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頻刷到很多家長把《天堂的張望》當作一部家庭教育影片,把自家的娃看得眼淚漣漣,甚至有家長反應說孩子看了電影後開始主動做家務;寫作業。我覺得我也應該看看這部電影。
故事發生在2004年,影片的開頭很平淡,就是一個貧困家庭的小女孩,和自己的爸爸相依為命。家裡真的很窮,爸爸每天編了竹筐去街上賣,可是生意不好做,一天過去了一個竹筐也沒賣出去。出發前,張望說:「爸爸,賣了錢可不可以給我買好吃的啊?」我還想著好吃的是什麼,原來是我們現在吃到厭倦的方便麵,而它在小張望的眼裡,卻是一年也吃不到幾次的珍饈美食。
小張望成績很好,每門課都可以考一百分,唯獨體育課跑步的時候跟不上同學們,跑兩步就氣喘籲籲。老師安頓她要好好吃飯,補充營養。可是家裡基本頓頓都是鹹菜稀飯。
賣肉的強子叔叔給了爸爸一袋排骨讓爸爸回家做給小張望吃。肉做好了爸爸把所有的肉都盛給了孩子,自己的碗裡卻只有饃饃……看到這裡,是我第一次淚目。我們的父母,在做了一頓好吃的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可是少不更事的我們,卻把父母的愛當作負擔,殊不知這是天底下最純潔的愛,不摻任何雜質。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買蘋果的時候。爸爸打算進一點蘋果去買,懂事的張望要陪著爸爸一起去。在給一位阿姨稱蘋果的時候,小張望不小心用秤桿打到了阿姨的臉,阿姨狠狠地給了她一巴掌,然後坐著小汽車揚長而去。爸爸趕緊衝到小張望身邊,卻發現孩子的鼻血怎麼也止不住。他把孩子帶到醫院後處理了一下,就帶著孩子回家了。
可是過了幾天,在一個下著瓢潑大雨的早上,小張望洗臉的時候,一盆水變成了紅色。爸爸趕緊把她帶到醫院,還是上次的醫生。醫生提議給小張望打針,意外發現她胳膊和腿上都是紅色的小點。他建議爸爸帶孩子去大醫院看看。
在掛號時,小張望又血流不止,在護士小夏的幫助下他們去了急診室,得到的噩耗是——急性白血病。治療費是30萬左右。這筆錢放到現在任何一個家庭都是一筆巨大的數字,看著父親滿臉為難,我想到了一句話: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
父親叫來妹妹在醫院照顧小張望,自己則四處去借錢。七七八八才湊了三四萬,不得已父親向同村首富大富借錢,甚至給他下跪。
最後大富終於鬆了口,說別人欠他八萬塊錢,只要爸爸能把這錢要回來,就把這筆錢借給他。看到了希望的爸爸去找那個人,卻被打的遍體鱗傷……那個酒瓶子砸向爸爸頭的時候,我的心也跟著顫抖了。
走投無路的爸爸在上廁所時看到牆上寫著賣腎廣告,他毫不猶豫地打電話過去,對方告訴他賣一個腎可得30萬。爸爸急忙跑到小招待所去見對方,卻被告知要交五千塊錢的保證金。爸爸拿出身上所有的錢卻只有七百塊。對方說行,三天後給你安排手術。爸爸以為遇到了好人,忙不迭地向對方說謝謝。可是到了約定的時間,對方電話卻怎麼也打不通了。在這裡,是既幸運又不幸。不幸的是爸爸損失了七百塊;幸運的是爸爸沒有受到身體的傷害,真的是不幸中的萬幸。
期間,姑姑勸說爸爸放棄張望,把她丟在醫院裡,畢竟實在沒錢了,而且她也是個撿來的孩子。爸爸說:「她已經被拋棄過一回了,我們再不能。」可誰知道,小張望已經在本子上寫下了「我自願放棄治療」的話,甚至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她只是一個七歲的孩子啊!
後來,在小夏醫生和她的表姐小月的幫助下,張望的故事見了報,社會愛心人士紛紛捐款。最終籌得了50餘萬元,那個打了爸爸的欠債者匿名捐款1萬,還有那個買蘋果的阿姨給她交了8千住院費。正如影片所說,這是一場冷漠和溫暖的博弈。
然而,結局並不美好,小張望還是在新年後去世了。臨走前,她的遺願是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給醫院裡只有一面之緣的小哥哥,開啟了一場愛心接力……
很遺憾,這部影片又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小張望的原型叫佘豔,養父佘世友。她於1996年11月30來到這世間,於2005年8月22日回到天堂。她的墓志銘是「我來過,我很乖」,只想說,願天堂再無病痛。
這部電影看起來很平平無奇,它沒有明星齊聚的龐大陣容,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它演出的,只是這萬千家庭遭遇苦痛時的無奈。或許,這人世間的苦難並不相通,可是小人物的悲哀與心酸,又有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