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中華鱘」的時候,小腦袋瓜子裡面在想,為什麼是「中華鱘」而不是「南北鱘」、不是「加拿大鱘」?內心的困惑帶領我前進,去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百度引擎」上面輸入「中華鱘」出來的竟然是「怎麼做著好吃」,著實把我驚到了。確實,在我們這個崇尚美味的國家什麼都可以用來吃的。尤其是魚類,蛋白質含量極高,肉和卵都可食用,坊間還有傳聞吃魚子變聰明。有的魚類鰾和脊索可制膠,魚鰭和魚唇也多膠質。
我看著這麼大的「中華鱘」這個要吃嗎?肯定不是的,「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哦,它和恐龍是一個時代的物種!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
而且,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們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
但由於生態環境以及偷獵現象之類的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從它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痕跡,它們的存在身上就帶有龐大的信息。在我國它們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為我國特有種,早已被我們國家列為第一類野生動物的保護物種。
為了保護這條體型龐大、威武霸氣的淡水魚,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現已可移養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殖魚類。放流成績也是很可觀的哦,至1992年已放流100多萬尾,使資源量逐漸增多。
只是,因為中華鱘為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其魚皮可製革,魚卵可制醬,魚膽可入藥,魚肉、魚腸、魚膘、魚骨等均是上等佳餚,鰾和脊索可製作魚膠。而且,成年的鱘魚身長可達5米,體重超過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它有著五行漂亮的硬鱗,背部一行,體側和腹部各兩行。這五行硬鱗不僅可以幫助中華鱘支撐整個龐大的身軀,同時也可以感知水流的方向;而它的體內只有一根乳白色的軟骨,除此之外沒有魚刺和肋骨,全身都是肉,也就是它具有這種軟骨硬鱗的特徵。大家都喜歡漂亮的的東西,喜歡沒有刺的魚肉,所以,希望偷獵者少一些。
科學家都說它是「上下億萬年,中華第一鱘」, 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別稱 「長江魚王」、 「水中熊貓",也是人類研究古代地球的活化石,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唐代詩人章孝標有著更精彩的描述:「眼似珍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就是對它最真實的寫照。希望那個少一些傷害,多一些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