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一個中國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2021-01-11 笑笑小課堂

第一次看到「中華鱘」的時候,小腦袋瓜子裡面在想,為什麼是「中華鱘」而不是「南北鱘」、不是「加拿大鱘」?內心的困惑帶領我前進,去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百度引擎」上面輸入「中華鱘」出來的竟然是「怎麼做著好吃」,著實把我驚到了。確實,在我們這個崇尚美味的國家什麼都可以用來吃的。尤其是魚類,蛋白質含量極高,肉和卵都可食用,坊間還有傳聞吃魚子變聰明。有的魚類鰾和脊索可制膠,魚鰭和魚唇也多膠質。

我看著這麼大的「中華鱘」這個要吃嗎?肯定不是的,「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哦,它和恐龍是一個時代的物種!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

而且,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們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

但由於生態環境以及偷獵現象之類的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從它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痕跡,它們的存在身上就帶有龐大的信息。在我國它們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為我國特有種,早已被我們國家列為第一類野生動物的保護物種。

為了保護這條體型龐大、威武霸氣的淡水魚,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現已可移養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殖魚類。放流成績也是很可觀的哦,至1992年已放流100多萬尾,使資源量逐漸增多。

只是,因為中華鱘為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其魚皮可製革,魚卵可制醬,魚膽可入藥,魚肉、魚腸、魚膘、魚骨等均是上等佳餚,鰾和脊索可製作魚膠。而且,成年的鱘魚身長可達5米,體重超過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它有著五行漂亮的硬鱗,背部一行,體側和腹部各兩行。這五行硬鱗不僅可以幫助中華鱘支撐整個龐大的身軀,同時也可以感知水流的方向;而它的體內只有一根乳白色的軟骨,除此之外沒有魚刺和肋骨,全身都是肉,也就是它具有這種軟骨硬鱗的特徵。大家都喜歡漂亮的的東西,喜歡沒有刺的魚肉,所以,希望偷獵者少一些。

科學家都說它是「上下億萬年,中華第一鱘」, 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別稱 「長江魚王」、 「水中熊貓",也是人類研究古代地球的活化石,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唐代詩人章孝標有著更精彩的描述:「眼似珍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就是對它最真實的寫照。希望那個少一些傷害,多一些和平共處。

