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變重生的溝爾普村全貌。於譚陽 攝
雨後的清晨,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城隔河相望的溝爾普村宛如仙境。麥粒神山雲霧繚繞,磨子河靜靜流過,色彩鮮豔的藏式民居外,一片蔬菜大棚閃著銀光。
炊煙嫋嫋升起,村子裡忙碌起來。索朗扎西家的客棧內,客人們陸陸續續走出房間,喝下一碗熱騰騰的酥油茶;幾名穿著藏族服裝的婦女從門前走過,準備去村口的農業園區上班;村民尼措一大早就來到地裡,蘋果和核桃熟了,今天有客商來購買;牛欄咖啡和露營基地的門也開了,迎接著南來北往的客人……
溝爾普村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的村莊,眼前脫胎換骨之變,與對口支援單位——成都郫都區的推動密切相關。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郫都區視察,殷切囑託一定要把鄉村振興抓好,「走在前列,起好示範」,郫都區對口支援道孚工作隊將這一指示精神帶到雪域高原,高標準幫助溝爾普村打造特色產業,壯大集體資產,建設美麗村莊,打造出一個產村相融的3A級景點,實現了從傳統藏寨到美麗新村的華麗「轉身」。2019年,溝爾普村實現人均純收入23260元,一躍成為了道孚縣最富裕的村莊,向著美好的新生活快步前行。
今年8月30日,記者走進溝爾普村,現場了解郫都區對口支援後,這裡產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沒有產業怎麼辦?
從零開始 創造「飛地園區」
「嘗嘗這個小番茄,是不是很甜?」隨意摘下一個紅寶石般的小番茄,村民達娃卓瑪笑著遞給記者。
汁水溢出,番茄獨有的酸甜味在唇齒間久久縈繞,比普通番茄更醇更甜。「這個叫千禧番茄,種植的海拔越高,溫差越大,土壤越乾淨,品質就越好,這批是要運到成都伊藤洋華堂的!」達娃卓瑪抬起手指向大棚外,「喏,車都來了。」
順著她的手看去,一輛冷鏈物流車停在門口,穿著工作服的村民們正在將一筐筐小番茄和水果黃瓜抬上車,「早上剛摘下來的,下午就能進到賣場,伊藤洋華堂、盒馬鮮生、沃爾瑪等超市都有,都賣到北上廣深了。」達娃卓瑪補充道,「我們以前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園區,沒想到現在能在家門口上班,還能分紅!」
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地區建這樣的現代化農業園區,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誰來幹?錢從哪裡來?又怎樣幫助當地集體經濟實現長期穩定的收入?
一個前所未有的「飛地園區」應運而生——郫都區集中了對口幫扶道孚縣的產業資金1500萬元,分攤到41個貧困村,作為集體經濟本金入股,從成都引進盛煌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溝爾普村建設300畝現代農業園區,包括51個用於種植番茄、黃瓜等生態蔬菜的鋼架大棚、50畝當地特色產業、獲得國家地理商標的道孚大蔥、20餘畝兼顧觀賞和榨油的向日葵,由公司負責園區建設和運營,每年以本金的6%向各村分紅,同時每三年返還本金500萬元,9年還清。「我們希望讓更多貧困地區尤其是沒有耕地、難以發展現代農業的牧區群眾也能分享到產業帶來的紅利。」郫都區第五批對口支援道孚工作隊隊長林明西告訴記者。
園區所在地溝爾普村,更是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郫都區的產業援助資金落到溝爾普村的100萬元,每年能夠分到6萬元穩定收入;園區租村民的地,每畝年租金680元;每年光是來採摘的零散客人也有2000多人/次,帶動了村裡的蘋果、核桃等農產品銷售……
從園區回到村委會,遠遠地便聽到村民衝格美正在問村上的幹部,「什麼時候搞二期啊,我今年玉米都不種了,就等著把我家的3畝地租出去!」
村莊環境不夠美?
