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科學講解員」卡爾·薩根誕辰80周年
李大光
在西方科學家的作品中,似乎只有薩根經常引用中國古詩來闡述他的思想。
卡爾·薩根(1934~1996)生前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教授,同時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對科學的精闢見解使他成為「唯一能夠用簡單扼要的語言說明科學是什麼」的科學家。
作為科學家,卡爾·薩根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航海者」「海盜」「旅行者」和「伽俐略」宇航探險計劃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為此,他榮獲美國航空航天局頒發的特別科學成就獎,兩次榮獲傑出公共服務獎和航空航天局頒發的阿波羅成就獎。榮獲的其他獎項還有:美國太空航行委員會的約翰·F·甘迺迪太空航行獎;探索者俱樂部第75屆年會獎;蘇聯航空聯合會康斯坦丁·柴科夫斯基獎;美國天文協會馬素斯基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的公共福利獎;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最高獎,以表彰他在「將科學應用於公眾福利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1982年將2709號小行星命名為「卡爾·薩根」。
20世紀70年代末,由薩根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科學電視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極其強烈的反響。這部電視片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放映,觀眾達到6.2億。同時該系列片還獲得了艾美獎和皮博迪大獎。與這個電視片配套的科普書籍《宇宙》成為《紐約時報》連續70周發行量最大的暢銷書,是歷史上英語出版的科普書中發行量最大的書籍。在此之前,薩根的《伊甸園的飛龍》獲得了美國普立茲獎,這是對他在公眾理解科學領域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給予的最高獎勵。除此之外,薩根還著有《布魯卡的腦》《無人曾想過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競賽的終結》《被遺忘的前輩的影子》《接觸》《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暗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魔鬼出沒的世界》等書,他的作品喚醒了人們對科學的追求。
薩根對中國偉大的文化和歷史淵源情有獨鍾。在薩根逝世十周年時,筆者邀請薩根遺孀安·德魯彥給中國薩根作品愛好者寫幾句話,她的回信中充滿了對中國的嚮往:「尊敬的李大光教授:非常感謝你給我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能夠向對薩根生活、工作和哲學感興趣的偉大中華民族的民眾們,表達我的問候。薩根博士生前對中國的科學和文明十分仰慕,我們曾打算去中國呆上一段時間。但是,薩根不幸患病,我們始終未能實現這個夢想。全球在網上註冊了解卡爾·薩根思想和活動的人數在不斷增長,這是我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源泉。薩根將懷疑主義和對未解之謎的探索視為同樣重要,並努力將其融合在科學事實、科學價值觀和科學方法的傳播中。他的這一做法,吸引了可以想像得到的人口分類學上所有人種。薩根使我們意識到,從旅行者2號太空飛船在海王星軌道上所觀察到的地球,呈現出的只是一個"暗淡藍點"。正是地球這一單一微小像素點的形象,以及其承載著珍稀生命的這一科學事實,使我們對自己能成為人類共同群體的成員而萬分感激。在這渺小世界中屬於我的小天地裡,將我最真誠的問候,通過浩瀚無垠的時空,帶給你們。讓我們不斷努力將揭示科學事實的偉大事業牢記在心,並付諸行動。」
與其他科學家不同,薩根的作品涉獵內容極廣。在他的書中每一章都要引用古今中外的科學家或者學者的經典論述。在西方科學家的作品中,似乎只有他經常引用中國古詩來闡述他的思想。比如,在《魔鬼出沒的世界》第三章中引用杜甫的「月湧大江流,……飄飄何所似」。(《旅夜書懷》);在《暗淡藍點》第十三章中引用屈原「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楚辭·九歌》)在闡述偽科學的問題的時候,他甚至引用了《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見《魔鬼出沒的世界》第一章)。薩根好友、反偽科學專家詹姆士·蘭迪說:「卡爾·薩根用他的常識、才華和淵博的科學知識使全世界受益。」(《魔鬼出沒的世界》再版序)。薩根一生追求的科學方法、人文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思想傳播感動了世界數以億計的公眾。
但是,中國對薩根科學傳播的回應卻是令人遺憾的。轟動世界的《宇宙》電視系列片公眾中唯獨沒有中國人;西方國家的科學懷疑主義以及對科學的理性思維在中國仍然處於冷淡狀態;薩根一生中的30本書在中國譯本不到三分之一。1996年,薩根病重住院期間,央視一個攝製組在美國拍攝影片。筆者得知攝製組距離醫院所在地西雅圖附近,取得聯繫,希望他們能夠採訪薩根,給中國觀眾和讀者留下一點聲像資料,但是沒有兌現。20世紀80年代,中國天文學家和科普作家將《宇宙》電視系列片翻譯後,央視以收視率為由沒有編制放映。薩根中文譯本僅有《魔鬼出沒的世界》(1998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被評為「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的「佳作獎」,並被美國「探索中心」(Center for Inquiry,CFI)檔案館收藏。而其他包括《宇宙》和曾經獲得美國普立茲獎的The Dragen at Eden(《伊甸園的飛龍》)中文譯本在中國卻鴉雀無聲。
安·德魯彥在2013年與他人合作,共同改編拍攝了《3D宇宙》(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影片。一經上映就引起轟動,掀起新一輪的天文科普熱潮和懷念薩根熱潮。該影片被稱為「科學紀錄片的裡程碑」。2013年,該片獲得「艾美獎」。
在中國公眾科學素養仍然低下,偽科學和所謂「萬能之神」仍然層出不窮的今天,我們需要的不是冠冕堂皇的「號召」,而是認真的閱讀和思考。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經濟,而是精神和文化令人尊重的地位。
《中國科學報》 (2014-11-07 第19版 作品)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