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薩根獎得主談卡爾.薩根——他是一個真正勇敢的人

2021-01-17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行星科學家、科學傳播大師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1.09—1996.12.20),是科學家做科普的典範,是科學傳播的教父級人物。在中國,我們已經在市面上看到了很多卡爾·薩根的作品,也有一批卡爾·薩根的粉絲。但根據我在受教育人群的小範圍調查發現,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霍金,大部分人知道阿西莫夫,但只有小部分人知道卡爾·薩根。所以,要讓讀者理解《宇宙》這本經典科普著作,先要科普一下作者其人。他是誰?他因何而偉大?他改變了什麼?他為現在留下了什麼?



1934 年,薩根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普通家庭。1996 年 12 月 20 日,薩根在西雅圖的弗萊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因肺炎病逝。薩根逝世時年僅 62 歲,按中國的說法,可謂英年早逝。但薩根在他短短的人生裡,作出了非凡的業績。 1951 年,他考進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1956 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 年,獲得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薩根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去世前,薩根是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


20 世紀 60 年代,在薩根研究金星前,很多人都不知道金星濃密雲層之下的表面到底是什麼樣子,甚至有人想像金星表面有大量的動植物。但薩根根據金星自身的輻射特徵,計算出金星表面是一個酷熱的世界,甚至可以融化鉛,這也是薩根的科學成就之一。後來,前蘇聯的金星探測器證實,金星表面溫度高達 500 攝氏度。而造成酷熱的原因是極端的溫室效應。在科學界還很少有人知道溫室效應,「全球變暖」還不為人們所知的時候,薩根就警告人們,人類活動將導致溫室效應,可能會對人類生活帶來危險。



1961年,前蘇聯發射的金星探測器金星1號


薩根還研究了火星表面顏色的季節變化,認為顏色變化不是植物生長導致的,而是由於巨大的沙塵暴引起的。他還對土衛六「泰坦」、木衛二「歐羅巴」開展了研究。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海盜號」火星著陸器、「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太陽系探測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等深空探測任務中,薩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並因此榮獲NASA 頒發的特別科學成就獎、阿波羅成就獎。為表彰他在大眾科學傳播方面的工作,薩根還獲得 NASA 頒發的2次傑出公共服務獎。


薩根一生發表和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主要科普作品包括《超時空接觸》《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黯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宇宙》系列電視節目在全世界引起熱烈反響,《伊甸園的飛龍》獲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關於薩根,流傳著這樣一段評價:把卡爾·薩根稱為科學家,有點像把披頭四稱為搖滾樂隊。薩根確實是一個科學家(確切地說,他是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但他同時也是最勤奮的科學明星、現實人文主義者、地外生命的狂熱信徒、教師、作家、電視主持人和政治活動家。




一個人要做好上面任何一個角色已經十分不易,而薩根一個人扮演了上面所有角色,更是殊為不易。正如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蘭克·普雷斯在《向薩根致敬的演講》中的第一句話,「赫胥黎曾經說過:『過了 60 歲還從事科學工作的人,他的作用會是弊大於利。』這對我們一些人是適用的,但卡爾卻是少數的例外」。



傳授知識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科普作品的主要目的。優秀的科普作品不在於向讀者或受眾灌輸多少知識,而是能改變或影響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才是好的科普。卡爾·薩根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讓我們看到科普的目的居然不在於向人們傳遞知識,而在於使人思考人類和地球的命運。


科普作品的主要使命是訓練科學思維、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方法。對科普作品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激發人的興趣,讓人有探索的欲望,從而引導讀者去探索。薩根對未知世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他的科普作品中蘊含著濃厚的探索情節。反觀很多科普作品,大多是在為科普而科普,側重於具體知識的傳遞。而事實上,知識沒那麼重要,因為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未來某天可能就會過時,即便不知道這些具體知識也不是什麼問題。但作為人類,一定要知道的是,你所處的世界非常大,未知非常多,找到你感興趣的事物,然後去理解它。


卡爾·薩根的科普作品具有世界範圍的影響力,他所傳遞的探索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卡爾·薩根逝世後,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為紀念他而設立了「卡爾·薩根獎」。



由於卡爾·薩根的公眾影響日益增長,他遭到了科學同行們明裡暗裡的排擠和恥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學術機遇。比如,20 世紀 60 年代,他沒能得到哈佛大學的終身教職。90 年代,他申請美國科學院院士又被拒之門外,因為「人們認為他花在科普上的時間比研究還多」。這種由於日益增長的公眾知名度,導致科學家在學術圈內被孤立的現象,被稱為「薩根效應」。


