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來電人自稱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叫蔣均平,今年81歲,從事聚光太陽能學術研究四十年,發明三項科教儀器並通過省級成果鑑定,由中國科學院及中央氣象局對該三項發明進行產業化開發及全國推廣。目前有幾項成果需要媒體推廣,後經身邊朋友介紹,多方聯繫到我,希望我能夠介入到他的科研成果的推廣中。
正月由於各地舉辦慶典活動,忙於採訪報導,中途接到過蔣老師電話,答應過完十五,一定登門拜訪蔣老師。
正月十六,提前約好蔣老師。蔣老師早已等候在家,簡樸的房間擺放著厚厚的資料,書籍,圖冊以及製作的各種儀器。老人耳背,頭腦卻清晰,思路敏捷,短短的交談中,不由人對老人肅然起敬。
蔣均平教授介紹了他多年來通過對中華制歷史的研究,推斷出了中華三皇五帝斷代史的時間坐標,並應用天文氣象學基本方法,對上古失傳的黃帝制歷進行復原與展示。以上古天文器具(黃帝制歷場景復原)說明中華先祖運用自然科學而興盛農耕文明,其智慧越遠超越我們的想像。蔣教授認為天文有「歷」,人文有「史」,天人合一,天文與人文結合,才構成「歷史」。
蔣均平教授認為真正科學的研究應該將天文與人文有機結合起來,而不是顧此失彼。他展示了近期對陽官寨文物的研究成果《黃帝制歷迎日推策歲差月相儀》圖和自己手工製作的迎日推相儀的復原器。
蔣均平教授,從事聚光太陽能學術研究四十年,發明三項科教儀器並通過省級成果鑑定,由中國科學院及中央氣象局對該三項發明進行產業化開發及全國推廣。在現代實用天文學理論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已發明多項今古天文儀器,如《太陽高度儀》、《中華地球儀》、《黃帝蓋天儀》、《黃帝制歷天井儀》以及唐代的《黃道遊儀》等,並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有關委託研究漢代天井岸遺址,進行十多年考古研究,認定漢天井遺址與漢武帝制「太初曆」有關,目前中科院河南靈寶考古發現仰韶中期黃帝時代「天井遺址」,已印證上古中華制歷的「天井」特徵。多年來在甘肅天水、內蒙古託克手古城、陝西洛南大聖山、藍田華胥陵、驪山人祖廟等地進行了一系列實地考古調研,在蔣均平,石興邦等老前輩的努力下上古制歷的「天井文化」之謎正在得到破解突破。
正月十六據說是伏羲的生日,不知道是天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正是蔣老師81壽辰。我們在蔣老師書房談的正是起勁,蔣老師的家人們在客廳正忙著給老人張羅過生日。為了不打擾蔣老師著難忘的時刻,我們起身告辭,相約下次再交流,儘管蔣老師身上的「迷「即將揭開神秘的面紗,但是我深信蔣老師的精神更值得後人尊敬。最後祝福蔣老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編輯:靳洪濤)
編輯很辛苦,請大家多鼓勵!長按下面二維碼,給小編打個賞唄!一分錢也是愛,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