8萬元資金 撬動農戶自治
從315國道進入溝爾普村,一幢幢藏式民居豔麗而別致,掛滿紅蘋果的枝條從院牆伸出來,整個村莊清爽靜謐。
潺潺的小溪旁邊,一條棧道向村子深處延伸,路旁的藏式祥雲飾紋,藍底金字的指示牌,為這個村莊平添了幾分文藝色彩。
村民索朗扎西正在清掃自家的院子——自從去年在郫都區的幫助下實施了房屋改造,他便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好環境,打掃得也特別勤。
據索朗扎西回憶,以前的溝爾普村村民衛生習慣很差,垃圾遍地、廁所惡臭,每到夏天蚊蠅滋生,「那時候就算有客人來,也留不住。」
轉機發生在2018年。郫都區為溝爾普村打造了「美麗宜居溝爾普」人居環境整治計劃,投入150萬元對村莊風貌進行全面改造,包括文化牆、導覽牌、風貌裝飾、花草種植、旱廁生態改造、生活垃圾定點清理等,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面子」有了,「裡子」怎麼辦?郫都區拿出每戶8萬元補貼資金,要求農戶自己也出資不低於8萬元,請來鄉村規劃師統一規劃設計,按照民宿酒店標準進行改造,首批共有10戶人家符合條件,索朗扎西便是第一個報名的村民。他自籌資金10萬元,和郫都的補貼資金一道將自家傳統的藏式民居作了整改:原來的旱廁進行了生態化改造,並新建了一個水衝式廁所;按照酒店標準裝修了兩個帶獨立衛生間的標間;曾經的牛棚圍起來變成一個充滿藏式風格的接待室,院子裡的雜物也全部清理乾淨,種上了花草。
「其實咱們道孚是藏民居藝術之都,房子本身就很漂亮,只是以前條件有點差。」索朗扎西帶記者細細地參觀,房間裡粗大的木樑、精美的雕刻和頗具藏式風格的工藝,讓整幢房屋特色鮮明,「現在整個環境都好了,村子裡留得住人了!」
沒有特色留不住人?
資源整合 打造3A景區
索朗扎西的院子裡,幾名遊客正在蘋果樹下悠閒地吃著午餐,「我們打算沿著315國道一路到西藏,沒想到這裡這麼美,於是就『剎了一腳』。」從重慶過來的王先生告訴記者,昨天他們去對面的向日葵花海中拍了照,採了小番茄,在溝爾普村的客棧裡住了一晚,「今天還想去登一下麥粒神山!」
溝爾普村位於315國道旁,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車輛從這裡經過,但以前村民們從來沒想到能把人留下來。因此,當郫都區對口支援道孚工作隊興致勃勃地拿出一份鄉村旅遊規劃,大家卻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相信。
「搞旅遊?我們這裡有啥看的?」
「怎麼沒有,村子背後就是麥粒神山,產業園區有花海,還可以採摘,而且民宿做好了,本身也是很好的旅遊體驗地啊……」
「我們都是民房,又不是酒店,有人會來住嗎?」
「當然有,我們郫都區有很多農家樂和民宿,周末房間訂都訂不到,下次我們一起去看看!」
說幹就幹。2017年,郫都區邀請溝爾普村每戶1位村民到郫都區免費參觀,「我們去了好幾天,農科村、青槓樹村、戰旗村……天啊,那生意太火爆了,大家都羨慕得不得了!」索朗扎西告訴記者,「郫都區是中國農家樂發源地,有他們幫助,我們一下就有信心了!」考察回來,立即有23戶報名願意參加民宿改造,經過篩選、抽籤,最終索朗扎西在內的10戶村民接受了首批民宿改造試點。
這邊村民積極性高漲,那邊郫都區對口支援隊也忙得不亦樂乎。為了給村民打造出示範,郫都區自己在區上引來一家餐飲企業率先打造了聖湖山莊,又引導有條件、有意願的村民打造了麥粒露營基地、牛欄咖啡等一批新業態,同時幫助溝爾普村將農業產業園區、麥粒神山及藏民居村落進行整體包裝,成功申報為麥粒神山溝爾普3A級旅遊景區,「從去年9月份改造完畢到年底,4個月時間我就賺了1萬多元!」索朗扎西告訴記者,2019年全村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近100萬元。
馮驥。於譚陽 攝
【心聲·我的對口支援歷程】
郫都區第五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駐道孚縣七美鄉黨委副書記馮驥:
在離藍天 最近的地方堅守
黝黑的皮膚,高大的身材,有些微卷的頭髮,樸實中帶點羞澀的微笑,乍一看,眼前這位小夥子儼然就是一副牧民的形象,怎麼看也不像來自郫都的紀檢幹部。「曬得有點黑了,我就是馮驥。」他笑著確認。
馮驥所駐的道孚縣七美鄉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在他口中,是「離藍天最近的地方」。可兩年多前,他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可不像現在這般詩情畫意。
2017年12月22日,馮驥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坐了整整一天的車,終於抵達了七美鄉,眼前的一切只能用悽涼來形容:山路上厚厚的積雪混著稀泥,山坡光禿禿的,一路人煙稀少,鄉政府就這麼孤零零地立在街邊。來到簡陋的宿舍,風塵僕僕的他準備燒水洗把臉,才發現水管都被凍住了,要用水,還得走上10分鐘去旁邊的河溝裡提。
