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組在清溪鎮鐵場村的一條小河中*發現被稱為「活化石」的南方波魚。
東莞水產研究所裡的魚標本。
「我是魚嚮往一片蔚藍寬廣,有陽光跳躍在臉上,讓我能夠完全解放……」再過30年,我們依然能唱著這首《我們這裡還有魚》嗎?日前,一份名為「東莞淡水和河口野生魚類資源調查」的成果顯示,在過去三十年中,東莞的魚類已從134種變成98種,少了36種,其中9種是外來魚類。
為了摸清東莞魚類資源情況,東莞市水產研究所、東莞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用了五年時間做這項研究。調查中還在東莞水域*發現魚類「活化石」———南方波魚新記錄;*編制了《東莞市淡水和河口魚類原色圖譜》,建立了東莞水域魚類實物標本庫和資料庫。本期綠版為您介紹東莞魚類資源的變化,一起探尋東莞魚類劇減背後的原因。
檔案
已經消失:鰣魚、中華鱘、赤魟等種類———已十多年沒有見,有的在東莞可能已經滅絕
正在消失:桂花魚、斑鱯、鰻魚、鳳尾魚等———屬東江名貴特色魚類,已經很難捕到較大個頭的,在魚類資源中資源量下降得非常厲害。
*新發現:南方波魚,它比*早的人類———南方古猿還要早數千萬年,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育價值。這也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東莞水域*次發現南方波魚。
現狀
134種→98種 30年少36種魚
來莞13年的東莞市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本旺是本次項目的負責人,他與所裡的其他七位技術人員,用了5年時間來完成一件事:摸清東莞有哪些魚,哪些可以開發利用(銷量很大卻種苗不夠),哪些需要保護(名貴瀕臨滅絕的物種),哪些是外來物種……
據東莞縣農業區劃報告(1983)內部資料記載,當年經初步整理,縣內水域的魚類有134種。2005年起,為了摸清魚的主要分布,研究人員在東莞水域設了虎門、沙田、莞城、石龍、東城等9個調查站點。
由於現實的水域環境與1983年已有所變化,他們選取了謝崗、東城等以前未進行採樣的地方,雖然幾年下來,定時定點捕獲的魚類不超過30種,但李本旺解釋其重要性在於觀察捕獲品種和捕獲量的變化。「有次我們在虎門的珠江口,3條船撈了半天,撒了寬為2000米的網,只撈到3條魚。魚太少了。」
魚少的現狀增加了調研組採樣的難度,大部分的魚類則是在各地漁民手中隨機得到。「為了讓漁民配合,在退潮漲潮等魚多的日子通知我們採樣,我們挨個解釋,告訴他們這是為了做標本,告訴後代在我們的年代還有哪些魚。」
調查結果顯示,東莞的淡水及過河口魚類共有98種,其中純淡水魚類67種,過河口魚類31種。這表明東莞近30年間魚量總數和主要種類有明顯減少。
隱憂
環境汙染過度捕撈,名貴魚劇減
為什麼東莞魚類會在30年中減少36種?影響東莞水域的魚類資源的四大因素包括棲息地被破壞、過度利用、外來種入侵、環境汙染。
其中,環境汙染的例子*為明顯。李本旺告訴記者,東莞境內的主要河流寒溪水、石馬河之所以沒有作為調查站點,是因為它們基本沒有魚類分布,甚至已成為臭水溝。而讓李本旺等研究人員*無奈的,是市民的過度捕撈。「有次我們去山區的小溪內採樣,發現有人放了一瓶農藥下去,為了捕幾斤魚,把整條溪的魚全弄死了。還有一些人直接用柴油機發電,電死水中的魚。」自古《孟子》就有「數罟不入汙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的教導,然而,大小魚都不放過的「迷魂陣」在調研過程中也沒少見。
