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牛人的故事,泰森和薩根帶給世人的超凡認知:宇宙視角

2020-12-04 網際網路追風人

在美國紐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要說他有沒有什麼諾貝爾級的發明創造,好像也說不出來。但是,這個人尤其熱衷搞科普,而且特別喜歡參加各種科普秀,比如《每日秀》(The Daily Show)、《科伯報告》(The Colbert Report)、《與標馬艾的實時》和《危險邊緣》等節目,他是歷史頻道節目《宇宙》的常客,還有那個他主持的廣播節目StarTalk,讓很多普通人能通俗易懂的了解那些高大上的天體物理學知識。

尼爾泰森,也著實堪稱一位超級學霸級天體物理學巨星:哈佛大學物理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他還有一堆光環,比如《發現》雜誌(Discover magazine)「科學界最聰明的 50 人之一,《時代》周刊(TIME)100大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哈佛校友》(Harvard Alumni)雜誌「最具影響力的 100 名哈佛校友之一、NASA 傑出公共服務獎章。

最讓人新奇的是,《時人》雜誌(People) 在2000年評價他是最性感天體物理學家。

性感,大概源於這位老人充滿活力的性格、開朗的神態和對廣大宇宙的敬畏,還有他迷人磁性的聲音。不過,他已經老了,1958年出生的人,屬於標準的50後的代表群體了。我們和他之間的時間交集,恐怕越來越少了。

他的科普著作太多,對國內讀者這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那本《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2017年上市,全球現象級暢銷書,上市僅一年暢銷100萬冊,售出38國版權。2018年引入中國。

這本書,帶來了一種超級腦洞和敬畏感的宇宙視角。

泰森說:

當我思考宇宙膨脹的時候,有時我會忘記地球上還有饑寒交迫的人。當我分析暗物質和暗能量數據的時候,有時我會忘記地球上有人正在因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互相殺戮。當我跟蹤行星和彗星運行軌道的時候,有時我會忘記地球上有的人不顧對子孫後代的責任,惡意破壞環境。因為不管你怎麼想像,宇宙都比你想得更大。

考慮到宇宙的大,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難理解的事。大概也就想到芝麻和太陽的差距。想像力的局限,讓我們根本不具備宇宙視角。

我們看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那個著名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拍攝的。當時它即將飛出太陽系,距離地球60億公裡的地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通過它拍攝了一組照片,一共60張。他們在其中找到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裡有一個光帶,這是太陽光的反射。而能讓它與眾不同的是,在這個光帶中有一個亮點,它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這一個小亮點,大概能讓我們有那麼一點直觀的體會到宇宙的浩渺,以及地球的渺小。

如今旅行者1號早已進入星際介質,據說它正處於離太陽211億公裡的距離。這是一個怎麼樣的距離?用現在的想像力,恐怕也很難想像出來。

宇宙視角,就是需要有對距離,對大小,對數量有超凡的認知力。這實在太難,除了這個飛向宇宙的探測器以外,誰還能有這樣的宇宙視角?

我們能做到心懷敬意,似乎就已經足夠了。

這張偉大的照片,起始於上個世紀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Edward Sagan),一個瘋狂的想法:讓探測器迴轉身,為太陽系照一張「全家福」。

這似乎是一個如此微不足道的想法,而且從技術上還面臨種種風險。然而,薩根最終說服了他的同事們。他的理由單純而天真:這張照片可以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與廣袤無邊的宇宙比起來,人所棲居的地球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這個天真的想法,似乎對我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然而把時間拉到30年前,很多人還沒有出生.......

這張照片拍攝於1990年。

薩根在1996年的一個頒發學位典禮上,曾如此感嘆過這張照片:

「我們成功地(從外太空)拍到這張照片,細心再看,你會看見一個小點。就是這裡,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裡過完一生。這裡集合了一切的歡喜與苦難,數千個自信的宗教、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學說,每個獵人和搜尋者、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每個國王與農夫、每對相戀中的年輕愛侶、每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每對父母、每個發明家和探險家,每個教授道德的老師、每個貪汙政客、每個超級巨星、每個至高無上的領袖、每個人類歷史上的聖人與罪人,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地球是這個浩瀚宇宙劇院裡的一個小小舞臺。想想從那些將領和帝王身上揮灑出的血河,他們的光榮與勝利只為了讓他們成為這一點上一小部分的短暫主宰。想想棲身在這點上一個角落的人正受著萬般苦楚,而在幾乎不能區分的同一點上的另外一個角落裡亦同時棲身了另一批人。他們有多常發生誤解?他們有多渴望殺了對方?他們的敵意有多強烈?

