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以下簡稱環評法)2003年9月1日開始實施。根據2008年監督工作計劃,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環評法執法檢查。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環評法第一次進行的法律實施情況檢查。這次檢查的重點,一是各級政府執行環評法的力度和實施效果,二是環評制度和環評能力建設情況,三是容易造成水和大氣汙染的項目環評的檢查,四是規劃環評的推動。
今年6月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環評法執法檢查組分5個小組,先後赴上海、重慶、山東、內蒙古和山西5個省(區、市),對環評法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路甬祥、周鐵農副委員長和我參加了檢查工作。赴地方檢查前,執法檢查組聽取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境保護部等5個部委匯報,國土資源部、鐵道部等4個部門以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5個行業協會提供了書面匯報材料。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委託北京、遼寧、黑龍江、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廣東、貴州和寧夏共11省(區、市)人大常委會在其行政區域內進行了檢查。
我代表環評法執法檢查組,將執法檢查的主要情況報告如下,請予審議。
一、 環評法實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03年環評法實施以來,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深入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環評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推動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一)認真學習宣傳環評法,提高全社會保護環境的法治意識
政府部門深入學習,增強依法履責意識。自環評法頒布實施以來,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將環評法列入普法宣傳的重要內容,加強學習和宣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相關單位學習法律原文,提高對環評法重要性認識和條款的理解。國土資源部舉辦了包括環評法在內的200多期普法培訓班,各級國土部門共開展4.1萬期,培訓人員達78萬餘人次。原國家環保總局組織了總人數超過3萬人的環評法培訓和學習,許多省區市在環評法頒布之後,認真組織學習,為環評法的貫徹打好基礎。
協會組織學習培訓,增強企業守法意識。行業協會圍繞環評法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和培訓,增強企業和行業領導人以及職工的法制觀念,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形成守法的自覺行動。
加強輿論宣傳,增強公眾參與意識。媒體上開闢專欄等形式宣傳環評法,營造貫徹實施環評法的良好氛圍。增強公眾參與意識,推動公眾參與制度落實,解決了一批困擾老百姓多年的汙染問題。
(二)完善配套法規和標準,增強法律的操作性
及時制定相配套的法規和規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訂了企業投資項目、外商投資項目及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和貼息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對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出了明確要求。原交通部下發了交通行業實施規劃環評有關問題的通知。全國各地結合實際,出臺了與環評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江西、貴州等12個省(區、市)政府制定了建設項目環評分級審批規定,解決了法律實施中的有關具體問題。遼寧、湖北等15個省(區、市)人大或政府都分別制定了規劃環評的實施辦法。
不斷完善技術標準。水利部修訂了江河流域環評技術規範。原國家環保總局聯合有關部委在原有14項技術規範的基礎上,又制定了21項與環評法相配套的技術導則和規範。各行業協會根據本行業特點,分別制定了行業內及其相關專業的環評技術標準。
注重環評隊伍建設。原國家環保總局設立了環評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建立了專家諮詢委員會,組建了專家庫。目前,全國環評單位990家,全國環評工程師8213人,持有環評上崗證人員達到26000餘人,為開展環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
(三)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全面實施
重點工程實施環評,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依法對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一大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進行了環評。鐵道部五年來共完成的環評項目達183項。據環境保護部統計,從2003年環評法實施至2007年底,全國共審批各類建設項目環評117萬件,環評涉及的領域和範圍日益擴大。
嚴格環評前置審批,停建一批建設項目。2007年,廣東省各級政府通過環評審批共否決了不符合環評要求的項目4811個。新疆近日依據環評結果否決了總投資3.3億元的煤炭項目。山東省將控制汙染物排放總量作為建設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2007年,僅省環保局就否決或暫緩審批建設項目36個。重慶市通過環評否決了民豐農化公司農藥廠等一批項目,保證三峽庫區水質安全。
查處了一批違法企業,有效減輕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2005至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依法查處了總投資超過600億元的違反環評法的項目。2006年,國務院有關部門對全國9000多個新開工項目依法開展了環保專項清理檢查,對不符合環評要求的1194個項目進行了查處。近3年來,國土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對環境影響嚴重的500餘家礦山企業進行了整頓和規範。
(四)規劃環評試點為全面實施積累了經驗
依法開展規劃環評,試點工作有序開展。五年來,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開展規劃環評80餘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加強對區域規劃、工業和能源類指導性規劃環評的編寫。原交通部已完成29個港口總體規劃和20餘個公路網規劃的環評工作。鐵道部規劃環評試點從2005年開始,涉及到16個省(區、市)的23個規劃。最近,環境保護部組織開展了對汶川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等7項規劃的環評,有效推動了災區恢復重建中的環境保護工作。
