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提起輻射,
很多人會感到害怕。
實際上,世間萬物都有輻射,
並不可怕。
自然界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不停地向外部傳送能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就是輻射。輻射分兩種:
一種是電離輻射,它會引起物質的電離,改變原子、分子結構。如長時間高強度照射,會危害健康,誘發癌症。比如:α、β、X和γ射線。這些輻射,只要不超過《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中規定的標準,就可認為是安全的。
電離輻射的來源,主要包括:核輻射(核彈爆炸、核洩漏事故)、醫用儀器(CT、X射線)、工業儀器(損傷檢測行業)、自然放射源(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它們廣泛存在於巖石、土壤和空氣中)。
電離輻射並不是只有壞處,主要看它的劑量。如果劑量大,就會造成傷害。如果劑量小,就可以被合理利用。例如我們在醫院體檢時使用的CT、X光,輻射劑量都被嚴格限定在安全劑量之內。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天然本底輻射(人類生活環境本來存在的輻射,主要包括宇宙射線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髮出的射線)每年對個人的平均輻射劑量約為2.4mSv(毫希弗)/年。
Sv:希弗,用來衡量輻射對生物組織的傷害,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希弗。希弗(Sv)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弗(mSv)、微希弗(μSv)。1希弗=1000毫希弗=1000000微希弗。
一次小於100微希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日常生活中,我們坐10小時飛機,相當於接受30微西弗輻射。與放射相關的工人,一年最高輻射量為50000微希弗。一次性接受1000-2000微希弗的輻射,可能會引發輕度急性放射病,但能夠治癒。而一次性遭受4000毫希弗會致死。
國際標準《國際電離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標準(IAEA No. 115)》及我國國家標準《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對公眾年平均有效劑量限值為1 mSv/年;對輻射工作人員年平均有效劑量限值為20mSv/年,標準中的劑量限值不包括天然本底劑量及醫療劑量在內。
另一種是非電離輻射,它不會引起物質的電離,不會破壞原子、分子結構。如手機、基站、電腦、電視機、微波爐、甚至手電筒產生的電磁輻射,就屬於非電離輻射。它對人體的影響有兩方面:「熱效應」和「感應電流」。
熱效應會加速分子的運動而升溫,比如曬太陽。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的輻射強度極低,遠低於太陽光對人體的輻射,所以無需擔心。感應電流來自於頻率較低的電磁輻射。比如,廣播、高壓電線和變壓器,以及大部分家用電器。但即便是高壓電線的輻射,也遠未達到人體所能感知的程度,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有時,適量的電磁輻射,比如超短波和微波理療,還可以治病,促進健康呢。只有過量的電磁輻射,才可能危害健康。
隨著4G、5G通信的發展,有人擔心手機基站越多,輻射就越多。其實這是個誤區,一定區域內基站越多,則單個基站覆蓋的面積就越小,其功率和輻射也就越小。基站密集了,信號就好,手機就不用努力發射信號。就好比,兩個人近距離交談,輕聲細語就可以,不用大喊大叫。這樣,用手機的人,所受基站和手機輻射的綜合影響,反而會變小。
為了加強電磁環境管理,保障公眾健康,我國於2014年對《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 8702-88)和《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 9175-88)進行整合修訂,出臺了《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並於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根據該標準,通信頻段功率密度應小於40微瓦/平方釐米。(實際情況中,因為考慮到信號疊加,運營商通常會控制在 8 微瓦/平方釐米。)
我國這一標準,遠遠低於其它國家或地區,是最嚴格的(見下圖):
40微瓦/平方釐米到底有多大呢,為了給大家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們就拿太陽光來對比一下。根據太陽的輻射總功率以及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再考慮地球的半徑,物理學家已經算出,地球上太陽光的輻射功率面密度大約是1000瓦特每平方米,也就是 10萬微瓦/平方釐米。也就是說,我國標準中基站輻射的強度,是太陽光照射強度的2500分之一。
咱們生活中常見的各種輻射,
並不會危害健康,
也不用特意防護。
今後,再面對輻射,請淡定一些吧。
來源:秦皇島無線電管理局
原標題:《【世界電信日】身邊建基站別害怕,先弄清電磁輻射咋回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