我們的裝模作樣,我們的自以為是,我們的錯覺以為自己在宇宙裡的位置有多優越,都被這暗淡的光點所挑戰。我們的星球只是在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裡一粒孤單的微粒而已。我們是如此的不起眼——在這浩瀚之中,我們不會從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們自身。

......

一直有人說天文學是令人謙卑,同時也是一種塑造性格的學問。對我來說,希望沒有比這張從遠處拍攝我們微小世界的照片更好的示範,去展示人類自大的愚蠢。對我來說,這強調了我們應該更加親切和富同情心地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同時更加保護和珍惜這暗淡藍點,這個我們目前所知唯一的家。"

同年,薩根因肺炎去世。

他死後墓志銘為:紀念卡爾·薩根(1934年11月9日—1996年12月20日)——丈夫、父親、科學家、教師。卡爾,你是我們在黑暗中的蠟燭。

薩根的一生,可謂是科學家和明星的複合體,開創另類大眾明星之先河。

他一生都鍾情於自己的科研事業,投身於天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太空探索實踐工作中,成為了上個世紀後20年天文學領域舉足輕重的領袖人物之一。他同時把自己對科學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寫作、演講、電視節目主持等,傳遞給公眾。這種直面大眾的科普風格,讓他成為了另類大眾明星。

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暢銷書作家,在上個世紀,薩根有著超高的人氣。他擔綱主持的電視系列片《宇宙》(1980),該片已經在全世界60多個國家播出,觀眾人數約達6億。他創造的唯一的經典長篇科幻小說《接觸》(1982),出版商付給他的版稅高達200萬美元,13年後,《接觸》改編成了電影搬到了好萊塢大銀幕——《超時空接觸》,本片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由朱迪·福斯特、馬修·麥康納主演。

然而,薩根的一生,還有一個梗被世人所惦記。作為科學家的他,直到去世,都未能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一個大眾明星無論如何不會是一個好的科學家」,在那個時代,科學家和大眾明星之間那種根深蒂固的偏見給薩根的一生留下了不完美的結局。

薩根去世之後,一個傳記作者用一種悲傷的筆調曾經如此寫道:

不幸的是,薩根沒有給人們留下顯眼的接班人——能具備他所具有的異常廣泛的興趣、傑出的文學造詣、卓越的表演才能、科學上的出眾勇敢,以及進步的政治觀念的科學家。他是文藝復興時代式的人物。糟糕的是,科學發展的趨勢使這樣的人物越來越罕見。

如此感嘆他的一生,不知道薩根是否早已對自己境遇不當回事。他看到的世界,遠比我們看到的更遠,更大,更神奇。

事實上,他也確實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就有本文開始的尼爾泰森。泰森的一生,無疑在重現薩根的路,同樣兼具科學家和明星的複合體。

泰森曾在一次節目上,談到他與薩根的緣分。泰森說,薩根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1975年,17歲的尼爾泰森給康奈爾大學投遞了入學申請,之後工作人員直接將申請轉交給了時任康奈爾大學無線電物理學和空間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卡爾薩根,並附言:

「看看這個年輕人有沒有引起你的興趣。」

讓尼爾意想不到的是,卡爾薩根真的給這個熱愛宇宙的少年回了信,並準備專門抽出時間邀請他來康奈爾大學所在地伊薩卡參觀。

40年之後,尼爾仍然能回憶起他和卡爾薩根的第一次會面。

1975年12月20日,乘坐了五個小時公交車的尼爾到達伊薩卡時,發現卡爾薩根已經等候在站臺。那是一個臨近聖誕的周六,學校已經放假了,但薩根仍然開車帶尼爾參觀了康奈爾大學的實驗室,並從自己的書架上抽了一本自己寫的書送給他。

