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葬於墓,大葬於心。
在昆明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標本室門口,有一個玻璃罩。裡面佇立著兩具人體骨架。略高一些的是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李秉權。另一具是李秉權教授的夫人,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教授胡素秋。
圖片來源於昆明醫科大學
2005年3月,李秉權逝世,享年83歲。他的遺願是:「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死了以後也要拿這身『臭皮囊』為醫學作點貢獻,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後,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後,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學使用。」按其生前遺囑,他的遺體被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
10年後,胡素秋因病醫治無效、離世。她在遺囑中稱,也要將遺體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等供給需要的病人,最後再送解剖。「兩位醫學教授同時捐獻遺體,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彼時,昆明醫科大學發文稱。
2019年9月25日,李秉權和胡素秋「重逢」了。他們的骨骼標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入口處。其身後是「獻身醫學、敬畏生命」8個紅字。
「中國新聞社」報導,兩位老人的大女婿林文俏看到二老再次並肩站立,落下眼淚:「感覺他們『重生』了,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延續他們的愛情,也回到他們熱愛的講臺,世世代代向學生傳授人體骨架奧秘。」
李秉權、胡素秋夫婦生前合影。/昆明醫科大學
跨越階層的結合 成就兩名醫學大家
昆明醫科大學資料顯示,李秉權和胡素秋都是雲南著名的醫學教授。
「李秉權是昆明醫科大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座豐碑。」該校官網於2017年12月發布《「無語良師」李秉權》時稱,李秉權教授是雲南神經外科奠基人、我國神經外科領軍人物。
他創造了大量「第一」:1966年,首次施行「人體大腦半球切除術」,患癲癇11年並左側偏癱的患者術後恢復良好,能參加工作。與昆醫附一院五官科合作施行全國首例「經顱中窩硬腦膜外進路面神經移植術」。創新運用「顱骨大骨瓣切除並腦室外引流聯合減壓法」搶救顱腦火器傷員,使死亡率大大低於二戰以來世界各國戰場的治療水平,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等軍功。成功實施國內首例雙頭畸形人寄生性小頭切除。
李秉權教授。/昆明醫科大學
胡素秋是雲南婦產科專家。在醫院工作期間,她採用10餘項醫療技術,開展近20種不同類型的手術。當時,婦產科教學缺少相關教材,胡素秋就將自己在工作中的經驗做法總結起來,編寫中國第一部《婦女更年期衛生》及多種培訓教材講義、講稿。對於來婦產科實習的年輕醫生,胡素秋手把手帶他們接生,給嬰兒洗澡穿衣,靜脈輸液等。1993年4月退休後,她一直堅持門診,直至85歲高齡。
胡素秋教授工作照。/昆明醫科大學
更讓人稱奇的,是兩人的結合,跨越階層。
李秉權來自騰衝,是個寒門孤兒。他小學喪父,中學喪母。雙親缺醫少藥而被病痛折磨去世,讓他萌發學醫為民的念頭。高中畢業後,他和同伴們徒步翻越高黎貢山,歷時2個月,來到昆明。1941年考入國立雲南大學醫學院六年制本科學習(昆明醫科大學前身),靠貸學金、獎學金等完成學業。
扣除學習費用外,李秉權每月的夥食費只夠頓頓喝稀飯。學生圖書館晚上22時關門,教室晚間又不開放,李秉權就天天晚上和同學去蹲茶館、看書,買不起茶就買一杯白開水。這種刻苦精神吸引了胡素秋。
胡素秋是名門千金。父親是護國名將胡瑛,曾任黔軍總指揮、第38軍軍長、雲南省代主席。1949年7月,她在雲南大學醫學院醫療系完成六年制本科學習,畢業後在昆明市甘美醫院婦兒科任助理住院醫師。對自己的愛情和婚姻,胡素秋在《九十自述》中寫道:「一家養女百家求。我從剛上初中起,就吸引了絡繹不絕上門提親的人。……我選中李秉權是愛慕他的貧賤不移、自強不息、勤學刻苦、努力鑽研,而且對我一往情深。」
1949年12月底,兩人締結連理。1950年昆明解放,夫妻二人被老院長杜棻召回雲南大學附屬醫院(現為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為首批教師和醫生。子女回憶,父母的「浪漫行為」,就是偶爾一起回家吃飯,聊聊新收的病人。
李秉權、胡素秋結婚照。/昆明醫科大學
雙雙捐獻遺體,比誰都明白醫學標本的重要性
由於一生都在與生死打交道,進入古稀之年,李秉權參加同學和同事的追悼會越來越多。他開始思考死亡問題。
2000年,李秉權向妻子和3個子女,公開自己的決定,死後要捐獻遺體。同為醫生的兒子李向新稱,第一聽到這個消息時,他難以接受,沉默著走出房間。
此後,李秉權多次向家人闡述自己的意願。冷靜一段時間後,大家選擇尊重。「父親晚年常常感慨,他大學時代由於教學標本極少,只能和同學頂著日機的轟炸,去亂葬崗找無名屍骨做醫學標本。我想,作為醫生和老師,他比誰都明白醫學標本的重要性。」李向新告訴「中國新聞社」。
《仁醫良師——李秉權》一書寫道,這一決定並不突然。「為了心愛的醫療事業,李秉權常年暴露在X光下,為病人做氣腦造影、腦室造影、腦血管造影,一周要承受數十張片子的射線量,承受著白血球、血小板嚴重減少,肝功能受損等健康損害……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李秉權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醫者勇於奉獻的情懷。」
2005年3月8日,李秉權夫婦一起填寫了無償捐獻遺體申請表。21天後,李秉權去世,成為雲南省醫學界捐獻遺體第一人。他體內的病灶被做成若干標本,放在形態學陳列室裡;他的骨架製成標本,立在標本室醒目位置。昆明醫科大學校史館裡有他製作的標本、圖譜。檔案室裡有他的論著、論文、譯文、筆記、講義等。