在薩根生活的年代,公眾乃至學術界內部,對科學家做科普都有一些質疑,認為這是「不務正業」。薩根申請院士被拒已經過去 25 年,而以他名字命名的這種效應卻仍在繼續。在中國,這種論調目前仍然流傳甚廣。卡爾·薩根有很強的人類責任感和人文情懷,或者說他是一個很勇敢的人。


當我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做科普的時候,我體會到:一個科研人員要很平等地面對公眾,在與媒體接觸和交流時,首先要非常包容——你需要跟不同的人溝通和交流;其次,你應該非常勇敢,走出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不避諱自己的短板和缺陷,勇敢地與公眾交流。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會面臨不同的評價。所以,我認為,卡爾·薩根真的是很勇敢的一個人,他肯定也是面對過這樣的評價,但他不在乎這些評價,而是認準自己的理念。對我來說,最關鍵的也是認識到這一點——科普太重要了,社會和公眾對此有很大的需求,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對青年一代的未來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面對龐大的社會需求,科普的供給遠遠不足。認識到這些之後,你會覺得,科研與科普如何平衡,別人怎麼評價,其實都不重要了。做科研是滿足社會需求,做科普也是。


卡爾.薩根登上《時代周刊》封面


科研對科研工作者更重要,其實是從個人得失的角度評價的。在功利化的社會中,一些科學家不做科普,其實是因為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並不是因為科普不重要。但從個人角度或從科研人員個人發展角度講,做科普確實會牽扯一部分精力,也許無助於申請科研經費、發表科研成果。但如果你認識到科普這件事情很重要,而且認識到我們現在做得遠遠不夠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當下就可以做,而且馬上應該做,發動更多人來做,而不是等到科研功成名就之後才去做。事實上,很多人即使功成名就之後也沒有去做科普。所以,「什麼時候條件具備了,我才去做科普」的說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和藉口。


科學家應該成為科學傳播的主力軍。薩根對國家和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對未知世界有強烈的探索情懷。這種責任感和探索情懷需要一直傳遞下去。當前,公眾關於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是錯誤的,科學家並非只能待在實驗室內,只能做科研、寫論文。有些科學家擅長做科普,當他做更多的科普工作時,科研工作可能會耽誤,但是對人生來講,他的選擇是對的。這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鄭永春,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學傳播中心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卡爾.薩根獎獲得者。