在那本書上薩根這樣附言:

「送給尼爾,一個未來的天文學家。」

下午結束時,伊薩卡下起了雪,尼爾按原計劃準備乘坐公交車回家。薩根不確定公交車還會不會運行,於是他又專門開車回到公交站臺,在一個紙條上寫下了自己的家庭電話號碼,遞給了尼爾,並告訴他:

「如果公交車遲遲不來,記得打我電話,你可以來我家和我的家人一起過夜。」

「我早就知道我要成為科學家,」沉入回憶的尼爾停頓了一下,「然而那個下午我意識到,我想成為像卡爾薩根一樣具有美好人格的人。」

後來的泰森,成就似乎已經遠遠超過薩根。

他要比薩根更幸運,生活在一個更開放的年代,得益於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通過媒體傳播能力更迅速,更強大,而大眾對科學家和明星的複合的包容和喜愛程度也更強烈。

他早已被世人譽為卡爾·薩根的接班人。

在2018年,深圳衛視,得到團隊的一次跨年演講上,羅振宇曾經講到一個故事。

他說,你觀察小孩子,小孩子總是把身邊一點小事兒當成天大的事兒。玩具壞了,他就哭鬧;膝蓋擦破一點兒皮,他就大喊大叫。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因為他們經驗太少,不知道世界上有比這些大得多的事兒。

而這個故事,就是尼爾泰森說的。

泰森,通過這個故事,類比我們這些大人們。在我們這些所謂大人的世界裡,是不是有著同樣幼稚的想法?我們是不是也會不自覺地認為世界應該圍著自己轉呢?別人跟你信仰不同,你就要打擊;別人跟你政治觀點不一樣,你就想控制。

或許,有一點宇宙學視角,可能開始會覺得,人跟人的區別不但不是壞事,反而還值得珍視。

在我們看薩根和泰森,又如何知道,科學家和明星之路,一開始是存在矛盾的呢?

