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是最為重視中小企業的工業發達國家。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在戰爭廢墟上復興,並迅速躋身一流經濟國家行列,中小企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業能夠不斷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立法支持和日本政府依法進行的政策扶持。
早在1963年7月,日本就頒布了後來被稱譽為中小企業憲法的《中小企業基本法》。該法明確規定,政府每年必須向國會提交關於中小企業動向及關於政府對中小企業採取政策的報告,這就是由日本經濟產業省主持編纂的年度中小企業報告,並由經濟產業省所屬中小企業廳以《中小企業白皮書》的形式向社會發布。
至今,日本中小企業廳已連續56年發布《中小企業白皮書》和其他中小企業發展報告。這些報告為政府政策決策者和企業家及經營者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現狀與趨勢分析,以及政策闡述,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了政府對日本經濟和社會變化的基本判斷以及相關經濟政策的基本導向,意義十分重大。此外,《中小企業白皮書》在讓日本全社會了解和關注中小企業方面也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表1:日本《中小企業基本法》中的中小企業定義
2019年版《中小企業白皮書》,在形式上基本沿襲過去幾年風格的基礎上,內容仍然聚焦於現狀分析與趨勢判斷和政策評估與建議兩個方面。現狀分析與趨勢判斷方面的內容豐富而又精煉,呈現出值得關注的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從現狀分析來看,自1990年以來一直低位運行的日本中小企業和小型業者,在時隔28年後出現整體復甦的態勢,資金流得到改善、利潤維持史上最高水平、破產率繼續下降,給人一種終於可以鬆口氣的感覺。同時指出自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雖然沒有大幅下降,長期持平,但是與大企業的差距正在逐步擴大。表明長期以來致力於提高中小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努力成效甚微。另外,製造業和非製造業中小企業的設備投資都陷於低迷,設備更新不足情況日益嚴重。反映出相對於大企業,中小企業設備投資的交易條件較差,既可能在融資方面有困難,也可能對市場前景不樂觀,還可能是成本消化上存在壓力,間接預示著中小企業的創新意願和動力普遍不足。
圖1:日本按行業類別劃分的景氣狀況判斷DI的變化(來源:日本中小企業白皮書)
二是就面對的時代挑戰進行分析,認為經濟和社會的結構正在加速發生巨大變化,強調中小企業經營者需要積極地、靈活地應對這樣的變化,加快自我轉型。從日本國情出發,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人口減少」、「數位化」和「全球化」三個方面。受篇幅限制,這裡僅點評「人口減少」。
日本人口在2010年左右達到峰值後,人口總量一直處於逐漸減少的趨勢,這從需求和供給雙向影響中小企業發展。一方面,人口總量減少意味著消費總量下降,自然對主要面對國內需求市場的中小企業造成威脅。日本央行2018年中期匯總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業績良好卻格外對設備投資謹慎,其原因之一就在於強烈擔憂人口減少導致國內需求萎縮。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業,生存前景普遍因適齡勞動人口減少受到困擾。
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因缺乏合適的後繼人才而被迫處於「廢業」狀態。經濟產業省2018年的調查顯示,預計到2025年,日本70歲以上的中小企業領導人將超過245萬人,其中有127萬人目前還找不到繼承者,佔到了總人數的一半。
三是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高度,指出中小企業可能面臨突破常規發展路徑的重大歷史機遇。報告重點從企業經營資源動員能力的視角進行闡述,結合物聯網及人工智慧、共享經濟和金融科技三大新技術趨勢在中小企業中有效運用的統計分析和案例,提出「消除經營資源差距」可能性的命題。
隨著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的發展,物聯網使社會萬物連接,人工智慧則能夠將連接所產生的巨量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從而可以獲得最佳解決方案,面對這樣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備程度大大降低的精準市場,大企業的傳統優勢正在消失,或者說企業經營規模因素已經無足輕重。
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目前的困惑在於應用物聯網及人工智慧後的「商業模式不明確」,尤其是相對於「現有業務改善」,在新「產品及服務的開發與應用」方面做得不夠,也預示著存在新的增長機會。
