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科技強國(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中國
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諸多發明創造,包括:四大發明(造紙術、雕版印刷、指南針、火藥)、地動儀、傘(現今所用,能張開收回的傘)、絲綢、瓷器、石油井、紙幣、火柴、漆器、風箏、熱氣球、連弩及中國青銅器等等,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藥、機械、冶金、陶瓷、紡織、建築等眾多方面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所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和美國科學史家羅伯特·坦普爾所著的《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中列舉了中國領先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多項創造發明。
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科學傳統及技術傳入並主導了中國,在清末的洋務運動主張「中體西用」。以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及制度為基礎,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擁護者馮桂芬主張接受歐美思想為主的學術,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中華民國時期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取得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在航空航天、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中在5G科技領域遙遙領先,是5G時代的引領者.
2.美國
自19世紀起,美國政府透過大量屠殺原住民,徵服及購買等方法大力擴張領土,隨著逐漸不斷地承認擴張領地為新州份,至1848年時美國疆域已橫跨整個北美大陸。19世紀下半葉爆發的內戰,使曾經合法的奴隸制度得以終結。在19世紀末,美國已將其領土延伸到太平洋的夏威夷。美國經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自那時起也開始蓬勃發展。隨後美西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勢力進入加勒比海地區及太平洋西部;而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奠定其作為一個全球性軍事力量的基礎。儘管在1930年代經歷經濟大蕭條,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勝利之後崛起成為超級大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發出核武器,也是唯一一個曾將其投入實戰的國家。戰後美國與蘇聯進行了數十年冷戰,頂峰時期的太空競賽促使了人類第一次登月計劃的成功。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上唯一超級強國。
二戰以來,美國為電腦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電腦和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以谷歌、微軟、IBM、英特爾、蘋果、惠普和戴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公司都為電腦和資訊化領域做出了巨大的革新和貢獻。此外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也是網絡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顯著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充份彰顯美國優越的研究環境以及對一流人才的磁吸能力。國立衛生研究院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3.英國
英國的構成國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英格蘭王國通過1535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將威爾斯納入其領土範圍。1707年的條約使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而1801年後者則進一步同愛爾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的六分之五脫離聯邦,成為了今日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亦有14塊海外領地,為往日帝國的遺留部分。大英帝國在1921年達到其巔峰,擁有全球22%的領土,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帝國。英國在語言、文化和法律體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響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大英國協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國為發達國家,以名義GDP為量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為量度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英國是世界的首個工業化國家,在1815年-1914年間為世界第一強國,現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和政治上有顯著影響力。英國為國際公認的有核國家,其軍事開支位列全球第五。
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視、電腦和手機製造國。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冶金、化工、電子電器、車輛、航空、航海、食品、飲料、菸草、輕紡、造紙、印刷和土木建築等。生物製藥、航空和國防是英國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業。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特別是製藥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因工業革命即啟蒙於英國,故英國的工業法令在世界各地都能傳聞。
4.日本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國集團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8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40,800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44,000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在高組群行列
日本在全球百大創新力科研企業中佔28個席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全國有約70萬的科研人員,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三。日本在電子、手機通信、低耗能環保車、機械、工業用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和金屬等多項領域具世界領先技術且屢獲殊榮,並在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各有11人、7人、5人獲獎,自然科學三大獎(23人)人數為亞洲第一。此外,日本獲得其他國際科學大獎的人數,也都是亞洲第一。其包括沃爾夫獎(科學類8人)、富蘭克林獎章(12人)、拉斯克獎(7人)、蓋爾德納國際獎(13人)、羅伯·柯霍獎(11人)以及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26人)。
5.德國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內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20世紀初至今德國共有10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愛因斯坦和普朗克為近代物理學的重要奠基者,德國在科學領域(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優勢明顯。 德國擁有一整套結構完善、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科研體系。高等院校、獨立研究機構、企業科研機構是德國科研體系的三大支柱。德國共有300餘所大學及專科學院和眾多獨立科研機構,如馬普學會擁有79個研究所、弗勞恩霍夫協會擁有48個研究所,此外還有亥姆霍茲聯合會、16個國家研究中心以及84個「藍名單」科研機構。德國研究開發的資金來源除了政府之外還有企業、非盈利機構、高校、國外投資等,2013年共計797億歐元,佔德國國內生產毛額的2.84%。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獎每年頒予10名科學家或學術研究者,獎金最高為250萬歐元,為世界上資助研究獎金最高者之一。德國目前重點科技領域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信息及通信技術、生物技術、衛生、環保、新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地球科學、國防等.
