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風險輿情和檢驗技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北京12月2日訊 昨日,「微生物風險輿情交流和檢驗技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國際食品科技聯盟、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共同舉辦,聚焦我國食品安全中的微生物汙染問題。

  近年來,據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信息顯示,我國食品安全總體狀況穩中向好,但微生物汙染問題仍然存在。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在全球範圍內時有發生,防控微生物風險成為食品安全領域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討會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IUFoST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原技術顧問劉秀梅和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執行主任嚴志農博士共同主持。

  會議採用了「線上」+「線下」的方式,邀請業內10餘位權威專家,分享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進步與挑戰,邀請行業專家結合案例,分享食品微生物快速檢測應用及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整體解決方案。

  既是食品安全問題又是公共衛生問題

  據悉,食源性疾病是公認的全球首要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大概有十分之一的人會感染食源性疾病。造成食源性疾病原因主要有四大類,最突出的來自於食源性致病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食源性疾病存在不一樣的地方。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模式、生產規模、消費習慣均發生變化,再加上我國特有的飲食文化,除了微生物之外,我國還有動植物的,化學性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監測二室主任郭雲昌在報告中表示,相比較而言,我國食源性發病源頭比西方國家要複雜得多。

  陳操提議,「全球範圍內加強冷鏈人員的核酸檢測、物品檢測,另外一定要對高危人群、特殊人群進行定期的主動篩查,檢測進口冷鏈產品從業人員包括裝卸、加工人員,儘早發現感染者,儘早阻斷傳播。」

  協同學科知識 創新技術應用

  去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把微生物和重金屬的汙染放在食品安全工作比較突出的位置。

  「國家要求要以『四個最嚴』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就為從事食品安全工作的相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林建涵表示,「要想保障食品和農業科技的發展,有五個重要的領域要突破,其中第二個就是傳感器技術,傳感器包含納米傳感器和生物傳感器。」

  紐勤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業務總監黃曉睿帶來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檢測整體解決方案—對傳統檢驗方法的融合、創新和拓展」報告中介紹,對於新的快速檢測方法來說,在傳統培養基技術方面做了不停的創新,有創新的培養檢測方法、光電發光的技術、創新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讓食品加工企業有了更多的選擇。

  「食品安全和每個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運用新的檢測技術和大數據的平臺,能夠科學嚴謹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的管控,讓食品可以更安全、更健康、更營養。」黃曉睿表示。

  標準設置與時俱進 檢驗技術更新發展

  研究表明,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基層的及時反饋,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方法標準也在進一步完善和進步。

  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副所長楊小蓉帶來的「GB 4789.29-2020 椰酵假單胞菌檢驗的技術要點」報告表示,對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檢驗方法,進行了標準名稱、範圍、設備和材料、培養基和試劑、檢驗程序等7個方面的修改,延續GB 4789標準的格式,增加了結果報告部分。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陳穎則帶來「食源性微生物的分型溯源」的報告,以2008年美國花生醬引發的沙門氏菌暴發事件為例介紹了為什麼要進行溯源分析,「現在可以說病原菌的分子分型已經成為食品安全檢測常規的動作」 ,陳穎說。

  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劉秀梅、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李薇薇、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白莉分別以「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食物中毒的預防與控制」、 「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識別與特徵描述」和「產志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的風險識別與特徵描述」為題進行了常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報告。

  李薇薇根據單增李斯特菌進入生產加工環境就很難消除的特點,提出預防控制總動員策略,「企業、檢測、監管多方入手,從原料採購、生產加工到最後儲藏運輸銷售都要注意。同時還不要忽視高危人群,對孕婦等人群進行科普宣傳。」

  白莉則表示,目前產志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的檢測難點正在攻克中,「已基本完成了檢驗方法標準的起草工作,現正在寫編制說明,希望這個標準能早日供大家使用。」

  劉秀梅以黑龍江「酸湯子」中毒事件為例,呼籲「加強預防食物中毒的科普教育,科學加工製備安全食品,深入開展椰毒假單胞菌及米酵菌酸的基礎性研究和特效救治方案,保護人民健康、挽救更多生命。」

  本次會議通過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入交流與探討,助力微生物風險的防控,以保障「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安全。