開展環境風險評估,保障區域流域環評質量。上海市根據杭州灣化工石化集中區規劃環評的要求,設立了環境風險緩衝區。四川大渡河流域在規劃環評中注意維護流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江西省將面積在200平方公裡以上的240條河流納入省內流域綜合規劃,在規劃環評中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的水利工程提出了對策和措施。
(五)創新工作機制,推動有效實施環評制度
健全部門合作機制,落實地方政府責任。一些省市和地方政府明確要求,由政府綜合部門牽頭組織、多部門共同參與,對「十一五」規劃綱要開展環評。北京、山西、重慶等地建立了環保部門與發展改革、國土、工商、金融等部門聯動把關、互動的環評監管機制。落實了環評法中有關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在組織編制規划過程中組織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責任。
實施環境監理制度,落實建設項目環評措施。不少部門和地方開展了環境監理工作試點,加強建設項目環評的全過程管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13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先後開展了施工期環境監理。水利部對在建水利項目基本都實行了環境監理。上海洋山港工程通過施工期環境監理和環境監測,保護了小洋山島的生態環境和地貌。浙江省在全國較早開展了環境監理,細化了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規定。遼寧省制定了建設項目環境監理管理暫行辦法,完善和加強了監管機制。
建立後評估制度,跟蹤評價環評效果。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工程院組織開展了三峽工程前期論證及運行情況的階段性後評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已經批覆的黃河上遊、瀾滄江中下遊等流域水電規劃開展了環境影響回顧評價。黑龍江、貴州等地對若干已批建設項目也進行了環境影響後評價。後評估制度提高了環評的實效。
落實控制總量要求,探索區域、流域限批制度。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開展了「區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問題突出的10市、2縣、5區和4個電力集團實施限批。地方也借鑑了這一模式,推動解決了一批違反環評法的問題,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流域環境質量的改善。
(六)推動了節能減排工作,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
從源頭控制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國務院提高了燃煤火電、鋼鐵、石化等13個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建設項目的環保準入標準,從2006到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通過對涉及投資近1.5萬億元的377個「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排放和資源性)項目的環評做出了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的決定,遏制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進一步惡化的勢頭。
優化了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環評,將煤炭年產能從5億噸調整為4億噸,淘汰落後火電裝機容量1100多萬千瓦。重慶市對三峽庫區產業發展開展規劃環評,科學指導產業發展。通過規劃環評,山東省全部關閉5萬噸以下的小製漿造紙廠。一些省通過規劃環評,合理限定區域排汙總量,促進了經濟結構優化。據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統計,造紙行業嚴格執行環評法,僅2006至2007年,就淘汰落後產能450萬噸,減排COD約30萬噸。首鋼搬遷項目採用先進冶煉技術,共淘汰了1000多萬噸落後鋼鐵產能。
促進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北京市2007年與上年同期相比,COD排放總量下降3.22%、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3.82%。2007年,寧夏萬元GDP能耗比上年降低3.52%,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3.44 %和2.07%。據環境保護部測算,環評法實施五年來,累計減少COD排放量1406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2510萬噸,有效促進了節能減排和「十一五」約束性指標任務的完成。
二、 環評法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違反環評法規定的行為時有發生
一些地方制定的文件不符合環評法規定。據環保部門和監察部門統計,僅2007年全國就清理出51件與環評法有關規定不相符合的地方性文件。
一些地區和部門存在著「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評先批」等違法現象。據環境保護部反映,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通報的涉及全國22個省(區、市)電力、鋼鐵等12個行業的82個項目中,有59個嚴重違反環評法。同時,一些企業「批小建大」造成環境隱患。陝西省黃隴煤炭基地大佛寺礦井環評批准生產規模為400萬噸/年,建設過程中擅自將工程規模變更為600萬噸/年。有些地方行政部門管理責任缺失,致使一些建設單位用環評備案代替環評審批,取得了建設行政許可,實質上是「未批先建」。在規劃環評方面,存在「不環評也審批」或「先審批後環評」的違法現象。據環境保護部反映,有的專項規劃有條件組織環評的,在未完成甚至未開展環評的情況下就通過了規劃審批。
(二)行政部門監管責任有待進一步落實
強調審批而忽視全過程監管的問題比較突出。據環境保護部統計,僅該部審批的項目中,大約就有10%以上未申請驗收即擅自投運,而申請驗收的項目中又有20%以上未完全落實環評報告中提出的環保措施和要求。2007年初,原國家環保總局在對100多個市縣的上百個工業園區、500多家企業的現場檢查中發現,有40%的建設項目缺乏後續監管,環評報告書提出的環保對策和措施難以得到落實。
對未報或未批環評就擅自開工建設項目處理不到位。有些執法部門對違法企業的處罰措施只有罰款,而沒有依法勒令停止建設,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山東魏橋鋁電有限公司一期160萬噸/年氧化鋁生產線「未批先建」,被查處後,又違規開工建設240萬噸/年的氧化鋁生產線。山西振興集團有限公司未開展環評,擅自開工建設了2×20萬千瓦火電機組,被查處後不予整改又再次開工。類似情況不少省(區、市)都不同程度存在。
對違反環評法行為當事人追究行政責任落實不到位。執法部門往往以「不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為由,或者以「不能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為由,開脫責任,使違法者未能得到法律規定本應受到的行政處罰或刑事責任追究。這次執法檢查中了解到,極少有因行為當事人違反環評法和行政管理部門責任人不作為,而受行政處罰或因失職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
