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和熱水,誰的結冰速度更快?把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進冷凍室,哪杯水會先結冰?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冷水的結冰速度更快,因此必定是冷的那杯水先結冰。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這麼簡單,早在1461年,物理學家喬瓦尼.馬利亞尼(Giovanni Marliani)就已經明確地指出,在有些時候,熱水會比冷水更快地結冰,但這在當時並沒有得到重視。
讓科學界真正注意到這個現象的,是一位名為伊拉斯特.姆潘巴(Erasto Mpemba)的學生,1963年,姆潘巴在自製冰淇淋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種現象,但當他將這個發現告訴了他的老師和同學時,卻沒有人相信他。
不甘心的姆潘巴又想辦法找到了物理學家丹尼斯.奧斯本(Denis Osborne),後者雖然也不大相信,但為了鼓勵姆潘巴的求知精神,他還是為此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令他感到驚訝的是,實驗結果顯示了姆潘巴觀測到的現象真的存在,確實是在有些時候,熱水的結冰速度更快。
丹尼斯.奧斯本(左)和伊拉斯特.姆潘巴(右)在2013年的合影
1969年,丹尼斯.奧斯本和伊拉斯特.姆潘巴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地描述了這種有違常理的現象,不久以後,人們從實驗中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存在,於是正式將這種現象命名為「姆潘巴現象」(Mpemba Effect)。這就意味著,在我們把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進冷凍室之後,有可能是熱的那杯水先結冰。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這是一個還未完全解開的科學謎題,不過人們還是提出了多種解釋,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幾個比較主流的解釋。
水裡溶解的氣體
在相同的外部條件下,較冷的水總是會溶解更多的氣體,而溶解在水中的氣體分子會使它周圍的水分子排列得更加緊密,這就抑制了水的對流,進而使冷水的結冰速度比比熱水更慢。
蒸發的影響
熱水會因為蒸發而損失質量,並且在蒸發過程中熱水的熱量將會更快地散發出去,更小的質量加上更快的散熱速度,就可能導致熱水的結冰速度更快一些。
熱梯度問題
在我們把一杯水放進冷凍室之後,杯子裡的水的降溫幅度並不是均勻的,具體表現在靠近杯壁的水將會迅速降溫,但其內部的水溫下降幅度卻很小,於是這兩者之間的溫度將產生了差異,從而形成了一個熱梯度,這有利於水的對流。
在不斷冷卻的過程中,這種熱梯度將會一直存在,並且溫度越高的水熱梯度就越大,其內部的對流就會更強,所以熱水就比冷水冷卻得要快一些,而當熱水的溫度降到與同時放入的冷水一致時,其內部的對流依然比冷水激烈(類似慣性效果),並因此而比冷水更快地結冰。
過冷水
水結冰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是溫度低於零攝氏度,第二是必須存在晶核。這個晶核是指水在開始結晶時所必需的固體微粒,它可以是水中的雜質,也可以依靠外部能量在水中自發生成。因此可以說,在水中不存在雜質,並且沒有受到外部能量影響的情況下,水就可以在零攝氏度以下保持液態,這種水就被稱為過冷水。
需要注意的是,在水中雜質極少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形成過冷水,這種過冷水需要在更低的溫度下才能結冰,有實驗表明,在這種情況下,冷水的過冷溫度總是比熱水的低。
比如說如果冷水需要零下8攝氏度才能結冰,而熱水只需要零下2攝氏度,那麼當冷水和熱水的溫度都降到零下2攝氏度的時候,熱水就算結冰,而冷則會繼續保持液態。甚至在相同時間內,冷的溫度已降至零下7攝氏度,而熱水才剛剛降到零下2度,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冷水的溫度更低,但熱水的結冰速度還是更快。
分子層面的解釋
單個的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通過「共價鍵」組成,簡單地講,「共價鍵」就是兩個或多個的原子之間通過共用外層電子而形成的化學結構,而由於共用電子呆在氧原子的這一頭的時間,要比呆在氫原子這一頭的要多很多,因此總體上水分子的氧原子這一頭表現為帶負電荷,而氫原子這一頭則帶正電荷。
在這種情況下,多個水分子之間就會相互吸引,這種相互作用被稱為「氫鍵」,科學家發現溫度的高低會影響液態水中的「共價鍵」和「氫鍵」的長度,即熱水的「氫鍵」比冷水的更長,而「共價鍵」則會比冷水更短。
也就是說,水分子內的「共價鍵」會隨著溫度的下降而變長,同時水分子間的「氫鍵」則會變短,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其實是一個釋放能量的過程,並且隨著降溫過程的持續,這個放能的速度將以指數級的形式增加。
在我們把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進冷凍室之後,由於熱水的「氫鍵」更長、「共價鍵」更短,因此這杯熱水放能的初始值就比冷水高,所以說在相同的時間裡,熱水釋放能量的速度會超過冷水,其結冰的速度也就更快。
需要指出的是,「姆潘巴現象」並不是每次都會發生,而上述的對「姆潘巴現象」的解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們要麼不能解釋所有已觀測到的「姆潘巴現象」,要麼就是沒有直接的實驗證據。就目前來看,關於「冷水和熱水,誰的結冰速度更快?」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還未完全解開的科學謎題。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