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自然演化上看,這樣做似乎違背自然規律、可能導致人類基因弱化。但這正是人類與其它生物的區別,人類可以更好掌握自己命運,有能力救治和養活存在不足的人。
我國唯一一隻現存的「彩色」熊貓就是被母親拋棄,但卻被人類救活和養育的大熊貓。
其實這樣的觀點還是比較片面,沒有理解生物進化論的內涵。現代生物進化論強調的是種群,基因是生物進化的材料,基因頻率會影響生物演化的方向,環境作為選擇因素決定著生物最終的演化方向。而那些所謂的「先天不足」的人,不管是智力殘缺還是肢體殘缺,或者其它的問題,有的是因為基因的問題,還有很多卻是因為胚胎發育期間母體受到不良環境因素、或個體成長發育過程中的疾病影響,這樣的個體就算以後結婚生育對後代的影響並不大。
整體上由於不良基因導致的先天不足的人不算非常多,儘管目前人類發現的與遺傳有關的疾病有數千種,但是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都十分低,拿人們所熟知的白化病來說,15000個人中才出現1例白化病患者,那麼相應的白化病的基因在種群中的比例就非常低,對人類的演化方向並不會造成重大影響,那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救一個有什麼不好?反而更好地體現了人類的文明屬性,野生動物倒是想救治,也有不少野生動物幼崽死後遲遲不肯放棄,根本原因就是它們沒有那樣的能力。
相對而言,這樣做對人類的危害並不大,反而利大於弊。自然界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是完美的,所有的生物都會產生先天不足的個體,只有人類有能力救治和養活,而在救治的過程中,有助於了解到疾病的發生原因、發展過程,就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那些疾病。現在對於遺傳病主要是利用藥物等治療手段控制相關症狀,但是已經有一些基因方法,試圖將正常基因直接整合在患遺傳病的個體內,有希望從基因水平治癒遺傳病。
那患有遺傳病或其它先天不足的個體,都可以作為潛在的研究對象(非不敬的意思),有助於人類繼續提升生命科學的認知。人類文明的發展本身也是在逐漸脫離自然,在於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那麼理解所有人類面對的不足,都有助於接近這個目標。所以救治先天不足的人並不會造成倒退,而是會促進人類發展。現代還有多樣的診斷篩查技術,在懷孕時就能知道胎兒是否健全健康,有助於排除患遺傳病的個體,父母可以選擇繼續孕育或放棄妊娠。
話又說回來了,這樣問難道不是因為被成功養大、有了問這個問題的機會?但想必從小到大也經受過很多疾病吧,難道患疾病就該把你扔了嗎?話不是這樣說,人類文明發展逐漸以人為本,即便先天不全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類個體,都是寶貴的生命。
現代醫學對健康的定義大概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不僅專注於生理的健康,還有精神的健康,畢竟人類脫穎而出就是靠的智商,而雖然有些人先天存在不足,但是在後期的生活中的社會適應性也可能遠遠高出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