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科學家的執著

2020-12-05 文人之家

一個人不執著,不成事。執著是一種堅持,執著是一種責任,執著是一種忘我,執著是一種奉獻,執著更是著迷到「痴」「愚」,但沒有執著,沒有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也許人類還在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1742年,哥德巴赫給歐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然而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1973年中國數學家陳景潤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為此,作家徐遲在《人民文學》(1978年1月)發表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文章以陳景潤為主人公,詳細描寫了陳景潤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的過程。其中一則故事很是感人。一天,陳景潤去商店買了一瓶醬油,回去的途中被一個數學問題纏住了,邊想邊走,誰知「噗、嗵」兩聲,他碰到了一根電線桿,醬油瓶也落地而碎,原來他撞到了一個線杆上了,而他以為撞到了人身上,還埋怨了幾句。正是由於科學家的執著,在一般人看來有點「呆」的勁頭,才使人類享受著科學和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

無獨有偶,公元前22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阿基米德,也是個忘我和無我的人。相傳,在羅馬人攻陷敘拉古之後,他因痴迷於研究而不肯離開是非之地。阿基米德還說過這樣一句痴話:「不要弄壞我的圓。」這句話惹惱了羅馬士兵,他因而遭到殺害。一個科學巨匠,「秀才」就這樣見了兵,沒命了。

阿基米德是靜態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他和高斯、牛頓並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相關焦點

