖之間的玉米地,我觀察到灰鶴過冬有趣的行為,簡單說來就是「同睡不同吃」。我們發現幾百隻灰鶴組成大群擠在一起過夜,這樣做有助於減少熱量的散失,也便於防備天敵的攻擊。等到白天覓食的時候,隨著冬天的陽光緩緩灑在田地上,大群會拆成幾十隻、十幾隻的小群,分散覓食,減少競爭,充分利用食物資源,提高覓食的效率。
野鴨湖附近的灰鶴,在白天結成小群覓食。圖片:高大向
給鳥兒種田
農田對灰鶴等鳥類的越冬至關重要,但是土地上種什麼,是人說了算的。有些田地以前種的是糧食,現在改種了其他非糧食作物,野生動物的口糧就會減少。
為了讓越冬的灰鶴和其他鳥類有充足的食物過冬,野保機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相關部門,嘗試在野鴨湖附近區域播種糧食作物,為野生鳥類提供「補償服務」。今年夏天開始,人們在野鴨湖溼地保護區周邊補種了五種糧食作物:玉米、高粱、黍子、蕎麥和大豆。下圖記錄的,就是當地農民在野鴨湖公園原臨時停車場上播種玉米和高粱,這些糧食作物將為冬天到來的灰鶴提供重要的食物補給。
為了灰鶴努力種田。圖片:譚羚迪
農田不僅為人類的農業生產服務,也早已經成為了一類特別的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說它特別,是因為農田和人類生產活動密切相關,農田中生活的各種野生動物,與人類產生著密切的互動與聯繫。
除了今天聊的玉米地裡的灰鶴,黃河流域的麥田,也給大鴇提供了很好的越冬地。南方大面積的水稻田,更是多種野生鳥類的家園。天上飛的燕子和鷗、泥地藏匿的秧雞、遷徙途中歇腳的鴴鷸……它們都依賴稻田提供的生境和食物。
一群灰鶴在雲南盈江的稻田中。圖片:曾祥樂
很多鳥類對于越冬地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有吃的,又凍不死,基本就能留下來,熬到開春就又踏上北遷的繁殖之旅了。北京這片收留灰鶴過冬的農田,是一個很好的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的例子,在人類社區得到發展的同時,千萬要記得給我們的動物鄰居,也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
原標題:《為了不讓鳥餓著,他們在停車場上種了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