6.韓國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20世紀90年代,韓國開始成為世界半導體存儲技術的領跑者,半導體也開始發展成為韓國最具競爭力和主導產業之一。1994年、1996年和2001年,韓國分別在世界上率先研發出256M、1G和4G的DRAM。2014年四季度,韓國在世界半導體DRAM市場的份額超過了70%,創下歷史新高。韓國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兩個DRAM生產商。2015年,三星電子又在世界率先開發出256GB V-Nand半導體。
7.以色列
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數據,以色列人口於2019年已達到900萬,為世界唯一的猶太人佔多數國家,其中約75%為猶太裔,20.8%為阿拉伯裔,人數達177萬(包括德魯茲派和多數東耶路撒冷阿拉伯人)。
總計已有十二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生物學家阿龍·切哈諾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晶體學家阿達·約納特,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材料學家丹·舍特曼;共同獲得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梅納赫姆·貝京,共同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伊扎克·拉賓和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美雙重國籍經濟學家羅伯特·約翰·奧曼。
以色列出產的學術論文數量就人口來算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10,000人裡有109篇。以色列的專利權申請檔案數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在研究和開發(R&D)花費指數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國家,在科技準備(產業界在R&D上的花費、科研社群的創造力、個人電腦和網絡覆蓋率)上則是第八,在科技創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總額上是第十六。
8.法國
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發達國家,其GDP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國是歐盟人口第二多的成員。
法國是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現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而且在民用核技術領域具有領軍地位。法國於1965年通過鑽石A型運載火箭發射其第一顆人造衛星阿斯泰利克斯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完全自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法國現為歐洲空間局的主要貢獻者(參見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空中巴士集團總部位於法國土魯斯,主要負責民用/軍用飛行器以及通信系統、飛彈、宇宙火箭、直升機、衛星和相關儀器的設計研發,其前身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天公司由法國航空航天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航空航天公司和航空建造公司合併而成。1970年法國國有鐵路公司法國國家鐵路推出法國高速列車(TGV),2007年4月3日以574.8千米的時速創造輪軌列車的最快紀錄。如今法國TGV網絡同樣負責西歐的鐵路運輸。
20世紀法國的著名科學家包括數學家兼物理學家昂利·龐加萊;物理學家亨利·貝可勒爾、保羅·朗之萬、路易·德布羅意、皮埃爾·居裡和瑪麗·居裡,其中居裡夫婦對於放射學的貢獻卓著;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耶,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發現者之一。截至2014年,法國有67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其中物理學獎13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獎13人),12人獲得過菲爾茲獎。
9.義大利
義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全球在地論壇、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義大利也擁有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義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義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義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處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義大利工業十分發達,生產技術較為先進,且規模龐大,為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與大多數國家不同,中小企業對義大利經濟運行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意中小企業創造的產值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因而享有「中小企業王國」的美譽。義大利的年原油加工能力達1億噸,有「歐洲煉油廠」之稱。鋼鐵產量居歐洲第二位。塑料、託拉機、汽車、電力等工業的生產技術及規模均居世界前列。此外,義大利的製革、製鞋、紡織、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採、電子工業、造船、化工、軍火等工業也相當發達。
10.俄羅斯
截至2015年,俄羅斯根據國民生產總值為世界第13大經濟體,根據購買力平價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俄羅斯為世界大國之一,為認定的擁核國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G20、歐洲理事會、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歐安組織、世貿組織和金磚國家成員。它也是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領導者和歐亞經濟聯盟創始成員。俄羅斯亦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
俄羅斯軍事實力,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最高統帥為俄羅斯聯邦總統,俄羅斯武裝力量由兩大部分組成:國防部所屬的「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 」、隸屬於強力部門其他軍事力量和其他準軍事力量。俄羅斯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核武器庫,根據其官方在2005年宣布的結果,核彈頭數量為8547枚。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軍隊繼承了蘇軍的80%軍事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