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疾病來臨,病毒來襲,治療疾病戰勝病毒的關鍵,是要找出病原菌,目標找準了,就能重拳出擊、一舉擊滅。微生物檢驗就是在「微」觀世界中追擊危害健康的病原菌。謝曉紅,當初奉賢唯一的檢驗專業全日制本科生,30多年來,一心一意地探索研究,現在已是奉賢疾控中心實驗室的「定海神針」,她帶隊為奉賢建立起對病原一槌定音、追本溯源的檢測體系。
突破傳統 牛刀小試
2001年9月29日,奉賢區一所職業中學發生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許多老師、學生相繼出現嘔吐、腹瀉、高熱等症狀,不明真相的家長聚集在學校裡討要解釋,事態危急。是傳染性腸道疾病,繼續隔離?還是非傳染性腸道疾病,解除警報?面對流行病學調查的明顯分歧,實驗室病原學鑑定成為關鍵所在。
謝曉紅承擔了此次主要檢驗工作。按照傳統方法,至少3天才能出結果,「要快速解決,必須採用PCR新方法!」謝曉紅有一絲猶豫,雖然這一方法已經研究一年有餘,在常規工作中效果不錯,但用於此類重大突發性事件卻屬首次。但很快,她下定決心,大膽嘗試!因為再猶豫,將會直接影響到事態的發展。那一夜,實驗室燈火通明……
第二天下午,結果揭曉:只是普通食物中毒,隔離人員可以安心回家!比起傳統檢測方法,這次檢測足足提前了60個小時!一起極有可能被激化的事件,終於得以平穩解決。
為傳染病防控贏得更多時間和更高效率!謝曉紅的內心一直堅定。現在微生物技術有了飛速發展,已進入了分子生物學的階段,她把這一技術在全市率先應用到微生物檢測工作中,相繼完成課題《PCR快速檢測食物中毒病原菌的方法研究》《複合PCR技術在食源性疾病病原菌檢驗中的應用研究》,使疾控中心充分發揮一槌定音作用。
心無旁騖 義無反顧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來勢洶洶,當時疫情為新型病毒、易變異、傳染性強,且又有諸多不確定因素,被感染機率和風險極高。
6月1日晚21點30時,在百能醫學觀察點發現1例發熱病人,要求立即進行排查。接到任務後,謝曉紅第一個冒著風險進入實驗室,對該病毒進行研究和檢測,經過反覆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充分利用申請課題螢光定量PCR技術經驗成果,確立了檢測方法。經過一個晚上的奮戰,檢測結果和市疾控中心檢測結果一致,奉賢區第1例甲流疑似病例檢測取得成功。
6月21日20時,從浦東機場直接送來11名發熱病人,不能排除甲流的可能,於是她又帶領實驗室全體檢測人員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次日凌晨5時10分,完成檢測工作,並檢測出奉賢區首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確證病人。報告結果及時發布後,相關人員馬上進行應急處置,為疫情防控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在整個甲流暴發期間,她帶領全科眾志成城,全心投入,連續兩個多月吃住在單位,常常工作到凌晨四五點鐘。在壓力與挑戰面前,不斷地探索、鑽研、創新,用一雙熬紅的眼睛保證每一份檢測結果的精準,為疫情處置和應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事成於嚴 業興於實
2019年末,「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紮實的專業技能基礎和豐富的工作經驗,練就了謝曉紅對疫情的敏感性,市疾控中心相關會議召開後,她便意識到這將是一場「硬仗」。她忙碌著開始準備,可防護用品奇缺、生物安全風險高、檢測任務重、檢測人員不足……為了儘快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她東奔西走、上下協調;劃分實驗室、研究檢測技術、培訓生物安全、規範消毒技術,保障實驗物資……直到除夕,她還在召集實驗室所有人員到崗,進行最後的全流程新冠病毒檢測模擬演練,認真梳理每一個環節,保證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能夠順利開展。2020大年初一,謝曉紅只給家人留下了一個匆忙出門的背影,這天起,區疾控中心實驗室正式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
實驗室生物安全是重中之重,為了確保實驗室人員的安全,在檢驗人員操作時,謝曉紅隔著透視窗,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又舉著對講機,時不時提醒檢驗人員操作流程——摸了樣本要洗手、生物安全櫃要擦乾淨、垃圾袋、垃圾桶都要消毒……謝曉紅不厭其煩,事無巨細地提醒實驗室人員操作要點,直到確保他們完全掌握,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實驗室是特殊的疫情防控戰場,我們是離病毒最近的人。檢測結果事關全區的疫情監測與防控大局,我們責無旁貸,必須恪盡職守。」在謝曉紅的帶領下,科室裡激揚著「疫情面前勇擔當,我是黨員我先上」的動力,也正是有了謝曉紅這枚「定海神針」,才有了實驗室的一次次檢測決勝,助力疫情防控。
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在每一次疫情面前,謝曉紅總是率先垂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團隊衝鋒陷陣。市「三八」紅旗手、區十大傑出青年、區領軍人才……在一系列榮譽面前,謝曉紅只是自勉:榮譽越多,意味著責任越重。
面對洶湧來襲的疫情,謝曉紅就是那個嚴防死守的幕後英雄!
【來源:奉賢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