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東莞魚類少了36種 中華鱘等珍稀魚種劇減(圖)

2021-01-11 中國蔬菜網

調查組在清溪鎮鐵場村的一條小河中*發現被稱為「活化石」的南方波魚。

東莞水產研究所裡的魚標本。

  「我是魚嚮往一片蔚藍寬廣,有陽光跳躍在臉上,讓我能夠完全解放……」再過30年,我們依然能唱著這首《我們這裡還有魚》嗎?日前,一份名為「東莞淡水和河口野生魚類資源調查」的成果顯示,在過去三十年中,東莞的魚類已從134種變成98種,少了36種,其中9種是外來魚類。

  為了摸清東莞魚類資源情況,東莞市水產研究所、東莞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用了五年時間做這項研究。調查中還在東莞水域*發現魚類「活化石」———南方波魚新記錄;*編制了《東莞市淡水和河口魚類原色圖譜》,建立了東莞水域魚類實物標本庫和資料庫。本期綠版為您介紹東莞魚類資源的變化,一起探尋東莞魚類劇減背後的原因。

  檔案

  已經消失:鰣魚、中華鱘、赤魟等種類———已十多年沒有見,有的在東莞可能已經滅絕

  正在消失:桂花魚、斑鱯、鰻魚、鳳尾魚等———屬東江名貴特色魚類,已經很難捕到較大個頭的,在魚類資源中資源量下降得非常厲害。

  *新發現:南方波魚,它比*早的人類———南方古猿還要早數千萬年,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育價值。這也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東莞水域*次發現南方波魚。

  現狀

  134種→98種 30年少36種魚

  來莞13年的東莞市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本旺是本次項目的負責人,他與所裡的其他七位技術人員,用了5年時間來完成一件事:摸清東莞有哪些魚,哪些可以開發利用(銷量很大卻種苗不夠),哪些需要保護(名貴瀕臨滅絕的物種),哪些是外來物種……

  據東莞縣農業區劃報告(1983)內部資料記載,當年經初步整理,縣內水域的魚類有134種。2005年起,為了摸清魚的主要分布,研究人員在東莞水域設了虎門、沙田、莞城、石龍、東城等9個調查站點。

  由於現實的水域環境與1983年已有所變化,他們選取了謝崗、東城等以前未進行採樣的地方,雖然幾年下來,定時定點捕獲的魚類不超過30種,但李本旺解釋其重要性在於觀察捕獲品種和捕獲量的變化。「有次我們在虎門的珠江口,3條船撈了半天,撒了寬為2000米的網,只撈到3條魚。魚太少了。」

  魚少的現狀增加了調研組採樣的難度,大部分的魚類則是在各地漁民手中隨機得到。「為了讓漁民配合,在退潮漲潮等魚多的日子通知我們採樣,我們挨個解釋,告訴他們這是為了做標本,告訴後代在我們的年代還有哪些魚。」

  調查結果顯示,東莞的淡水及過河口魚類共有98種,其中純淡水魚類67種,過河口魚類31種。這表明東莞近30年間魚量總數和主要種類有明顯減少。

  隱憂

  環境汙染過度捕撈,名貴魚劇減

  為什麼東莞魚類會在30年中減少36種?影響東莞水域的魚類資源的四大因素包括棲息地被破壞、過度利用、外來種入侵、環境汙染。

  其中,環境汙染的例子*為明顯。李本旺告訴記者,東莞境內的主要河流寒溪水、石馬河之所以沒有作為調查站點,是因為它們基本沒有魚類分布,甚至已成為臭水溝。而讓李本旺等研究人員*無奈的,是市民的過度捕撈。「有次我們去山區的小溪內採樣,發現有人放了一瓶農藥下去,為了捕幾斤魚,把整條溪的魚全弄死了。還有一些人直接用柴油機發電,電死水中的魚。」自古《孟子》就有「數罟不入汙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的教導,然而,大小魚都不放過的「迷魂陣」在調研過程中也沒少見。

  調查發現,採集的漁獲物中,中小型經濟魚類的數量佔優,品種多為低價值魚類,在與各地漁民的訪談和問卷調查中發現,86.6%的漁民表示現在*常見的是餐魚、鯪魚、三角魴和羅非魚等魚類,而東江的名貴、特色魚類桂花魚、斑鱯、鰻魚、鳳尾魚等已經很難捕到較大個頭的,在魚類資源中資源量下降得非常厲害,近十年來已極少有捕獲。而鰣魚、中華鱘等種類已十多年沒有見了,有的在東莞可能已經滅絕了。以中華鱘、赤魚工為代表的鱘形目、鰩形目已經消失。

  也有令人興奮的好消息,2009年8月,調查組在清溪鎮鐵場村的一條小河中*發現了被稱為「活化石」的南方波魚。它比*早的人類———南方古猿還要早數千萬年,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育價值。這也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東莞水域*次發現南方波魚。

  建議

  建魚類保護區、溼地公園

  讓李本旺稍為欣慰的是,東莞水域魚類資源從總體來看,雖然數量不多,但種類基本尚存,在報告中,他寫下這樣一句話:「大多經濟魚類資源岌岌可危,但保護、恢復東莞水域的魚類資源的時機尚在。」

