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姝)24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渤海經濟魚類品種由上世紀80年代的八十多種減少到近年來的十幾種,帶魚、小黃魚、鰳魚等已絕跡多年。
此次執法檢查,是漁業法1986年實施以來的首次執法檢查。報告顯示,此次檢查發現我國漁業資源養護基礎依然脆弱。除了上述渤海經濟魚類品種的變化,浙江省帶魚、小黃魚、鯧魚、梭子蟹等四大主要經濟魚類的可捕資源量近年來呈下降趨勢,漁業資源小型化、低層次化、低值化趨勢較為明顯;長江口傳統優質優勢魚類品種逐步減少,蝦蟹等短生命周期品種增加。
一些地方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增殖放流,但對社會放生行為缺乏必要規範,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分群眾在漁業養殖水域隨意放生巴西龜、雀鱔、食人魚等外來物種,對原生物種造成衝擊。
此外,在執行漁業法第30條關于禁漁區、禁漁期、漁具管理的規定中,海洋伏休存在時間差是地方反映較多的問題。據報告,「休漁結束開捕後,捕撈力量的投入高峰基本抵消了休漁養護效果,地方政府的監管職責以及區域聯合執法需要加強」。
新京報記者 王姝
編輯 李國君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