調查發現,採集的漁獲物中,中小型經濟魚類的數量佔優,品種多為低價值魚類,在與各地漁民的訪談和問卷調查中發現,86.6%的漁民表示現在*常見的是餐魚、鯪魚、三角魴和羅非魚等魚類,而東江的名貴、特色魚類桂花魚、斑鱯、鰻魚、鳳尾魚等已經很難捕到較大個頭的,在魚類資源中資源量下降得非常厲害,近十年來已極少有捕獲。而鰣魚、中華鱘等種類已十多年沒有見了,有的在東莞可能已經滅絕了。以中華鱘、赤魚工為代表的鱘形目、鰩形目已經消失。
也有令人興奮的好消息,2009年8月,調查組在清溪鎮鐵場村的一條小河中*發現了被稱為「活化石」的南方波魚。它比*早的人類———南方古猿還要早數千萬年,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保育價值。這也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東莞水域*次發現南方波魚。
建議
建魚類保護區、溼地公園
讓李本旺稍為欣慰的是,東莞水域魚類資源從總體來看,雖然數量不多,但種類基本尚存,在報告中,他寫下這樣一句話:「大多經濟魚類資源岌岌可危,但保護、恢復東莞水域的魚類資源的時機尚在。」
李本旺提出三個設想:建立稀缺、珍貴魚類保護區,人工製造一些仿生態的魚類的繁殖場所,建立一批溼地公園。通過這些規劃建設,考慮魚類資源的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促進魚類資源的恢復。「比如在東部生態公園裡設立一個適合魚類繁殖的生態環境,留一塊溼地種水草,養一些土著魚,既可以提高魚類的生活質量,又可以增加觀賞價值。」
此外,對一些有重要價值的魚類,則可以把整條河作為保護區,專門繁殖這種魚。「我曾到臺灣參觀*展覽,就有一條河全是一種魚,市民還可以觀賞。」
據了解,東莞市於2005年成立了黃唇魚自然保護區,設立黃唇魚救護馴養基地,這也是我國*一個黃唇魚保護區。黃唇魚是中國的特有魚種,在民間被稱為上等大補品,有「貴過黃金」之說。
綠問
8級地震
也撼不動大亞灣
廣東核電集團專家傅先剛來莞說「核」:
南都訊記者楊洋實習生聶永樂通訊員葉建強 主題為核電站與核安全的講座,上周六在東莞科技館舉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研究員級高工傅先剛,給到場的學生和社會人士講解了核電站原理以及核安全常識。講座上,從東莞地方中學的初一學生,到廣州遠道而來的70高齡老人,都對核安全問題非常關心。一位中學生甚至提議:「國家應該將核安全知識納入課本,不然我們很容易恐慌。」
大亞灣能否防強震?
來自廣州的70歲老人:日本福島電站防不了9級地震,大亞灣核電站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
傅先剛:大亞灣核電站屬於第二第三代核電站,設計於1986年車諾比核電事故之後,可以防8級地震烈度。周邊沒有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能動層。到福島核電站的事故,主要是因為機組以外的電停了,導致堆芯得不到及時冷卻,因此產生爆炸。而大亞灣核電站的設計是保證機組外不斷電的,所以這樣的問題不會出現。
核廢料怎麼處置?
松山湖東莞中學學生:那核電站反應堆用過之後的廢料怎麼辦?會影響我們周邊的生活嗎?
傅先剛:我們燒過的核廢料,會用容器密閉起來,統一運送到西北專門的核廢料處理機構。不會在珠三角周邊處理。
多大的核事故才通報?
南都記者:去年大亞灣曾經發生輕微核洩漏事故,一直到外媒報導之後,核電站才承認此事發生。多大的核事故才會告知公眾?上次這起核事故對東莞的影響有多大?
傅先剛:上次的核事故時燃料幫出現了問題,按照國際核事故7級劃分標準,這甚至連1級都算不上,只屬於內部可以解決的0級。所以當時沒有立馬通報。一般3級以下只稱為核事件,還不是核事故,3級以上就要通報。東莞中心離大亞灣有100多公裡,這麼小的一個核事件,是不會影響到東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