  李本旺提出三個設想:建立稀缺、珍貴魚類保護區,人工製造一些仿生態的魚類的繁殖場所,建立一批溼地公園。通過這些規劃建設,考慮魚類資源的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促進魚類資源的恢復。「比如在東部生態公園裡設立一個適合魚類繁殖的生態環境,留一塊溼地種水草,養一些土著魚,既可以提高魚類的生活質量,又可以增加觀賞價值。」

  此外,對一些有重要價值的魚類,則可以把整條河作為保護區,專門繁殖這種魚。「我曾到臺灣參觀*展覽,就有一條河全是一種魚,市民還可以觀賞。」

  據了解,東莞市於2005年成立了黃唇魚自然保護區,設立黃唇魚救護馴養基地,這也是我國*一個黃唇魚保護區。黃唇魚是中國的特有魚種,在民間被稱為上等大補品,有「貴過黃金」之說。

綠問

  8級地震

  也撼不動大亞灣

  廣東核電集團專家傅先剛來莞說「核」:

  南都訊記者楊洋實習生聶永樂通訊員葉建強 主題為核電站與核安全的講座,上周六在東莞科技館舉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研究員級高工傅先剛,給到場的學生和社會人士講解了核電站原理以及核安全常識。講座上,從東莞地方中學的初一學生,到廣州遠道而來的70高齡老人,都對核安全問題非常關心。一位中學生甚至提議:「國家應該將核安全知識納入課本,不然我們很容易恐慌。」

  大亞灣能否防強震?

  來自廣州的70歲老人:日本福島電站防不了9級地震,大亞灣核電站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

  傅先剛:大亞灣核電站屬於第二第三代核電站,設計於1986年車諾比核電事故之後,可以防8級地震烈度。周邊沒有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能動層。到福島核電站的事故,主要是因為機組以外的電停了,導致堆芯得不到及時冷卻,因此產生爆炸。而大亞灣核電站的設計是保證機組外不斷電的,所以這樣的問題不會出現。

  核廢料怎麼處置?

  松山湖東莞中學學生:那核電站反應堆用過之後的廢料怎麼辦?會影響我們周邊的生活嗎?

  傅先剛:我們燒過的核廢料,會用容器密閉起來,統一運送到西北專門的核廢料處理機構。不會在珠三角周邊處理。

  多大的核事故才通報?

  南都記者:去年大亞灣曾經發生輕微核洩漏事故,一直到外媒報導之後,核電站才承認此事發生。多大的核事故才會告知公眾?上次這起核事故對東莞的影響有多大?

  傅先剛:上次的核事故時燃料幫出現了問題,按照國際核事故7級劃分標準,這甚至連1級都算不上,只屬於內部可以解決的0級。所以當時沒有立馬通報。一般3級以下只稱為核事件,還不是核事故,3級以上就要通報。東莞中心離大亞灣有100多公裡,這麼小的一個核事件,是不會影響到東莞的。

