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事件,是指1991年11月1日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後,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的槍擊事件。該事件在當時曾震驚中美兩國,也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弊端的討論。
盧剛生於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通過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學交流計劃選拔,1985年本科畢業後以交換學生身份公費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就讀於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1991年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導師是本系教授克里斯多福·戈爾諮。
事件經過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點半左右,盧剛進入了正在進行專題研討會的愛荷華大學凡·艾倫物理系大樓三樓的309室,在旁聽約五分鐘後,他突然拔出左輪手槍開槍射擊,他首先擊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47歲的戈爾諮教授,並在戈爾諮教授倒下之後,又在教授腦後補了一槍;然後,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助理史密斯副教授身上開了兩槍。此時,在場的眾多人士剛剛有所醒悟,紛紛逃離現場,這時盧剛又瞄準了當時在場的另一位中國留學生,27歲山林華博士,接連向山林華的的腦部和胸膛連開數槍。隨後,盧剛離開了第一現場到達二樓208室系主任辦公室,一槍射殺了44歲的系主任尼克森。在確認尼克森死亡之後,盧剛又返回第一現場,發現幾個學生正在搶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於是又朝史密斯的腦部補發了致命的一槍。
然後盧剛持槍離開物理系大樓到達生物系大樓,由一樓走到四樓,似乎在尋找一名女性目標(有目擊者見他進入女廁所尋人),其間遇到師生多人,但盧剛並未開槍濫殺。
在未找到射擊目標之後,盧剛又進入了行政大樓,衝入一樓111室的校長辦公室,向副校長安妮·克黎利前胸和太陽穴連開兩槍,又朝辦公室內的學生秘書茜爾森開了一槍。
隨後,盧剛到達二樓的203室,飲彈自盡。
整個槍擊過程不足20分鐘,盧剛在自殺前總共向六個人開槍,除女學生茜爾森被擊中脊椎,頸部以下全身癱瘓外,其餘五人全部喪命。
警方在隨後的調查中又有些許的發現,殺人者使用的武器為38口徑連發左輪手槍,另一把22口徑手槍被隨身攜帶但未使用。此外警方也截獲並扣押了盧剛在事發前幾天寄回國內的包裹、家信、匯款等,並查到了盧剛的遺書,據愛荷華大學官方宣稱遺書共五頁,其中四頁英文一頁中文,但在事發一個多月後警方僅向媒體公開了四頁英文遺書。
關於殺人者的槍殺動機,警方未有正式的結論,但據部分媒體報導,槍擊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於博士論文最高獎學金沒有由盧剛獲得,而是由山林華獲得。另有說法認為,槍擊的原因可能在於經過長達6年辛勤工作得到博士學位的盧剛,卻無法得到一份應得的可以維持生計的體面工作,走投無路的他決定自殺,並對社會的不公進行極端報復。
事件影響-華人界
盧剛事件在美國華人社圈中反響很大,各華文報刊幾乎眾口一辭,對盧剛其人痛加指責,並針對其中國大陸的背景大肆抨擊。另有小部分人認為其行為是中國人對美國社會的反抗,打破了中國人在美國社會一向沉默、馴服的形象。
被害家人
1991年11月4日,愛荷華大學的28000名師生全體停課一天,為安·柯來瑞舉行了葬禮。安·柯萊瑞的好友德沃·保羅神甫在對她的一生的回顧追思時說:「假若今天是我們憤怒和仇恨籠罩的日子,安·柯萊瑞將是第一個責備我們的人。」
這一天,安·柯萊瑞的3位兄弟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他們以她的名義捐出一筆資金,宣布成立安·柯萊瑞博士國際學生心理學獎學基金,用以安慰和促進外國學生的心智健康,減少人類悲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