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2月,就讀於愛荷華大學的杭州留學生倪瀚祥,因為在社交媒體上上傳了一張持槍照,暗示如果考試掛科,會讓教授體驗下當年「盧剛的恐懼」。隨即被學校認為是危險人物,沒收槍枝並立刻取消籤證返回中國。
讓警方和學校如此迅速的行動和「不留情面」不僅僅只是因為在校園持槍,而是他不小心提到了一個讓人聞之色變的名字——盧剛,一個過去27年了仍然讓愛荷華大學和美國社會心有餘悸的名字。
盧剛,出生於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18歲時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通過了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學交流計劃選拔,一年後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公費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就讀於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
不管怎麼看,盧剛也是「別人家的孩子」。聰明勤奮,年輕有為,在那個年代能夠赴美留學的都是百裡挑一的天之驕子。然而看似一路順風順水的盧剛,卻在博士畢業之際遭受無法忍受的打擊,並且做出了一個震驚了中美兩國的決定——自我毀滅。
1991年的11月1日,下午三點半左右,盧剛進入了愛荷華大學 Van Allen Hall 三樓的309室,這裡正在進行一場專題演講會。盧剛在旁聽了五分鐘後,突然毫無徵兆的拔槍射擊。
盧剛首先擊中了他的博士導師,47歲的戈爾諮教授,並在教授倒下之後在腦後又補一槍。然後,他又朝著博士導師助理史密斯副教授連開兩槍。在場的其他人這才醒悟過來,紛紛逃離。
在這時,盧剛又瞄準了在場的另一個中國留學生,27歲的山林華博士,朝著他的腦部和胸膛連開數槍。隨後,盧剛離開309室,來到二樓的208室系主任辦公室,一槍射殺了44歲的系主任尼克森。在確認尼克森死亡之後,盧剛又返回到309室,發現幾個學生正在搶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於是又朝著腦部補上了致命的最後一擊。
隨即,盧剛持槍離開 Van Allen Hall,似乎在尋找一名女性目標,但是途中並沒有開槍濫殺其餘的師生。後來他又進入了行政大樓,衝入校長辦公室,射殺了副校長安妮·克黎利和其學生秘書茜爾森。最後,盧剛到達二樓的203室,飲彈自盡。
整個過程只有十餘分鐘,除了重傷的學生秘書,其餘五人都死於盧剛的左輪手槍之下。
這不僅僅是一場加諸於受害者家庭們的悲劇,也是整個物理學界的慘案。盧剛報復性的自我毀滅,將整個領域研究倒退了整整十年。這起案件不僅僅震驚了全美,甚至引發了全世界對於中國教育的強烈關注。為什麼這樣一位有著大好前途的科研博士變成了一個冷血無情的殺人兇手?公費留學,祖國支援他外出深造,而美國一方也為他敞開了獲取知識的平臺,於情於理,他對於任何人都沒有仇恨。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他的競爭對手——山林華,一位同樣來自中國的物理學博士。在這起悲劇中,山林華同樣慘死於盧剛的左輪手槍下。
盧剛和山林華都是愛荷華大學天文物理系1991年的博士。山林華也是一位天才,16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雖然他比盧剛晚了兩年才來到愛荷華大學,但是拿到學位的時間卻比盧剛早上了半年。
畢業後,成績優異且研究成果豐碩的山林華選擇留在了學校,繼續進行博士後的研究,同時還拿著一份不錯的薪水。反觀盧剛,在同年5月後拿到博士學位後,工作的事情依舊沒有著落。
那時候,全美各個大學都在削減研究經費,就算幾位教授願意為他推薦也無濟於事。但是,在盧剛心中,他卻認為這是教授過於冷淡他。相比於前程光明的山林華,似乎盧剛頭上的「天才」頭銜漸漸變得模糊起來。嫉妒,成為了他對山林華下此毒手的原因之一。
漸漸的,他和幾位教授之間的矛盾日益增大。他的導師戈爾諮對他的研究並不太感興趣,而且高強度的研究工作使他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另外一位教授,史密斯則和他存在著學術上的意見分歧;系主任尼爾森也在求職信問題上沒有幫上太多的忙。
師生之間的矛盾,再加上越燒越旺的嫉妒之火,盧剛在學業和生計的苦惱中越陷越深。這個時候,他將生活中一切的不順利都歸咎於其他人。盧剛漸漸走火入魔了……
在盧剛在實施他的計劃之前,他曾向家裡寄出了幾封家書。
槍擊案發生隨後的幾天,美國報刊發布了其中一封盧剛寫給他二姐的信。在信中,盧剛寫道:「我昨晚給你打完電話後,一個人哭得死去活來,我死活咽不下這口氣。你知道我一生來正直不阿。最討厭溜須拍馬的小人和自以為是的贓官。我早就有這個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學業。你自己不要過於悲傷,至少我找到幾個貼背的人給我陪葬……人的生活欲望是沒有盡頭的。在美國雖然吃穿不愁,但上邊有大富人,跟他們一比,我還是個窮光蛋。」
在信中,能夠看出盧剛當時處於極大的痛苦之中,他「認為」自己博士遲遲不能畢業是有人徇私枉法,故意針對他;對於學習了十多年已久的物理學,他也漸漸失去了興趣。就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下,盧剛失去了自己的信仰。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在其他同學的眼裡,出事前的盧剛是一個孤僻的人,在與物理系的中國學生鬧翻之後,他便不再聯繫任何人了,離群索居,獨來獨往。誰知最後發生了這樣的慘案。
出國留學,本就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不僅要在一個全新的環境生存,還要好好學習努力奮鬥。在這種雙重的壓力下,如何正確調節自己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蒙圈兒希望各位留學生不僅僅是關注自己的成績,也要學會適當的調節自己,避免再出現這樣的慘案。這樣的故事,沒有最後的贏家,也沒有所謂的「至少我找到幾個貼背的人給我陪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為了自己,也為了關心自己的家人朋友。希望你們不管遇到多大多難的事情,都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