(三)現行環評審批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環評審批公正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據統計,2007年全國各級環保部門共審批的環評項目達到28萬個。有專家說,環評審批任務如此繁重,而全國尚未建立統一的環評質量標準考核體系,以現有行政審批部門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高質量完成。當前,全國不少環評編制單位往往與環評報告審批單位存在利益關係,違反了環評法的有關規定;有些是其下屬事業單位,這種體制如不改變,環評審批的公正性就難以保障。
缺乏統一的環評質量標準,影響了環評的科學性。有關部門反映,現行建設項目環評按照投資主體和投資額來劃定分級審批範圍,往往會使一些投資限額以上、不符合要求的項目肢解送審通過審批,還有的一些中小企業投資額度小而汙染嚴重的項目也在審批過程中得以通過。此外,省市縣各級層層設立專家庫,專家水平參差不齊;選擇環評審查小組的專家帶有主觀意向;一些環評審批部門沒有按照環評法的相關要求,將審批中未採納的結論和審查意見存檔。由於環評審批缺乏統一的環評質量標準,影響了環評的科學性,甚至產生了汙染企業和被淘汰的落後產能異地轉移現象。檢查中了解到,2007年藍藻事件之後,江蘇被查處的太湖流域個別汙染企業又有向蘇北和其他地區轉移的現象。
三、進一步貫徹實施環評法的建議
(一)繼續提高思想認識和執法意識,推動環評法的進一步貫徹實施
建議從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高度,進一步宣傳貫徹實施環評法。環評法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法律,也是一項推進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重要制度,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源頭防止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減少和解決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能否切實貫徹實施環評法是對各級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檢驗。要從這個高度,進一步加大環評法的宣傳和實施力度。
建議實行嚴格的環評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要依法強化行政監督和行政處罰。環評審批機關要與監察機關、司法機關信息互通,形成合力,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追究違法違規部門和人員的行政、刑事責任。要加大力度推行環評制度,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進一步健全規劃環評制度,推動規劃環評全面開展
建議在現有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全面推進規劃環評。逐步全面推進規劃環評,實現從單一部門決策向多部門配合轉變。處理好規劃實施和項目建設的關係。在開展規劃環評時,要切實按照相關技術規範和導則的要求,綜合考慮建設項目整體布局和發展需求,處理好濃度控制與總量控制的關係,把總量控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止汙染物排放疊加效應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增強規劃環評的引導作用。
建議儘快啟動重點地區和重點流域的規劃環評。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涉及群眾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地區的規劃環評,對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進行科學測算,做到規劃編制與環評編制同步開展,嚴格標準,跟蹤評價,確保飲用水安全。這次檢查中,不少部門和地方反映流域水汙染問題嚴重,治理效果不穩定。部分專家和幹部建議不僅應從流域規劃,還應結合從流域管理體制入手,研究流域統一協調管理體制,落實環評法的有關規定。檢查組認為這些建議很重要,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要給予重視和研究。關於對生態脆弱區等的規劃環評工作要城鄉統籌、有計劃開展,從源頭上防止對重點地區的生態破壞。
(三)加強環評體制機制建設,規範環評審批制度
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儘快建立適應投資體制改革的環評文件編制和審批機制。根據法律規定的環評分類管理要求,區分核准制和備案制等不同類型,同時,要改革現有按投資主體和額度的分級管理辦法,按環境影響和汙染程度大小的因素進行分級管理,加強對中小企業建設項目的環評管理機制,建立相應責任追究制度和審批行為考核制度。完善環評體制機制,要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與技術等手段,健全建設前、建設中和後評估的環評管理工作機制。
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加強行政監管。要簡化環評的環節和程序,加強環評的全過程監管,扭轉重審批輕管理、重事前評價輕事後評估的局面。要結合國家事業單位改革,逐步推進環評編制機構與審批部門脫鉤,按照法律規定,建立真正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環評機構,並切實加強對環評機構違反環評法的責任追究力度。清理規範各級專家庫,明確參與環評項目專家的準入門檻和責任制度,建立規範統一的專家庫,保證環評審批的公正性和科學性。
(四)完善配套法規、規章和技術標準體系,切實提高環評能力
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進一步修改完善環評法的配套法規、規章體系。本次執法檢查發現,與環評法配套的有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技術標準體系還有待完善。要對2003年環評法頒布前的行政法規進行清理,不一致的要儘快修改或廢止。抓緊修改已經滯後於當前環評工作需要的部門規章。
建議國家加大財政投入,支持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和共用共享的環評資料庫的建立。環評法檢查反映出,環評所必需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力量都相對薄弱,技術標準體系應當進一步完善。水文、地質、氣象、海洋和環境監測等相關數據沒有實現共享,要加快整合現有基礎數據,逐步建立統一的環評基礎資料庫、環評審批資料庫和汙染源跟蹤資料庫,形成環評信息共享機制和交流平臺。要儘快制定能源、交通、資源開發等領域的規劃環評導則或規程,儘快制定環評質量標準考核體系,使檢驗環評質量和效果、考核環評機構和相關專家具有統一的標準,提高環評的客觀公正性。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法,涉及面寬,任務艱巨,意義深遠。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繼續做好環境影響評價法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切實解決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斷把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推向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