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北京12月2日訊 昨日,「微生物風險輿情交流和檢驗技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際食品科技聯盟、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共同舉辦,聚焦我國食品安全中的微生物汙染問題。
近年來,據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信息顯示,我國食品安全總體狀況穩中向好,但微生物汙染問題仍然存在。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在全球範圍內時有發生,防控微生物風險成為食品安全領域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討會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IUFoST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原技術顧問劉秀梅和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執行主任嚴志農博士共同主持。
會議採用了「線上」+「線下」的方式,邀請業內10餘位權威專家,分享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進步與挑戰,邀請行業專家結合案例,分享食品微生物快速檢測應用及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整體解決方案。
既是食品安全問題又是公共衛生問題
據悉,食源性疾病是公認的全球首要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會感染食源性疾病。造成食源性疾病原因主要有四大類,最突出的來自於食源性致病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食源性疾病存在不一樣的地方。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模式、生產規模、消費習慣均發生變化,再加上我國特有的飲食文化,除了微生物之外,我國還有動植物的,化學性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二室主任郭雲昌在報告中表示,相比較而言,我國食源性發病源頭比西方國家要複雜得多。
陳操提議,「全球範圍內加強冷鏈人員的核酸檢測、物品檢測,另外一定要對高危人群、特殊人群進行定期的主動篩查,檢測進口冷鏈產品從業人員包括裝卸、加工人員,儘早發現感染者,儘早阻斷傳播。」
協同學科知識 創新技術應用
去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把微生物和重金屬的汙染放在食品安全工作比較突出的位置。
「國家要求要以『四個最嚴』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就為從事食品安全工作的相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林建涵表示,「要想保障食品和農業科技的發展,有五個重要的領域要突破,其中第二個就是傳感器技術,傳感器包含納米傳感器和生物傳感器。」
紐勤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業務總監黃曉睿帶來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檢測整體解決方案—對傳統檢驗方法的融合、創新和拓展」報告中介紹,對於新的快速檢測方法來說,在傳統培養基技術方面做了不停的創新,有創新的培養檢測方法、光電發光的技術、創新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讓食品加工企業有了更多的選擇。
「食品安全和每個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運用新的檢測技術和大數據的平臺,能夠科學嚴謹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的管控,讓食品可以更安全、更健康、更營養。」黃曉睿表示。
標準設置與時俱進 檢驗技術更新發展
研究表明,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基層的及時反饋,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方法標準也在進一步完善和進步。
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副所長楊小蓉帶來的「GB 4789.29-2020 椰酵假單胞菌檢驗的技術要點」報告表示,對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檢驗方法,進行了標準名稱、範圍、設備和材料、培養基和試劑、檢驗程序等7個方面的修改,延續GB 4789標準的格式,增加了結果報告部分。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陳穎則帶來「食源性微生物的分型溯源」的報告,以2008年美國花生醬引發的沙門氏菌暴發事件為例介紹了為什麼要進行溯源分析,「現在可以說病原菌的分子分型已經成為食品安全檢測常規的動作」 ,陳穎說。
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劉秀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李薇薇、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白莉分別以「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食物中毒的預防與控制」、 「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識別與特徵描述」和「產志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的風險識別與特徵描述」為題進行了常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報告。
李薇薇根據單增李斯特菌進入生產加工環境就很難消除的特點,提出預防控制總動員策略,「企業、檢測、監管多方入手,從原料採購、生產加工到最後儲藏運輸銷售都要注意。同時還不要忽視高危人群,對孕婦等人群進行科普宣傳。」
白莉則表示,目前產志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的檢測難點正在攻克中,「已基本完成了檢驗方法標準的起草工作,現正在寫編制說明,希望這個標準能早日供大家使用。」
劉秀梅以黑龍江「酸湯子」中毒事件為例,呼籲「加強預防食物中毒的科普教育,科學加工製備安全食品,深入開展椰毒假單胞菌及米酵菌酸的基礎性研究和特效救治方案,保護人民健康、挽救更多生命。」
本次會議通過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入交流與探討,助力微生物風險的防控,以保障「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