相關焦點

  • 兩犬之間——「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系列之十一
    二月的一個無月夜也是觀察黃道光的絕佳時刻,黃道光是一個傾斜的光錐,一般呈三角形。你能從西方低空看著黃道光一直向左上方延伸到昴星團嗎?或者延伸至更遠的地方?比起這個有點難以捉摸的延伸的光錐,在麒麟座有一個疏散星團,位置在天狼星與南河三連線的1/3處。這是M50,視星等5.9等,在絕佳的暗夜條件下肉眼可見一個模糊的光斑。
  • 冬季星空的多種打開方式——「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系列之九
    在上面星圖所處的時刻,英仙座位於頭頂,代表關於他的神話中人物的其他鄰近星座環繞周圍:仙女座(安德羅墨達,他的未婚妻)、仙后座和仙王座(卡西奧佩婭和克甫斯,最終成為他的嶽母和嶽父)、飛馬座(珀伽索斯,被他解救的飛馬)、鯨魚座(塞圖斯,通常被認為是鯨魚怪,但古時是一個不明海怪,柏修斯殺了它救出安德羅墨達)。著名的變星大陵五(英仙座β),代表蛇髮女妖美杜莎被砍下的頭,柏修斯提著它懸浮在天頂。
  • 中華第一鱘,在地球活了1.4億年,野生中華鱘恐10年內滅絕!
    這首詩是古人形容中華鱘的。  中華鱘,一個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有很多稱號,如「水中活化石」、「長江的主人」、「水中大熊貓」等,或許也有人曾吃過(人工養殖),但在野生狀態下的中華鱘早已步入瀕危(極危)物種行列。
  • 棒球,中國人最熟悉的陌生運動
    作為最熟悉的陌生運動,棒球依然在等待一個中國面孔改變現狀。2月27日這天,MLB在中國舉行的發布會,除了宣布籤約,還在宣布了聯盟在中國的後續戰略,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運動潮流兩開花。與運動部分還在死磕青訓不同,MLB在在潮流部分早就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
  • 農民日報孟德才:在熟悉與陌生之間感受故鄉
    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我將採寫對象對準了我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    說它熟悉,是因為生長於斯,許多景物和人事,或多或少能勾起我童年的點滴回憶;說它陌生,是因為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但常年在城市求學、工作和生活,實際上已經脫離了鄉土的環境,鄉土社會的一些新變化已經在我切身感知的視野之外了。於是,每年春節假期,成了我重新感受故鄉脈搏的絕佳時刻。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
  • 薜荔|陌生而又熟悉的植物
  • 和中華鱘是一類,美國很常見,生長速度快,卻在我國賣50元一斤
    中華鱘,在我國是一種一級重點野生保護物種,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1.4億年之久了,曾經在長江中它的數量非常多,可是由於水電工程、航運、過度捕撈、汙染等人為的因素,如今已經檢測不到中華鱘的繁殖情況了,監測到的中華鱘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少,所以迫切需要保護這種魚類。
  • 品讀 | 在熟悉的地方生活,在陌生的地方休憩
    因為人群裡沒有熟悉的面孔,我不需要考量會在哪一條街、哪一輛公交車、哪一個小餐館遇見同事,或是平日裡打過某些交道的熟人;再或者,是曾多次邂逅對彼此面容早已熟悉但並沒有過交集的熟悉的陌生人。不需要顧忌為了那些可能的遇見保持一個怎樣的形象,不去管穿什麼衣服合適,哪一種表情得體。
  • 怎樣保護中華鱘 - 百度經驗
    中華鱘作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怎樣保護中華鱘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都不太熟悉。作為「活化石」的中華鱘保護工作也是我國漁業中比較重要的一項。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具體如何保護中華鱘。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首先是不可以食用的。至於海洋博物館的觀賞需求和科研需求都要經過層層審批和限制。
  • 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山茶科植物-大頭茶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聊大頭茶,這個名字相信很多茶花愛好者都比較陌生,其實最開始我也是比較陌生的。
  • 中國最珍稀的魚,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魚是我們是最常見的一種食材,中國人吃魚的歷史有兩千多年了,不管是河裡的魚還是海裡的魚,經過大廚們的手都會變成一道道可口的佳餚。中華鱘在我國是非常有名的魚類,它們渾身都是寶,食用、藥用、科研價值很高。不過由於數量稀少,中華鱘十分珍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下面小編帶你們來認識一下中華鱘!
  • 穿越天頂——「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系列之八
    實際上,幾十年後我結識了一位本地星友,他只比我早一個月得到了同一型號的望遠鏡。他告訴我,他直接拿來觀測了光環行星土星被月亮掩食。我記得那一夜我用裸眼注視月球,懷著渴望去腦補月亮追趕土星時、球體和光環逐步消失在月球邊緣的景象。此後幾十年間,我曾在白天用大型望遠鏡目睹了壯觀的月掩土星,還有一次看到了夜間掠掩的奇妙景象。
  • 感悟中華鱘
    某一天,我漫步於江邊,出於好奇湊近江邊一團人群,卻邂逅了一個美麗的生靈,一個震顫靈魂的故事。一個飯店老闆在他家的魚缸裡看到了一條奇特的魚,它身上有五行稜形硬骨板,通體墨黑,為魚中少見。問飯店的師傅,沒有一個人認得它。他拍了照片發到網上,好多人跑到他店裡來看……幾天後,一位老人來到飯店,請求老闆將其放生。年輕的老闆叫老者不要管閒事。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中華鱘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存在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有人叫賣「野生中華鱘」 專家稱買賣中華鱘犯法
    記者很好奇地跟賣家聊起來,問是不是中華鱘,賣家很肯定地回答是湘江電打的,叫中華鱘,很珍貴的。    在天元區耀萱農貿大市場入口處,有家賣魚的攤位,擺著一條形狀奇怪的魚,老闆稱是鴨嘴魚。25塊錢一斤,湘江電打魚打到的。除了鴨嘴魚,攤位上還有黃鴨叫、鯿魚等五六種魚類,有些已經死了。聽說是湘江裡電打的,顧客們並不在意魚是否死亡。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竟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特有魚類中華鱘,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
  • 7條放流中華鱘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
    新華社宜昌5月10日專電(記者譚元斌)記者10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獲悉,7條今年4月24日放流的中華鱘已順利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它們距離長江入海口僅剩下100多公裡的距離。  4月24日上午,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2020尾大規格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歸長江。
  • 心愛人的名字?寫在這裡,你敢嗎?致: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從陌生的朋友--到熟悉的朋友--再到陌生的朋友,想到那段就無比心酸。不管你愛的他(她)是不是愛你,我愛ta。你敢把你最愛的人的名字留在這兒、你敢嗎?在很多地方都看到過這樣的帖子,起先很不屑,後來、真的感動了。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這是保護中華鱘工作啟動25年來,人類第一次將飼養後主動進食的中華鱘放歸。人類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拯救這種存活億年卻在瀕臨滅絕的古生物,7000裡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由1990年的2074尾驟減至257尾。     在已顯陌生的江水中,這兩頭中華鱘能否存活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使命,目前尚是未知數。     而受汙染的長江、被改變的生態圈,卻令保護者更加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