相關焦點

  • 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在穗舉行—新聞—科學網
    /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現場。李誠斌/攝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調查暨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2019)於12月11日至14日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吳清平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等28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大會專題報告。
  • 第九屆工業企業微生物安全控制技術與實踐研討會主會場成功舉辦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11月4日上午8時30分,「第九屆工業企業微生物安全控制技術與實踐研討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CICC)、中國微生物學會工業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以及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擔任主辦單位。
  • 「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舉行
    「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學術評價」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7年06月09日 20: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禧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禧玉)2017年
  • 《航鷹文集》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原標題:《航鷹文集》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5月13日上午,由天津市作家協會、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文藝報社、文匯出版社聯合主辦的《航鷹文集》出版作品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 第九屆工業企業微生物安全控制技術與實踐研討會第二輪通知
    由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CICC)創辦的「工業企業微生物安全控制技術與實踐研討會」已成功舉辦八屆,會議以專業性、前瞻性、國際性為特色,匯聚行業監管、標準制修訂、檢驗檢疫、高新技術研發機構和工業企業專家,搭建工業領域微生物技術交流推廣平臺,助力我國工業領域微生物質控技術水平升級
  • 生物科學數據共享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召開生物科學資料庫建設與共享研討會。科技部基礎司張先恩司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康樂局長和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領域的8個研究所所領導與部分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 王競成詩歌研討會在京舉行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3日訊 3月31日,王競成詩歌研討會在京舉行。著名詩歌評論家吳思敬、著名詩人桑恆昌、文藝理論家、詩人章聞哲、詩歌評論家耿建華、評論家綠島、著名軍旅詩人陳燦等專家學者對王競成的詩集《掩淚入心》、《一隻奔跑的神獸》展開了對話與研討。
  • 向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獻禮 《京西逸民》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0月15日上午,由北京作家協會、北京日報出版社主辦的作家凸凹長篇小說作品《京西逸民》研討會於北京市文聯舉行,多名文學評論家共同就作品展開討論。
  • SPR分析技術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
    「SPR高通量快速篩查食品安全檢測分析技術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  SPR技術自誕生以來,發展速度很快,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在國際食品安全機構有3000餘臺Biacore Q產品在線運行(僅日本就有1000臺),
  • 「水中微生物檢測技術及熱點應用」網絡研討會通知
    同時,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新冠肺炎新的傳播途徑逐漸被發現,其中糞口傳播的風險也被多次提起,為此生態環境部多次發文安排部署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規範醫療汙水應急處理、殺菌消毒工作,防止新型冠狀病毒通過糞便和汙水擴散傳播。此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凸顯了水中微生物檢測的重要性。
  • 中低溫地熱發電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研討會在京舉行
    「十二五」中國中低溫地熱發電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前景研討會於11月23日上午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和天津大學聯合主辦,邀請來自全國地熱領域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院士、專家及代表參會,會議重點研討了我國中低溫地熱發電技術的研究進展,提出應加快開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熱能發電成套設備並率先在我國油田區實施中低溫地熱發電示範工程。科技部高新司、高技術中心相關領域負責同志也出席了本次會議。
  • 網絡涉軍輿情的潛在風險辨識
    網際網路在為我軍建設和發展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也成為境內外敵對勢力勾連聚合、尋釁滋事和擴散升級軍事對抗、軍民矛盾的重要平臺。其中,廣大網民圍繞特定涉軍事件的意見表達、情緒流露,往往包含著一些不易覺察的潛在輿情風險,它們相對隱蔽的特質使其一開始容易被忽視,最終可能引發輿論危機,給軍隊帶來種種危害。
  • 首屆全國社會輿情分析論壇在京召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謝湘)對社會輿情進行科學分析是協助黨和政府傾聽民聲、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工具和路徑。11月2日,首屆全國社會輿情分析論壇在北京召開,會場座無虛席,場面熱烈。
  • 「國際精英人才培養工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國際精英人才培養工程」研討會在京舉行——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轉化工作正式啟動安教/報導:6月30日,由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國際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北京留信信息科學研究院和中聯大恩國際信息科學研究院承辦的「國際精英人才培養實施細則之學習成果認證」研討會在北京皇苑大酒店隆重召開
  • 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科學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期間在京舉辦。」於「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期間在京舉辦。圖為研討會現場。在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方面,自動化所通過對腦功能活動檢測設備的研發,圍繞腦部檢測與成像提出了標準顱腦模型、信號分析算法和系統開發方案,目前已形成了「人類全新的腦網絡組圖譜」、「光電同步腦活動檢測儀」等重要成果並臨床應用。這些重要成果不僅填補臨床應用空白,而且能夠建立產品行業標準,進而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與產品。
  • 2020食品質量控制與檢驗技術論壇邀請函
    疫情之下,如何快速檢驗檢測,保障食品和生物安全,保障人們的飲食安全,檢測技術和產品是關鍵。   為提升我國相關企業的食品檢測和質量控制能力,助力食品行業健康良性發展,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如何實現快速、高效、精準的對汙染食品的檢測,提升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實現檢測的廣泛應用和推廣。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成果報告會在京舉行
    2020年1月14日,由江南大學、中國食品安全報社、曲阜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成果報告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江南大學等發布了《「舌尖上」的安全—從田間到餐桌的風險治理》專著以及《中國安全發展報告(2019)》《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2019)》等研究成果。
  •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匯總!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匯總!   無菌操作基礎知識   一、無菌操作技術   1、定義   是指在執行實驗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汙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無菌操作技術是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術,是保證微生物實驗準確和順利完成的重要環節。
  • 「小麥糊粉層分離技術」現場研討會在山東泰安舉行
    此次研討會由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主辦,山東知食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馬鞍山華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求是《小康》雜誌社作為戰略合作夥伴,為本次研討會提供獨家媒體支持。研討會上,中國小麥糊粉層戰略研發課題組負責人、中科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主任吳亮對小麥糊粉層分離技術做了詳細介紹,小麥糊粉層是位於小麥胚乳(麵粉)和種皮之間的一層細胞壁,佔小麥質量的7%-9%,但小麥中70%以上的營養就集中在糊粉層中,是小麥的精華所在,又被稱為小麥中的軟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