乘著和泰森生命的時間交集,去多看看他的節目,讀讀他的那些通俗的科普書籍吧。

作者:曹濤,跨界轉型專家,網際網路追風人。

相關焦點

  • 卡爾・薩根《宇宙》出新版
    本報訊(記者路豔霞)卡爾・薩根的《宇宙》出版至今已有37年。經過近兩年的打磨,這本經典著作中文版前天與中國讀者見面。新版保留了原作蓬勃的科學熱情,增補了更新的知識。1980年,時年45歲的卡爾・薩根大膽地將當時方興未艾的特效技術應用到13集電視紀錄片《宇宙》中。
  • 歐巴馬向全球推薦紀錄片《宇宙》
    在首集開篇中,薩根久遠的聲音傳來,「宇宙就是這樣,過去是這樣,以後還是這樣,跟我來……」主持人泰森來到34年前薩根所站的海邊礁石上,「30多年前,太空人薩根站在這裡,帶領全世界數億人,進行了一場歷險,用科學去探索宇宙的奧秘,是時候再次探險了!」
  • 薩根與中國
    20世紀70年代末,由薩根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科學電視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極其強烈的反響。這部電視片被翻譯成10多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放映,觀眾達到6.2億。同時該系列片還獲得了艾美獎和皮博迪大獎。與這個電視片配套的科普書籍《宇宙》成為《紐約時報》連續70周發行量最大的暢銷書,是歷史上英語出版的科普書中發行量最大的書籍。
  •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播出
    在首集開篇中,薩根久遠的聲音傳來,「宇宙就是這樣,過去是這樣,以後還是這樣,跟我來……」主持人泰森來到34年前薩根所站的海邊礁石上,「30多年前,太空人薩根站在這裡,帶領全世界數億人,進行了一場歷險,用科學去探索宇宙的奧秘,是時候再次探險了!」
  • 「科學先生」薩根:為何唯獨他長了三隻眼睛
    這部小說的預支稿酬高達 200 萬美元,足可見薩根當時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美國著名的天文學雜誌《天空和望遠鏡》曾經刊載過一幅漫畫,描繪兩個長有觸角的「外星人」 剛從宇宙飛船裡出來,就對迎候他們的地球人說:「帶我們去見卡爾·薩根吧!」這彰顯出,薩根在尋找地外智慧生命的工作中傾注了巨大的熱情並採取了實際的科學行動,所以,不僅地球人敬重他,就連「外星人」也對他念念不忘。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    作者:(美)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美)唐納德•戈德史密斯    譯者:陽曦   在整個宇宙的奇特和壯麗之下,地球如此渺小,日常生活的紛擾不值一提。然而,身在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裡,人類卻創造了文明,有了文學和藝術,也有了對自然世界的不懈探索,這也是整個宇宙中最偉大的奇蹟。【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好奇。宇宙如何誕生?星辰如何出現?銀河系和地球為什麼是現在這樣?
  • 開啟一場宇宙時空之旅,讓想像穿越無邊桎梏
    《宇宙時空之旅》講述了以新發明的科學敘事模式揭露宇宙的壯麗,並重新改造原始系列中備受讚譽的元素,包括宇宙日曆和想像力之船,帶領觀眾以最宏觀和最微觀的角度來審視宇宙。開播以來,用動畫講故事,用場景講科學,畫面精美感人。一口氣看完預告片和已經更新的幾期,坐在屏幕前還在意猶未盡的我,盼著新的一集在下個星期二能準時放送。到底是什麼樣的片子,具有如此的魅力?
  • 卡爾•薩根的遺產
    1966年,他與蘇聯天文學家什克洛夫斯基(I.S.Shklovskii)合作撰寫了《宇宙中的智慧生命》一書。1968年,薩根來到了康奈爾大學。在那裡他獲得了教授職位,主要從事行星天文學的研究,直到逝世。1973年,他出版了《宇宙聯繫》一書。    1978年,他的《伊甸園的飛龍》一書獲得了當年的普立茲獎。然而真正讓他成名的是兩年後的一部電視片。
  • 泰森和瓊斯,被稱為100年不遇火星撞地球之戰,為什麼十分失望?
    ,一個是拳壇巨無霸,打敗很多高手,一個是橫跨五個級別,都拿到各個級別的拳王,這樣的兩個牛人對決,想不火都不可能,在沒有比賽之前,誰都不敢說誰一定能夠勝出?,至少在體重和力量方面,泰森要佔優,但是從競技狀態來看,小編反而看好後者,畢竟泰森從2005年退役之後,就沒有打過正式比賽,相反羅伊瓊斯一直打到2018年,才過兩年,所以他的狀態保持一直很不錯。
  • 訪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
    從那時起,對宇宙的探索和思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革。400年後,聯合國把2009年設立為國際天文年,再次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太空。日前,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登天文館館長、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就國際天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接受了聯合國電臺的專訪。請聽肖凡的報導。
