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這句話出自明朝楊儀的《明良記》,表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會面臨無數個選擇,而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把我們帶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命運之路。命運的選擇有時只在一瞬間,而選擇的代價,往往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承受,就如同29年前的「盧剛事件」。
盧剛,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在家中還有兩個姐姐,雖然家庭條件並不十分優越,但他作為家中獨子從小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盧剛自身也非常優秀,不但性格乖巧,在學習也十分努力,成績一直非常優秀。高考的時候,盧剛更是以優異的成績成功進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
上大學後,盧剛也仍然沒有放鬆,反而在學業上更加刻苦了。畢業時,他又以十分優異的成績通過了中美物理學術交流計劃的選拔,成功獲得了公費赴美的資格,於是他又去到了美國,在愛荷華大學的物理與天文專業繼續深造。
01
從此時看來,如果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盧剛的前途可謂是一片坦蕩,但人生沒有如果,一次錯誤的選擇,讓盧剛從此墜入了無底深淵之中。在長達六年的留學生涯中,盧剛一如舊時,一刻都沒有在學業上放鬆過,畢業答辯那天,他信心滿滿地走上了講臺,嚮導師們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論文。
為了博得導師的青睞,獲得優秀論文,盧剛在選擇課題的時候別出心裁,選擇了一個非常冷門的方向。但是誰知道,由於他選擇的課題過於偏門,雖然順利地通過了答辯,也拿到了學位證書,但是卻沒有獲得優秀論文,而獎學金也就這樣泡湯了。
另一位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山林華卻拿到了優秀論文,並且獲得了獎學金。這個結果讓盧剛非常不滿,他認為自己評不上優秀論文,是因為自己的論文課題不是老師喜歡的,而山林化論文雖然不如自己,但由於他研究的課題是導師喜歡的,所以才能評上優秀論文。
02
盧剛的妒火在心中越燃越盛,最終吞噬了他的理智。他要為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報仇,他要報復不公平的導師和害得自己錯失獎學金的山林華。於是,盧剛就開始了自己的報復計劃。1991年11月1日,在一場物理系的專題研討會中,盧剛拿著手提包走進了現場,默默地坐在了最後一排。
他冷漠地看著47歲的戈爾諮教授走上了前臺,然後從手提包中拿出了手槍,毫不猶豫地衝他的導師扣動了扳機。槍聲一響,教授瞬間便倒在了血泊之中,眾人還來不及反應,盧剛又喪心病狂地衝過去朝著教授補了一槍,教室裡的人瞬間慌成一團。
隨後,盧剛又朝著史密斯教授和山林華開了槍,無處可躲的兩人也應聲倒地。可盧剛的報復計劃卻還沒有結束,他立即又跑到了樓下的辦公室,用槍指著44歲的系主任尼柯森,在眾目睽睽之下殺害了系主任。
已經喪失理智的盧剛又跑回了教室,朝一息尚存的史密斯教授又開了一槍。確定所有人都已絕無生還可能後,他徑直地衝到了副校長安妮克黎利的辦公室,還沒等副校長反應過來,這個殺人如麻的校園惡魔手中又添了一條人命,而副校長的秘書也因為想報警而被他擊殺。
殺完5人後,盧剛的臉上沒有絲毫的愧疚,反而露出了一種心滿意足的笑容,他走到窗邊,最後看了一眼他度過了六年時間的校園,隨後就飲彈自盡了。這個曾經被家人視為驕傲、國家視為棟梁的天才,最終因無法面對自己的小小失利,而走上了歧途,不僅傷害了無辜的人,還因此搭上了大好的前途和自己還年輕的生命。
結語
宋代文學家辛棄疾在《賀新郎·用前韻再賦》中寫道:」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若是因一時的利弊得失,而做出過激的行為,斷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實在是得不償失。如果當初盧剛能夠擺正自己的心態,平靜地面對自己的挫敗,那麼他也不會落得這樣悲慘的下場。
參考資料:
《明良記》《賀新郎·用前韻再賦》《盧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