4000多米的高山,一桶水提回來,馮驥幾乎癱在了床上,「一直在給自己做心理建設,這裡條件艱苦,比較落後,可沒想到竟然有這麼艱苦落後。」那一夜,他頭痛欲裂,呼吸困難,「太難受了,一直在想要不要第二天就去給組織匯報,讓我回去或者換個地方算了。可是,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自願報名前來的,就這麼回去了,怎麼給組織交代,怎麼給自己交代?」
將身體的痛苦克服下來,馮驥打起精神投入了工作。從富饒的天府之國腹地郫都區來到這裡,各種困難接踵而至,可馮驥還是憑著一腔熱血堅持下來了。為了摸清每一戶貧困群眾的情況,他要負責100多戶的入戶調查,牧區群眾居住非常分散,又都在高山,常常為了到一戶人家,就得翻山越嶺地耗費一天,有一次遇到車在山路上打滑,旁邊就是萬丈懸崖,「我們差一米就掉下去了,現在想起來都後怕!」
分內工作之餘,馮驥還是一個「全能幹部」,看到當地需要什麼,都會力所能及地多做一點。在玉科小學,他發現孩子們缺少冬天的衣服,於是四方求援,聯繫到省科技扶貧公益組織捐贈了5.6萬元,解決了400多名學生過冬的物資;鄉政府缺電腦,他立即聯繫了郫都區新民場鎮,10臺電腦和兩臺印表機拉近了七美鄉與外界的距離……「在一次入戶調查時,兩位70多歲的老黨員握住我的手,不住地說著『卡卓,卡卓』(藏語:謝謝),我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馮驥告訴記者,「每當看到群眾變化,看到他們洋溢的笑臉,我都很感動,這是我堅守在這裡最大的回報!」
當地村民手捧剛剛採摘的小番茄。於譚陽 攝
【對口支援·實事說話】
自2010年以來,郫都區連續派出403名幹部人才,投入2.05億元財政資金對道孚縣進行全方位幫扶。10年裡,郫都區共實施援助項目155個,涵蓋住房保障、教育保障、醫療保障,就業幫扶、產業幫扶、人才幫扶、基礎設施建設和全域結對等多方面,幫助道孚縣全面消除絕對貧困,1938戶8371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道孚縣以甘孜州脫貧攻堅戰略第一名成績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2020年,道孚縣榮獲「四川省2019年脫貧攻堅先進縣」;郫都區第五批對口支援工作隊榮獲「四川省脫貧攻堅創新獎」。
圍繞道孚縣優勢特色產業,郫都區投入1180萬元助推萬畝美德現代農業園區和600畝農特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填補了道孚園區建設空白。10年來先後建成畝產增收500元的全省最大高原萬畝油菜基地;154萬棒青槓椴木黑木耳基地;300畝冬暖式有機果蔬大棚「小飛地」;年出欄1000頭、帶動增收20餘萬元的藏香豬養殖種養循環基地;6000畝萵筍和1000畝紫皮馬鈴薯有機蔬菜種植基地;700畝核心示範、輻射帶動1.5萬畝的中藏藥材種植基地以及1.3萬畝黑青稞基地。幫助打造「三品一標」農牧產品認證47個,「道孚大蒜」「道孚大蔥」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聚焦群眾關心的民生工程,郫都區投入3000萬元建成新區教育園區配套項目,投入2000萬元建成中藏醫院,幫扶1000萬元建成市民文化藝術中心,整合社會資金300萬元修建橋梁、援建麻磨坊、改造旱廁……解決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
記者在溝爾普村採訪。於譚陽 攝
【記者手記】
一面錦旗 一分信任
「心繫群眾辦實事 修橋造福暖人心」……走進郫都區設在道孚縣的對口支援駐地,一面面鮮紅的錦旗排滿了整面牆壁。「都是群眾送來的。」隊長林明西告訴記者,「每當看到它們,就又增添了我們戰鬥的動力。」
每一面錦旗背後,都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為一個村打通了一段路,路不長,村民們卻說這是他們一生最盼望的事;幫助一個村建了間磨麵房,整個村都高興壞了;修了一座橋,學生們上學不再繞路,也更加安全……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面面錦旗代表著道孚人民對郫都區對口支援幹部的肯定與信任。心中時刻裝著群眾,做事為了群眾,為了道孚的產業發展,郫都區對口支援幹部結合當地實際,創新思想,出實招,見實效,產業實現無中生有,夢想花開;修橋、補路,解決上學難題……抓住藏族同胞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民生問題,郫都區對口支援幹部10年如一年,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收穫的是藏族同胞的一張張笑臉,一聲聲「噶真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