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轉化典型」
在十多年來的教育轉化工作中,人們習慣於將邪教信徒初入班、所時的對抗、反對、攻擊的態度改變到願意接受救治和教育稱之為攻堅「破殼」。攻堅「破殼」實際上標誌著信徒們邪教態度的初步轉變,雖是初步,但又是十分艱難的一步。一些頑固到底,一直死守邪教信念不放的深度痴迷者,之所以能頑固下去,就是由於無法對之實行「破殼」的緣故。所以群體動力學原理首先被運用在了攻堅「破殼」上。做法是在幹警的安排和指導下,由一組「轉化典型」組成的幫教群體來操作的。這些幫教都曾經是邪教的忠實信徒,都有一段從拒不接受教育轉化到幡然醒悟再到徹底同邪教決裂的痛定思痛的個人經歷,並且還有一副願意幫助別人脫離魔窟的熱心腸。由他們組成的群體在幫教邪教信徒「破殼」時,採取的是輪流上陣的模式。他們不是幹警,而是以一個曾是信徒又在信徒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的人,這是一個很奇特的身份,這種身份的前半部分——曾經是信徒,能使待轉化的信徒在一定程度上對之產生認同感,產生曾屬一個群體,曾是功友,曾是同路人的感受,他們之間有著共同的語言基礎,這會使待轉化的信徒將其視為自己人;這種身份的後半部——在信徒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則會引起待轉化信徒的好奇:他們怎麼由信並且是那樣深沉地信到不信「法輪功」了呢?是受到了威脅和迫害,還是當了叛徒?當然其中也不排除這樣的疑問:我所信仰的是否真的有問題?不然,他們過去信得是那樣痴迷,現在為什麼都拋棄了它呢?幫教身份的這兩個層身份都有其作用,曾是信徒這一層可以使待轉化的信徒對幫教人員產生「我們曾是一群」的群體感、信賴感,從而減少對心理救治和教育轉化的排斥和抗拒;好奇心這一層則有助於初入班的信徒出於好奇,帶著一種探究反射的方式認真聽取幫教者講述,因為他想把上述的種種疑問弄個清楚明白,顯然,這都是對「破殼」工作十分有利的。
將轉化典型採用組建非正式群體的方式來救治和轉化「法輪功」邪教痴迷者是我們對心理學中群體動力學理論的現實運用。
2、組建「非正式群體」
心理學上著名的「霍桑試驗」發現人群中存在著「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不同於正式群,部隊裡的班、排、連,工會組織中的工會小組,黨、團組織中的小組、支部,學校裡的教研組等都是正式群體,它是按照一定的規章程序建立起來的。有依規定而產生的領導人。非正式群體則不然,它是由於成員有相似的社會背景、個人經歷和共同的需求和情感聯繫,以及成員的利益或觀點一致而自發形成的,因此群體內部有極強的凝聚力。往往會呈現出一種「抱成一團」的現象。非正式群體中都存在著「領袖」人物,這樣的領袖人物與正式群體的領導者不同,他不是委派或選舉產生的,而是由於自身的吸引力和群體成員的擁戴而自然形成的「領袖」,因此,往往比正式群體領導更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成員的許多觀點、見解和行為都會受到他的影響,他的話往往比正式領導更起作用。非正式群體的存在主要靠共同的需要、情感來維繫,明顯的情感色彩使其內部信息交流具有渠道暢通,傳遞快的特點。據此,課題組擬定了非正式群體策略。具體作法是用多位已經轉化,認識比較深刻的原邪教痴迷者作為幫教,有意地與一位抗拒教育轉化的痴迷者形成非正式群體,並逐步讓幫教中的某一學「法」最精深的「能人」的威信和影響力上升,使之處於這一非正式群體的領袖地位,然後通過他和整個非正式群體的影響來促成抗拒教育轉化的邪教痴迷者的轉化。
案例20 她的高傲與囂張氣焰被打掉了
王某,女,大學文化程度,中學政治課教師。她因積極參與「法輪功」邪教活動,曾兩次被刑拘。此人在性格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對神秘怪異現象特感興趣。對未知事物特別是現代科學尚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對那些奇怪誌異的傳聞和書籍、文章,不僅傾力去打探和收集,還總想弄個明白。1996年,她在學氣功的過程中,對佛、道、周易等方面的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用她的話說,就是「一心要尋求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真理。」1997年接觸《轉法輪》一書後,她覺得自己有一下子豁然開朗的感覺,認為李洪志講的「真善忍」就是宇宙的特性,就是道家所說的「道」,佛家所說的「法」。