李秉權教授在手術中。/昆明醫科大學
大女婿林文俏告訴「中國新聞社」,事實上,李秉權去世後,部分家屬仍反對捐獻遺體。「『禮有五經,莫重於祭』。遺體捐了,後人去何處祭拜?」林文俏勸妻子,如果一定要捐獻,可以留下一點骨灰,葬於公墓。但家人拒絕,因為這有悖李秉權的遺願。
2015年12月16日23時15分,胡素秋因病去世,享年93歲。她追隨愛人李秉權,將遺體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
事件一出,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央視新聞、雲南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進行報導。「央視新聞」官方微博推送後,網友紛紛發表評論,「為師育人、為醫救人,國之棟梁!」「把靈魂和肉體都獻給了畢生追求的事業,仁心仁術,偉大!」「生是昆醫人,死是昆醫標本!」「致敬前輩,醫生路艱難且漫長,我輩繼續上下求索。」
4年後,胡素秋的骨骼標本製成,終與丈夫「團聚」,陳列於昆明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裡。
但在兩人「分別」的14年中,李秉權似乎從未遠離。家人說,胡素秋家中的書房擺設,和李秉權生前一樣。胡素秋在《九十自述》中寫道:「這樣才能感覺到他還和我在一起。」
胡素秋遺囑。/昆明醫科大學
「逝為醫學獻身」的醫生們
「生為醫學教授,逝做無語良師。」昆明醫科大學如是註解這對杏林伉儷的人生。
「他不僅教會了我們解剖的知識、身體的奇妙,更多的是給予我一份精神。他讓我明白死亡不過是另一種開始。」昆明醫科大學公衛學院2012級營養專業學生羅有彩說。
如李秉權、胡素秋夫婦一樣,「逝為醫學獻身」的醫生們還有很多。2019年7月26日,從醫71年、生前堅持開最便宜最有效藥的醫生吳合去世,終年95歲。早在2001年,老人就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依據老人遺願,子女為她完成眼角膜和遺體捐獻。
2019年7月,福建南平市第一醫院骨科醫生邱必成被診斷為直腸癌晚期多發肝臟轉移。在生命最後的100多天裡,他為201名患者坐診,完成18臺手術,還和妻子商量:「我們要做好打算,不要等到哪一天,我來不及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們很倉促地把我給浪費了。」他說的「這件事情」,是捐獻遺體。
2019年12月3日,邱必成在南平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籤下自願捐獻遺體書。5天後,他因病逝世。/福建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
2019年9月20日,79歲的蘇州老人楊培漢完成最後的心願,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獻給蘇州大學醫學部。33年前,他的父親,我國著名醫學教育家、寄生蟲學專家楊汝傑,也無償捐獻了自己的遺體。而受楊汝傑教授影響,其侄女李佩霞老人於2016年捐獻了遺體。李佩霞生前在蘇州醫學院寄生蟲教研組工作,退休後在蘇州市紅十字會捐遺委員會當義工。
楊汝傑教授生平/網絡
2020年10月6日,陝西西安49歲的小兒眼科醫生邢詠新因病去世。在生命盡頭,她將眼角膜捐獻給自己工作的醫院,將遺體捐獻給自己學醫的母校。
而就在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們迎來一位新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
韓湘君教授曾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現已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工作,是婦科主任醫師。2020年11月11日,她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1歲。按照其生前遺願,家人將其遺體捐獻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遺體交接於11月13日完成。
韓湘君生前曾說:「人生命的價值在於給人類社會和後人留下了什麼。理解了這一點,醫者會對醫學有更清醒的定位,患者會對疾病乃至死亡保持相對的淡定。」
韓湘君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有數據顯示,自1982年開始,上海市紅十字會開展遺體捐獻工作。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登記51912人(其中遺體41415人,角膜10497人),累計實現捐獻11546人(其中遺體10841人,角膜705人)。
而昆明醫科大學數據顯示,1990年至2016年,向該校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的民眾達600人。其中85名捐獻者完成夙願。有離退休幹部、高級工程師,也有中學校長和老革命家。
在昆明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的入館須知裡,學校告誡學子:「人體標本是具有非凡勇氣的遺體捐獻者們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你更讓我們知道以後要為了誰。」這句話,醫學生懂、醫生們懂。希望更多人也能懂。
資料來源:
1.他離世14年後,與妻子在母校「重逢」…… . 四川共青團
2.「無語良師」李秉權. 昆明醫科大學
3.懸壺濟世,大葬於心——胡素秋先進事跡. 昆明醫科大學
4.盟員胡素秋教授遺體捐獻儀式在昆明醫科大學舉行. 民盟
5.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新華網
6.邢詠新:讓愛看得見 49歲眼科醫生病逝 捐出眼角膜和遺體. 央視新聞
7.遺體捐獻. 上海市紅十字會網站
來源 | 醫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