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引發外媒熱議。
據《俄羅斯報》網站7月24日報導,中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的「天問一號」,預計將圍繞火星進行軌道飛行並利用安裝太陽能板的火星車研究火星表面。
該探測器預計將在2021年2月11日至24日進入火星軌道。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成火星漫遊的國家。
報導稱,目前火星表面有兩臺美國探測器,分別是「好奇」號(2012年登陸)和「洞察」號(2018年登陸)。
報導指出,「天問一號」的任務包括繪製火星地圖、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分析火星水冰分布、地表物質組成、火星大氣層及氣候特徵。
美國計劃在一周後發射火星探測器「毅力」號,執行第五次探測任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毅力』號將在火星停留至少一年,它將尋找包括微生物在內的古老生命痕跡,採集巖石和土壤樣本」。
美國計劃在7月30日至8月15日期間進行發射,此時地球和火星將處於最適宜的相對位置上。「毅力」號計劃於明年2月18日著陸火星,這將比「天問一號」的巡視器早近兩個月著陸。
「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將登陸火星烏託邦平原,1976年美國的「海盜-2」號在此著陸。「毅力」號則將著陸在離烏託邦平原較近的隕石坑。「天問一號」和「毅力」號很可能將相距數百公裡,因此相遇的可能性為零。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26日報導,中國成功啟動了首個獨立的火星探測任務,嘗試讓一個探測車在火星上著陸。
報導稱,此次無人任務旨在成功登陸火星。登陸火星的任務最早是在上世紀70年代實現的。
報導指出,中國的太空計劃近年來加速發展,在幾十年的追趕後逐漸向美國靠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王義桅說:「國際政治競爭正在從地球向太空擴展。美國將太空視為軍事擴張的新前沿,但中國說我們不應該讓太空軍事化。」
奧必滔蓋特韋諮詢公司創始人布萊恩·柯西奧說,火星任務在中美競爭中不是一個重要戰場,因此這次發射對中國來說既是出於實用考慮,也有聲望上的考慮。
此外據俄新社莫斯科7月23日報導,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核行星學部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稱,中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是雄心勃勃的任務,登陸火星將是其最大難點。
中國23日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20日,阿聯探測器藉助日本火箭飛往火星。美國也計劃30日發射火星車。
米特羅法諾夫在評論中國的發射時說:「這無疑是雄心勃勃的計劃,值得讚揚。他們完全有可能加入火星航天大國俱樂部。」
報導指出,「天問一號」的主要使命是找尋火星上曾經存在生命或現有生物活動的跡象。科學家說:「這個星球上多半沒有多細胞生命。但人們對找到類似25億至30億年前在地球上生活過的原始生命很感興趣。」
火星車應降落在烏託邦平原。米特羅法諾夫猜測:「這實際上是火星上的永久凍土。就像在冰層中尋找猛獁一樣,或許可以在這個冰層中探索一下複雜分子化合物的痕跡。」
米特羅法諾夫認為,著陸是此次使命的主要難題。「蘇聯1971年成功應對了這個挑戰——我們當時率先登上火星。一旦他們成功著陸,那將是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