她研讀《轉法輪》不下百遍,自認為找到了「人間淨土」,真正領悟到了佛教中的「四聖諦」,認識了「宇宙的真理」。二是強烈的自負。由於恃才傲物,她養成了自負、清高、固執、愛鑽牛角尖人格特徵,對自己認識、判斷事物的能力估計過高,總認為自己博識強聞,見解深刻,判斷問題正確。自認為已經精通了「法輪功」的理論,揚言想讓他轉化只能是痴人說夢,常背後十分驕傲地說那些想轉化他的幫教人員:「他想轉化我,到頭來還不知道誰轉化誰?」將他置於由幫教人員組成的非正式群體之後,一位姓劉的幫教很快就成為群體中的領袖人物,他不僅像王某一樣精通「法輪功「的那一套歪理邪說,對《轉法輪》和「經文」倒背如流,能夠準確無誤地說出某些「經文」的出處,甚至在第幾頁,第幾行,使用的是哪些標點符號,而且曾經幾次聽了李洪志的講「法」,向李洪志當面請教過「法」理,算得上是李洪志的嫡傳弟子。當王某得知並確認劉某這一段經歷之和領教了她在「法理「上的高深之後,高傲與囂張氣焰頓消,對劉備加敬重,劉所說的,包括對李洪志變相批駁都覺得深刻有理、不敢懷疑和爭辯。就是在這樣的非正式群體中和這樣的領袖人物的影響下,王某較快地破了「殼」,接受了救治,實現了轉化。
3、群體心理動力學在「破殼」中的運用
這些幫教人員在「破殼」過程中,針對信徒不同的痴迷類型,按照幹警或幹部的安排,採取了不同的談話方式和內容;在長時間的輪番談話中,他們以親身的體會和認識,幫助信徒認識邪教是怎樣用祛病健身、心理暗示等誘餌和法術來騙人入甕的,是怎樣對人進行精神控制的,是怎樣編造歪理邪說來坑害人的。同時還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信徒打消各種思想顧慮,解除各種後顧之憂,誘導他們相信黨的政策,大膽與邪教決裂。大量事實證明,同樣的內容和觀點,經由幫教人員結合自身體驗說出,對促使信徒「破殼」所起的作用就明顯不同。這內在的奧妙,心理學將之歸結為群體動力作用。
案例21 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說效果不同
周××,男,1963年出生,某縣局科長,他練「法輪功」有兩個原因:一是妻子練氣功走火入魔,練出了間歇性精神病,聽說練「法輪功」能治病(包括妻子的病),所以經人介紹進入了「法輪功」;二是他那裡很多人都練,往往是全家人都練,形成了家族式的練功之風,所以他從1994年就開始了練習。為此,2000年就曾被關押過三個月,但沒有被轉化。這次入班後,自認為練功時間長,法理學得深,對各種形式的教育,總是用其歪理進行辯駁。雖然他是為治病去修煉的,但讀了李洪志的書,參加了「法輪功」練習者的集體活動以後,就把「圓滿」和進入「法輪世界」當作了自己修煉的目標,一心想成佛成神。入班後,五天的時間裡幫教人員對他開展了攻堅「破殼」。他們以自己當初如何上當受騙,痴迷邪教,到如何認識「法輪功」歪理邪說矛盾百出、欺世騙人的邪惡本質,最後同「法輪功」決裂,獲得精神解放的親身經歷幫助他,說服教育他。由於這批幫教曾經都是他的「功友」,他們在痴迷的細微情感上有許多共同的體驗,對他們的話、對他們走出邪教獲得精神上新生的感受,他覺得更為真切,他對他們有「曾是一群」的感覺。這樣,他逐漸減少了開始時對他們心理上的排拒,終於能聽進他們的幫助,並從他們的幫助中知道「法輪功」的邪說中有那麼多的矛盾,有那麼多虛假欺人之談;知道「法輪功」是違法的組織,幹的是違法的活動,於是,在痴迷十多年之後,他寫下了對「法輪功」的「決裂書」。
二、群體動力產生的心理機制
1、理論和實驗依據
群體心理動力學理論是美籍德國心理學家勒溫(K.Lewin,1890-1947)上個世紀提出的揭示群體心理活動規律的很有價值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一旦進入了他所屬的群體,他個人的行為和思想就要受到群體的影響,就會出現很多改變。一個在家裡寸草不拈,什麼都要媽媽遞到手上,懶得厲害的小學生,從班主任那裡得到的信息卻是,該生非常熱愛公共勞動,在班上總是主動打掃教室,擦洗窗戶,受到同學和老師好評,並被選為班上的勞動委員,該生在家與在校簡直是判若兩人。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其中就是群體的動力在起作用。所以前蘇聯的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得好:與其花很大精力去教育轉變一個落後者,不如去努力營造一個先進的群體。他的意思就是群體內的動力作用可以改造一個人的行為與觀點。個體組成群體,決不是數量上的簡單相加,而是會產生1+1>2的群體心理效應,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心理學關於群體動力的研究表明,置身在群體中的個體,不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個體。