從空間、移動、物品、技能和貨幣等五種類型的共享對象分析共享經濟,同樣可以為中小企業突破常規發展路徑帶來具有豐富想像空間的可能性。信息技術與金融服務相結合所產生的各種創新活動,使金融服務變得更多元、更靈活、更有效,有助於中小企業在一個全新的金融供給體系的層面上打破融資瓶頸。
圖2:日本共享經濟服務的市場規模趨勢和預測(來源:日本中小企業白皮書)
四是針對未來預期做出觀察,重新確認中小企業的作用,即「引領日本經濟」、「支撐供應鏈」、「激活當地經濟」和「支持當地生活和社會」四個方面。「引領日本經濟的作用」再次將中小企業置於空前的重要地位。
這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日本社會老齡少子化造成國內市場需求不斷萎縮的趨勢難以逆轉,而伴隨海外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可能下降,這就需要依賴中小企業以開放式創新的理念與包括大企業在內的各類外部資源進行廣泛的合作,與各類主體建立信任關係和合作體制,尋找創新機會,發現新的商機,由此開發出自身經營資源無法實現的產品和服務,創造出新價值,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擔負引領日本經濟的作用。
以這樣的合作組織方式獲得的技術和知識訣竅積累機制,能夠在一個新的臺階上重新構建日本經濟的長期競爭優勢。以此可以感覺到這一提法決非偶然,而似乎是在國家某種戰略層面上給出的思考。
政策評估及建議可以說是日本《中小企業白皮書》不可或缺的法定內容。提高中小企業技術力進而提升生產率是日本政府長期以來的重要政策指向,而且形成了內容豐富多樣的政策體系。
報告重點評估了過去一年這方面的多項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包括長期持續實施(存量)和新增加(增量)兩類。長期持續實施的政策措施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制度(SBIR 制度)。
這是日本借鑑美國的做法和經驗,於1999年建立的旨在向那些有能力的中小企業提供特定的研究項目和經費補助,以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政策制度安排。其特點是對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援助項目數量多,但每個項目的補助金額較小;而對於研究開發和商品化階段的援助項目數量少,但補助金額較大。這樣有利於保證國家經費的使用效率,提高創新成功的可能性。
可以觀察到,經過20年的實踐,這一制度在不斷精細化、規範化的過程中日益重視商品化,強調創新成果向市場的轉化。
從針對中小企業的傳統政策措施來看,仍然是重點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內容上不斷豐富、幅度上有所增加、認定上更加明確。新增政策措施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幾乎覆蓋製造和服務所有經營環節促進設備改善以提升中小企業生產率的投資補貼,高達1100億日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促進中小企業IT化也是日本政府近年來的重要政策導向。
總之,透過2019年版《中小企業白皮書》,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三點重要啟示。
第一,在日本朝野認為日本正在進入一個重大歷史轉折期的判斷下,政府及社會要更為重視中小企業的作用,甚至將中小企業置於「引領日本經濟」的戰略性地位,希望經過長期努力使日本中小企業成長為維繫國內經濟活力,化解國內社會矛盾,保持日本全球競爭力的核心力量。因此,政府決不會放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堅定不移地致力於引導和幫助中小企業運用數字智能新技術,提高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的技術能力,持續推動中小企業整體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第二,超越過去的傳統認知,明確提出技術變革、新工業革命引致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化的重大趨勢,指出日本中小企業作為企業群體獲得新的發展空間的可能性,繼續強化中小企業自我轉型的歷史性命題。應當引起持續關注的是,在中小企業轉型內涵及具體目標、內容和實現機制、路徑上還難以清晰描述,還依賴基於中小企業實踐的深入觀察和思考。命題業已提出,但如何破題、解題,正是時代的呼喚。
第三,中小企業是一種社會群體,涉及面廣、關係複雜,相關促進政策措施就必然成為一種複雜的系統工程。從日本的實踐看,中小企業政策措施具有針對性、一致性和長期性的明顯特徵。針對性,即要切實充分把握中小企業的關鍵問題及產生機理,政策指向精準有效,定向實施推動,同時把政策落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一致性,一是指動態一致性,即一項政策不僅在制定的初期是有效的,而且在制定以後的實施過程中也是有效的;二是指空間一致性,即針對解決同一問題的多類多項政策具有指向同一性、效能協調性,不致相互矛盾,甚至效能相抵。長期性,即相關的政策效果很難在當期顯現,而需要多期甚至長期的堅持,日本幾十年如一日地穩定的實施某種政策,甚至使其成為一種制度安排,的確讓人嘆為觀止。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