  • 巔峰泰森能否和老虎一戰?數據證明,老虎幾爪子就可以KO泰森
    話說《水滸傳》中的劇情,喝了十八碗酒的武松途中遇見了一隻飢腸轆轆的猛虎,三下五除二愣是赤手空拳給老虎打死了,成就了武松打虎的千古傳奇,雖然這個故事彰顯出了行者本色,但是仔細考究下來,其中的「不可理喻」還是很明顯的。
  • DC數字系列《超凡雙子》計劃開拍,注重超級英雄在好萊塢的新定位
    北京時間11月25日上午,好萊塢記者Graeme McMillan通過華納工作人員確認,DC數字系列《超凡雙子》計劃開拍。此前大家只看到過這部系列的漫畫,並且因為全球流行病中斷過發售,這部由超人和蝙蝠俠之子主演的漫畫將於12月中旬上映,每周發行14期。隨著《超凡雙子的挑戰》的宣布,DC正在繼續擴大其數字產品,這是一個新的數字系列,由喬恩·肯特和達米安·韋恩合作,於12月推出新的每周迷你系列。
  • 宇宙第一人:卡爾·薩根
    什麼樣的人讓國家和一代同胞堪稱偉大?下面就是薩根的故事。沒有人能企及薩根在「科學守護人」的角色上擁有的天賦和貢獻。我們生活在卡爾·薩根的宇宙——超乎想像的浩瀚廣闊,深感人類之卑微渺小。雖然老版《宇宙》只播出了一個秋季,但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霸佔PBS電視臺收視率的第一名長達十年。Druyan很喜歡講一個發生在薩根身上的故事:有一次在華盛頓,一位搬運工拒絕接受薩根付給他搬運行李費,他說:「你已經給了我一個宇宙!」
  • 科普界的這位傳奇黑人泰森,知名度一點不輸給拳王泰森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大個頭的科學家和一本小部頭的書。雖然我平時最喜歡安利《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察·道金斯和《暗淡藍點》的作者卡爾·薩根,但我近年來越來越喜歡另一個重量級人物。拳壇有一個傳奇黑人泰森,科普界也有一個傳奇黑人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泰森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天文學家,說家喻戶曉是因為他出鏡率實在太高,穿梭於各大電視節目,在多部電影和美劇中客串。在看過他十幾檔節目和幾十場演講之後,我可以用十六個字來總結泰森爺爺的特點:深入淺出,直擊要害;機智幽默,辯才無礙。
  • 身為科學界的牛人,牛頓和愛因斯坦都來自外國,那我國的牛人是誰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身為科學界的牛人,牛頓和愛因斯坦都來自外國,那我國的牛人是誰? 說到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的時候,很多人往往只會想到牛頓和愛因斯坦。
  • 新版《宇宙》:重逢卡爾·薩根
    卡爾·薩根的《宇宙》出版至今已有37年,然而書中涉及的這些問題皆不過時。作為北京閱讀季秋讀重點活動,新版《宇宙》日前亮相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副館長、本書譯者陳冬妮,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等與讀者分享了卡爾·薩根和他的「宇宙」故事。1980年,卡爾·薩根大膽地將當時方興未艾的特效技術運用到13集電視紀錄片《宇宙》中。同年,《宇宙》一書由蘭登書屋出版。
  • 泰森為何會輸給霍利菲爾德?單純的打法成了泰森輸掉比賽的原因
    當泰森在場外習慣了沒日沒夜泡在夜總會的生活後,那場比賽讓他毫無耐力可言。就這樣,霍利菲爾德找到了泰森的短板,一擊必殺擊倒了泰森。  如果霍利菲爾德和泰森打進攻,霍利菲爾德肯定是撐不過前三個回合的,如果泰森能保持自己的訓練狀態,擊敗霍利菲爾德也只是效率問題,但是人生沒有如果
  • 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科學守護者,宇宙第一人
    什麼樣的人讓國家和一代同胞堪稱偉大?下面就是薩根的故事。我們生活在卡爾·薩根的宇宙——超乎想像的浩瀚廣闊,深感人類之卑微渺小。薩根一遍又一遍不斷提醒著我們,這個宇宙不只關於人類。我們只是這宇宙浩渺中的一粒微塵。我們存在的時間甚至可能非常短暫——就像黑暗籠罩的海洋上忽地騰起的那抹藍光。
  • 宇宙教育:讓孩子用更廣闊的視角認識世界
    這篇文章涵蓋了宇宙教育及宇宙任務的研究、理論、實踐及緣起。文中,萊納德先生回憶了他在自身教學經歷中帶領學生進行植物學學科探索的過程。萊納德在本文中論及一個講故事的課程,該課程生動形象地把視角放在宇宙教育的各個方面,如哲學、人類團結、歷史英雄、發明、感恩、與自然的聯繫等等。
  • 鐵頭功將拉曼撞出「兩個頭」,拳迷:泰森扛不住
    【文/搏擊江湖】今天小編「搏擊江湖」要給大家介紹一下老拳王伊萬德-霍利菲爾德的一個「髒髒」的故事。那就是在2002年6月1日的一場重量級大戰,比賽是在美國大西洋城上演的,霍利菲爾德和哈希姆-拉曼爭奪WBA拳王挑戰者的席位,結果卻引發了拳擊歷史上的一場鬧劇,對於霍利菲爾德來說,確是一種恥辱。不得不說,老霍確實是個打法比較髒的拳手,因為他靠「鐵頭功」將「巖石」拉曼的頭部左側撞出了一個桌球大小的包,也就是「兩個頭」,比賽不得不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