  • 也談保護也談情
    也談保護也談情 2018-08-22 0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圓周率已被計算到31.4萬億位,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π=3.14基本可以完成計算,就算是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在精密計算時,也只需要小數點後幾百個位,那為什麼科學家會如此執著地繼續計算圓周率呢?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呢?網友得知原因後感嘆:高瞻遠矚,謀劃甚遠。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為何如此執著還記得你第一次接觸圓周率時的感覺嗎?為什麼小小的π可以用來計算圓的面積和周長?古代人是如何發現這個秘密的?以後會不會被推翻?它裡面是否暗藏著宇宙的秘密?
  • 圓周率已被計算到31.4萬億位,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π=3.14基本可以完成計算,就算是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在精密計算時,也只需要小數點後幾百個位,那為什麼科學家會如此執著地繼續計算圓周率呢?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呢?網友得知原因後感嘆:高瞻遠矚,謀劃甚遠。
  • 也談清宮圖,益生鹼開啟備孕模式
    也談清宮圖,益生鹼開啟備孕模式2018-06-01 15:23:29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清宮圖》是清代宮廷的太醫們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預測生育的方法,據傳這是依陰陽五行原理所設計的。是當時專供清朝皇帝、王爺、后妃所使用,且效果甚佳,民國後流傳到民間。
  • 是什麼讓科學家們一直執著研究圓周率?或許這就是答案
    其實小編也跟朋友們一樣有個疑問,為什麼從古自今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圓周率呢?圓周率真的沒有盡頭嗎?圓周率比的其實是數值的無限小數,而我們通常都用3.14來近似,雖然現在用超級計算機算到了小數點後面22萬億位,但是卻始終是看不到盡頭。這是科學家們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長河得出來的結果。雖然很接近於更精確的數值,但是想要計算出「π」的真正數值,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 為什麼科學家如此執著研究「月球背面」?背面真的有「外星人」嗎
    從阿波羅11號登月至今已經48年了,人們對月亮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這個既神秘又熟悉的鄰居不停地刺激我們的腦洞,甚至有消息說霍金警告不要再次登月,那麼為什麼科學家如此執著研究「月球背面」?背面真的有「外星人」嗎?
  • 圓周率都算到31.4萬億位了,科學家如此執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探索的過程中,宇宙和大海是大部分人嚮往的,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科學家執著於另一項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的探索——圓周率。但是,科學家們卻一直沒有停止對這個數字的推演和計算,從古時候的祖衝之計算出後7位,到各國的數學家將這個數字不斷擴大
  • 圓周率都算到31.4萬億位了,科學家為何仍如此執著?原因肅然起敬
    在探索的過程中,宇宙和大海是大部分人嚮往的,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科學家執著於另一項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的探索——圓周率。圓周率大家都不陌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這個代表著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的符號「π」可是給我們除了不少難題。其實它不僅在數學方面有所應用,在物理學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但不管在哪一領域,以如今的科技水平,在計算的時候最多取其小數點後40位,就足以應付計算可觀測宇宙的勘測了。
  • 科學家為何執著的計算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位,到底有什麼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π一般都是取3.14來使用,我們經常會背誦的也就是3.1415926,我們明知道π這個數字在數學上是是無法被算計的,但是很多的科學家卻一直非常執著的計算圓周率
  • 青年科學家王小坤:執著科研路 為紅外探測器「造房子」
    中新網上海11月30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王小坤:執著科研路 為紅外探測器「造房子」  作者 鄭瑩瑩  40歲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王小坤回老家時,每當有人問他在上海做什麼,他都這麼回答:「你看新聞聯播天氣預報上的風雲氣象衛星雲圖,那就是我們單位做的。」  王小坤於1978年出生,江蘇東臺人。
  • 華熙生物郭學平:一位創業科學家的嚴謹、執著和浪漫
    中國科學院的「SELF格致論道」講壇上曾被人提出一個議題:我們如何評價創業科學家的成就,用收入產值、產業服務還是革新?  一位學者回答:「如果科學家在這個過程中能創造理論體系,產生新的思維,用科學研究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好——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科學家創業的時候,瞄準的更加高一點的目標。」
  • 華熙生物郭學平:一位創業科學家的嚴謹、執著和浪漫
    在中國科學院的「SELF格致論道」講壇上曾被人提出一個議題:我們如何評價創業科學家的成就,用收入產值、產業服務還是革新?一位學者回答:「如果科學家在這個過程中能創造理論體系,產生新的思維,用科學研究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好——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科學家創業的時候,瞄準的更加高一點的目標。」
  • 也談科學與信仰
    也談科學與信仰 科學與信仰都有兩面性。科學可以造福於人,也可以造禍於人,比如二戰德日靠著其科技實力,就曾殘殺了千百萬人的性命。信仰同樣也是這樣,現在所謂的邪教恐怖,就是一種禍害。複雜的問題是信仰與科學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其一,科學奠基於信仰。沒有一種求真的超越性思想(亦即一種特定的信仰),科學便無法萌生發展。
  • 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為什麼如此執著的突破它?
    但是,目前圓周率已經被計算到了31.4萬億位,科學家如此執著的突破它,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第一點,圓周率作為一個連續的,不循環的數字來說。一般人都會認為它只是一連串數字,其實不然,很多東西在中國古代國學大師的手中變得很有意義。
  • 蟬聯最年輕科學家,15歲談方琳全靠天賦嗎?數學領域需要執著
    1、談方琳蟬聯最年輕科學家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在十幾歲就開始涉足數學領域,但說人家基因好,也是無可厚非。談方琳的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受家庭的薰陶,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對科研執著的談方琳,雖然目前的學習任務很重,但她自己說,過去一年仍然堅持做一些數學上的小研究。由此可見,除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還因為談方琳能夠對科研執著與堅持。從許多科學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科研過程中,失敗總是要比成功多很多。
  • 科學家的執著與擔當
    「我觀察過他的實習表現,對實驗結果細微變化非常敏銳,能提出問題,很有想法,具備成為一名科學家的潛質。」   事實又一次證明段樹民是對的。現在,這位從他實驗室走出來的學生已經擔任美國一所著名高校的助理教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 霍金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更是一個對愛情生活特別忠誠執著的人!
    就在幾個小時以前,著名的科學家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今天地上少了一個明星,天上從此多了一顆星星,他的智慧和忠告永在。霍金去世後,我們或許再也不會有霍金預言,但看過《時間簡史》的人都知道霍金的偉大。他生前都稱讚過《萬物理論》,這部電影要說完霍金的一生用一部123分鐘的電影真的是難乎其難,從萬物理論這部影片你不僅僅看到霍金是個偉大的科學家,而是一個對愛情生活特別忠誠執著的人!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癱瘓,不能發音。
  • 也許正因為怪,因為執著,因為堅持,所以才能成就這樣的科學家
    也許正因為怪,因為執著,因為堅持,因為勇於探索,因為不合常理的想法,所以才能成就這樣的科學家。這是常人不可能有的思維方式。身體和思想總有一個在路上,兩個人對於未知的熱情很強大,但年少成名後兩個人的經歷,大概聰明人生活在一堆平凡人裡的不適應,是我等凡人沒辦法去體會的,也或許在他們最可貴的熱情在我們眼裡變成了痴。
  • 最執著的科研精神 最悲憫的人文情懷
    #關於本書#作為一個科學家,他的成就在科學史上除了牛頓以外,無人媲美,然而這個世界並不因他的偉大而對他有任何優待,譽滿天下時,煩惱也接踵而至。苦,科學上,統一場論的完成遙遙無期,生活中,親友一一離去,政治上,他對人心時局的變幻無能為力。
  • 【妙法甘露】既然一切都是幻覺,那我們還有必要這麼執著嗎?
    哪怕我們瞪著兩隻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運動,但是,物理學告訴我們,瓶子是運動的,科學家稱之為布朗運動,因為第一次發現這個秘密的科學家叫布朗。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都在因果當中循環、生滅。物理學是用運動來表述瓶子的狀態,但佛教所用的生滅一詞顯得更加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