相關焦點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調查篇:江蘇段魚類108種  彭剛說,在環保部門的配合下,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從2001年以來,就對長江江蘇段魚類進行定期調查,全段共設立了7個監測點,進行守株待「魚」。歷時5年的監測,收穫不小。據悉,專家整理過去長江江蘇段魚類出現的歷年資料,長江江蘇段共有歷史記錄的魚類161種,分別隸屬於19目42科,其中鯉科魚類種類最多,佔長江江蘇段魚類總數的37.65%。但是,這次調查的結果卻只採集到長江魚類108種,還有53種魚至今還不知道是否存活於長江江蘇段。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原標題: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是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國寶」,但現在卻面臨著滅絕風險。人工保護性養殖是拯救這個珍惜物種的重要手段。湖北荊州的恆升實業有限公司內建有中華鱘人工繁育的重要保種基地,567尾中華鱘暢遊其中。
  • 贛江曾有118種魚鯉科魚類居多 中華鱘、胭脂魚等魚類幾近絕跡
    消失與新生,就這樣隨新舊時光的交替而更迭……  贛江曾有118種魚  以鯉科魚類為主不少是中國江河平原區特產魚類  1982年~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田見龍,先後四次對贛江進行了魚類和食料基礎等方面的調查,發現贛江魚類有118種,隸屬11目22科74屬。
  • 超300斤重中華鱘標本亮相 系漁民非法捕殺(圖)
    他們都說我是30萬件標本的『總管家』。」站在博物館展廳內,年近花甲的王長清風趣地說。  這所開館不到5年的高校博物館,因館藏的30萬件標本及展出的一大批珍稀物種標本,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標本館。  幹馬標本在內蒙古製作了8個月  王長清說,在博物館展出的每一個展品的背後都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
  • 四民工欲毒魚下酒致中華鱘等珍貴魚種死亡(圖)
    四民工欲毒魚下酒致中華鱘等珍貴魚種死亡(圖) 被毒死的中華鱘,重達百餘斤。
  • 新疆河流湖泊珍稀魚類恢復生機
    首批塔裡木裂腹魚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對加快葉爾羌河流域 珍稀土著魚類自主繁育步伐 補充和恢復葉爾羌河流域魚類資源意義重大 近年來, 若羌縣、且末縣的研究人員 人工繁育塔裡木裂腹魚的腳步從未停過
  • 不僅是中華鱘!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 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人員檢查雌性親魚▲ 孵化中的中華鱘受精卵▲ 2009年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圖為剛剛破膜而出的中華鱘仔魚▲ 中華鱘洄遊監測1984年首次實施中華鱘放流以來,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各類規格中華鱘超過500萬尾,為補充中華鱘自然資源,實現中華鱘可持續繁衍生息發揮了重要作用。
  • 臺媒:「臺灣快成無魚島」 北海岸魚種30年銳減75%
    臺媒:「臺灣快成無魚島」 北海岸魚種30年銳減75% 2016-01-03 10:06: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科研機構調查發現,30年來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
  • 西洞庭湖驚現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圖)
    (被發現的中華鱘)(工作人員將中華鱘放生)  紅網漢壽站11月12日訊(通訊員 張佩林)11日,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魚類監測技術人員在西洞庭湖進行魚類監測時,在漁民捕獲物中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魚類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特有魚類中華鱘,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中華鱘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存在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和中華鱘是一類,美國很常見,生長速度快,卻在我國賣50元一斤
    中華鱘,在我國是一種一級重點野生保護物種,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1.4億年之久了,曾經在長江中它的數量非常多,可是由於水電工程、航運、過度捕撈、汙染等人為的因素,如今已經檢測不到中華鱘的繁殖情況了,監測到的中華鱘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少,所以迫切需要保護這種魚類。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竟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特有魚類中華鱘,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
  • 中國最珍稀的魚,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在我國是非常有名的魚類,它們渾身都是寶,食用、藥用、科研價值很高。不過由於數量稀少,中華鱘十分珍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下面小編帶你們來認識一下中華鱘!中國最珍稀的魚—
  • 《曹娥江流域究竟有多少珍稀魚類》後續 86種魚類標本開始製作 市...
    《曹娥江流域究竟有多少珍稀魚類》後續 86種魚類標本開始製作 市科技館將設魚類展2016-03-03 09&nbsp&nbsp&nbsp&nbsp曹娥江流域的珍稀魚類長什麼樣子的?紹興市民很快就可以看到了。記者從紹興市漁政處獲悉,作為紹興市漁業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共建實驗室2016年的一項重點工作,紹興地區魚類標本製作日前啟動。這也是水鄉紹興規模最大的一次魚類標本製作。
  • 中華鱘,一個中國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尤其是魚類,蛋白質含量極高,肉和卵都可食用,坊間還有傳聞吃魚子變聰明。有的魚類鰾和脊索可制膠,魚鰭和魚唇也多膠質。我看著這麼大的「中華鱘」這個要吃嗎?肯定不是的,「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哦,它和恐龍是一個時代的物種!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
  • 中華鱘研究首次啟用衛星標記追蹤技術
    日前,2020尾大規格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種群年齡梯隊、平均體長體重均創歷年之最。從1984年至今,中華鱘累計放流58次,達500餘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達1.7萬餘尾。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又被稱為「水中活化石」。
  • 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放流金沙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三峽集團消息,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24日在向家壩水電站附近放歸金沙江。此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共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圓口銅魚6種魚類。
  • 新聞背景:長江珍稀水生動物保護概況
    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長江特有魚類142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其中白鰭豚、中華鱘、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是我國的特有種類,也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由於水利工程、航運開發、航道整治、水汙染和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不斷增加,長江流域珍稀、特有魚類的原有生境發生了重大改變,生存空間被擠佔,棲息地面積縮小,種群數量和幼魚補充群體數量減少,資源仍在衰退。為保護長江珍稀水生動物資源,農業部組織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保護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制度。
  • 新疆河流湖泊珍稀魚類恢復生機|裸腹鱘|塔裡木河流域|增殖放流|...
    裸腹鱘、新疆裸重唇魚、北極茴魚、斑重唇魚……入夏以來新一輪珍稀土著魚類的增殖放流又在全疆各地展開近年來這些曾經瀕危的新疆本土魚種通過人工繁育魚苗後放流有效恢復了種群數量新疆的河流湖泊有魚近百種扁吻魚也叫「大頭魚」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僅分布於新疆塔裡木河流域的珍稀土著魚類目前主要生活區域為博斯騰湖、克孜爾水庫今年6月13日,4萬尾扁吻魚放流博斯騰湖這已是博斯騰湖連續第11年放流扁吻魚克孜爾水庫已連續15年放流扁吻魚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圖片來自@新浪江蘇一、鱘魚概覽鱘魚是已知的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也是最原始的魚類之一,因此「活化石」之稱絕非浪得虛名。鱘魚隸屬於硬骨魚綱,全世界僅存1目2科7屬27種,而且全部分布於北半球。在我國自然水域分布的鱘魚有8種,令人痛心的是今年年初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宣布「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或已滅絕。而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處於「極危」等級。這當然都是自然環境改變、水工設施修建和過度捕撈造成的,如何能不讓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