他們會在模仿、暗示 、移情、感染等心理活動的作用下,通過形成一定的群體規範、群體壓力、群體凝聚力、群體輿論等來影響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使個體產生服從、從眾、順從、競爭、合作、責任分散、冒險性轉移,歸屬感、集體榮譽感等群體性行為和心理現象。美國心理學家謝裡夫的一個實驗生動地說明了群體是怎樣影響個體心理活動的改變的:實驗在暗室內進行,一個被試坐在暗室裡,面前的一段距離內出現一個光點,光點出現幾分鐘後熄滅。然後讓被試判斷光點移動多遠。實際上光點並沒有移動,但在暗室中看光點,每個被試都會覺得光點在移動,這就是心理學中典型的視錯覺實驗。這樣的實驗進行幾次,讓每個人被試建立了個人的反應模式:有的人覺得光點向右上方移動,有的人覺得光點向左下方移動,有的人則認為光點向上方移動,等等。每個人的反應模式不相同。隨後,讓這些被試聚在一起在暗室內看出現的光點,並且大家可以相互討論,說出自己的判斷。實驗反覆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對光點移動方向的判斷漸漸趨向一致,這就是說,群體的看法取代了個人的模式。這種統一是藉助模仿、暗示等心理機制而實現的。實驗繼續進行,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把這些被試重新分開,單獨作判斷時,每個人並沒有恢復他原先建立的個人反應模式,也沒有形成新的反應模式,而是一致保持著群體形成的看法。這表明群體看法一旦形成,就會在個體的潛意識中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約束個體的行為。而這種約束並未被個體意識到。所以群體一旦形成,就會產生許多諸如群體凝聚力、群體士氣等群體心理動力現象,去約束個體的心理與行為,使他的心理與行為發生相應的改變,不再是原來的個體。群體心理的這些動力性規律,現在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企業管理、心理治療等諸多領域。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式的運用
然而,群體心理動力規律可應用來救治和轉化邪教信徒嗎?心理學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因為群體心理動力規律早就被邪教組織得心應手地用來捕獲信徒,增強其內部凝聚力,成為他們反對政府,組織各種邪教活動的有力工具。比如有的邪教信徒明明重病在身,血壓的舒張壓高達160,收縮壓220,但卻自我感覺良好,走起路來蹬蹬響,原因就是他進入邪教群體以後,看到功友們個個都感覺到百病盡除了,強烈的從眾心理使得他的高血壓病痛從心理上消除了;又比如一些邪教信徒之所以對教主的指示聞風而動,不聽政府禁令,千裡迢迢進京滋事,就是因為身在邪教群體中的他們在潛意識中有一種要比一比誰更深刻地領會到了教主的旨意,誰的心性更好,誰達到的層次更高的內在衝動與驅力,不這樣做,他們在心理上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心理學稱之為群體壓力。國外的人民聖殿教,在教主瓊斯的號令下,一次就有900多人在蓋亞那森林中集體自殺。後來的檢查表明,他們中除個別人是他人幫助殺死之外,絕大多數是自殺身亡,其中有許多是老人和兒童。這些人之所以能「視死如歸」,群體心理動力中的群體規範、群體感染、個人意識喪失等心理因素起了巨大作用。一切邪教組織,都很注重邪教群體的組建,注重集體練功、集體學法,其目的就是要利用群體動力把信徒凝聚起來,把他們的意志統一起來,讓他們在群體動力的作用下,更加痴迷、更加俯首帖耳地聽教主使喚,辦一些個體狀態下辦不到的事情,體驗到一些在個體狀態下體驗不到的心理現象,如看到神靈顯現,看到轉法輪,聽到天籟之音等。很顯然,群體心理動力已經被邪教組織用來作為發展邪教信徒,對信徒進行精神控制,使信徒固守在自己的邪教組織之中的有力工具了。有鑑於此,我們認為也可以利用這一心理學理論為心理救治和教育轉化邪教痴迷者工作服務,將之用於「破殼」 是將群體動力的心理規律引入心理救治實踐的嘗試。在以後的工作中,還可以更深一層地發掘群體心理活動規律,進一步發揮群體心理動力的作用,使之不僅可以用於「破殼」攻堅上,也可以用在破除教主崇拜,消除痴迷者與邪教決裂後的害怕遭報應的恐懼心理上,以及防止轉化後的反覆等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