相關焦點

  • 卡爾•薩根的遺產
    「同行更容易接受他作為科學代言人的角色」     1934年,薩根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普通家庭。8歲的時候,薩根就開始認為在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上一定存在著生命——這後來成為他畢生探尋的一個題目。1951年,他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
  • 卡爾・薩根《宇宙》出新版
    本報訊(記者路豔霞)卡爾・薩根的《宇宙》出版至今已有37年。經過近兩年的打磨,這本經典著作中文版前天與中國讀者見面。新版保留了原作蓬勃的科學熱情,增補了更新的知識。1980年,時年45歲的卡爾・薩根大膽地將當時方興未艾的特效技術應用到13集電視紀錄片《宇宙》中。
  • 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鄭永春:他是一個真正勇敢的人
    他的科普作品具有世界範圍的影響力,他所傳遞的探索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卡爾·薩根逝世後,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為紀念他而設立了「卡爾·薩根獎」。 2016年5月,《太空聯盟》主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博士因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重要貢獻,榮獲2016年卡爾·薩根獎。截至目前,卡爾·薩根獎共有17位獲獎人。鄭永春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
  • 卡爾.薩根為何心煩意亂?(上)
    卡爾.薩根與妻子卡爾·薩根一生發表了600餘篇科學論文和科普作品,獨立撰寫、與人合著和編輯了20多書。1977年出版的《伊甸園的飛龍——關於人類智能進化的思考》,獲得了1978年度普立茲獎,並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多種文字。1979年出版的《布魯卡的腦—對科學傳奇的反思》,亦出版了2個中譯本。
  • 「科學先生」薩根:為何唯獨他長了三隻眼睛
    卡爾,你是我們在黑暗中的蠟燭。1994 年初,美國國家科學院將公共福利獎章授予薩根,以表彰他「在傳播科學之神奇和重要性,激起無數人的科學想像力,以及用通俗的語言闡釋艱深的科學概念方面所表現出來的非凡能力」。同年,他又獲得了第一屆「阿西莫夫獎」。
  • 兩個牛人的故事,泰森和薩根帶給世人的超凡認知:宇宙視角
    薩根在1996年的一個頒發學位典禮上,曾如此感嘆過這張照片:「我們成功地(從外太空)拍到這張照片,細心再看,你會看見一個小點。就是這裡,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裡過完一生。
  • 薩根與中國
    在此之前,薩根的《伊甸園的飛龍》獲得了美國普立茲獎,這是對他在公眾理解科學領域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給予的最高獎勵。除此之外,薩根還著有《布魯卡的腦》《無人曾想過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競賽的終結》《被遺忘的前輩的影子》《接觸》《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暗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魔鬼出沒的世界》等書,他的作品喚醒了人們對科學的追求。  薩根對中國偉大的文化和歷史淵源情有獨鍾。
  • 喪屍時代的卡爾,末日中的青春回憶,《行屍走肉》回歸!
    這對於13、14歲的卡爾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勇敢有責任心的舉動。他開始明白,在世界末日的情況下,他必須像一個大人一樣堅強負責。愛鬧是孩子的天性,但天性不是任性。白天的一次調皮,就可能導致夜間一個同伴的意外。
  • 故事:安東尼遇到困難,卡爾及時出現,真正的友誼永不褪色
    02安東尼卻一直堅持著想要出國的想法,這一次他來問自己的好朋友卡爾,如果卡爾也不同意的話,他就會放棄出國的想法。當聽到卡爾願意支持自己出國的想法後,安東尼非常的開心。「你出國你家裡人肯定不會給你資金,你打算怎麼辦?」
  • 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
    【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盧冉、李璐、包若冰】  導語:因著「不知疲倦地向中國大眾進行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普,並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科學」,2016年5月份,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宣布,將今年的卡爾• 薩根獎授予鄭永春。但是鄭老師的成就不僅僅在科普方面,他還是一名行星學家,今天我們一起來聽鄭老師聊聊他與科研和科普的故事。
  • 卡爾是翼裝飛行的創始人,他為何會喪生,看罷大概率就知道了
    提到「翼裝飛行」後,相信大家會想到卡爾波內什,因為他是這項運動的創始人,但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卡爾波內什竟在翼裝飛行運動上喪生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通過看大概率,我們就能得知答案。(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科學守護者,宇宙第一人
    Druyan很喜歡講一個發生在薩根身上的故事:有一次在華盛頓,一位搬運工拒絕接受薩根付給他搬運行李費,他說:「你已經給了我一個宇宙!」就在《宇宙》重新製作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和薩根有關的裡程碑式事件: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的所有薩根文件都開放使用了。薩根檔案讓人真切感受到,有這麼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他曾經像瘋子一樣地存在過。
  • 科學是簡單的,每個人都可以理解——懷念卡爾·薩根
    今天並不是一個什麼值得紀念的特殊日子,今天僅是五一節,一個普通的假期而已。隨手拿起手邊的一本書,是卡爾·薩根寫的科普著作《宇宙》。書早已舊了,這本書我已翻過了無數遍,就連我上初一的兒子也看了好幾遍了,至於他看沒看懂,我想並不是太重要,他才十三歲,還有的是時間,這本書值得他永遠看下去,直到看懂為止。拿到這本書,突然有一種衝動,想寫一篇關於卡爾·薩根的文章,哪怕只是蜻蜓點水式的簡單寫一些,也許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初次知道有卡爾·薩根這個人,還是在1990年。
  • 我的勇敢故事
    但是,通過討論我們發現,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是由於人們開始更加理性地思考什麼是勇敢。勇敢二字出現得少了,並不代表它們被懦弱替代了。在倡導生命教育的今天,勇敢的內涵也必須與時俱進。我們並不是讓青少年遇事繞著走,阻止他們見義勇為,而是要讓他們明白,和冷靜與智慧相配合,才是真正的勇敢。
  • 《行屍走肉》他將頂替卡爾所有戲份,包括與伊妮德戀愛
    《行屍走肉》中卡爾的離去使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甚至弩哥的扮演者諾曼·瑞杜斯曾發推特diss劇組,如今《行屍走肉》已經進入第九季,時間過去六年,連朱迪思都開始在野外冒險。同樣長大的還有神之國的熊孩子亨利,他曾師從摩根,如今被國王以西結和卡媽收為養子,現被派去山頂寨給鐵匠做學徒,在漫畫中這可是卡爾要做的事。和卡爾一樣亨利小小年紀就已殺人,而且幹掉的是尼根的得力幹將,他倆都是在末日中崛起的熊孩子,卡爾經歷了叛逆期、成熟以及臨死前人性的升華。
  • 諾貝爾獎得主談心目中的中微子
    原標題:諾貝爾獎得主談心目中的中微子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陸成寬)「中微子質量是相應的夸克和帶電輕子質量的百億分之一。我們相信這一發現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揭開基本粒子和宇宙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