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三天假,剛參加完「未來科學家可持續發展項目論壇」的北京八中高三年級學生張童昆一點都沒閒著。作為一名高三學生,除了寫作業,複習功課,還要忙著準備「明天小小科學家」的申報材料。「離申報的截止日期沒幾天了,想趁著放假有時間,把去南北極取樣調查的論文材料整理出來」,張童昆說,這個假期每天都要忙到凌晨兩三點。
張童昆,一個1995年出生的高中生,卻已經名副其實地「走南闖北」:分別在去年和前年造訪過「世界三極」中的兩極——「南極」和「北極」。他說,高考之後,第三極珠峰將是自己的計劃之旅。
冰芯裡求證:地球並非持續變暖
張童昆此次參加「明天小小科學家」比賽,申報的項目論文是《南北極冰芯氫氧同位素特徵與溫度變化趨勢研究》,通過研究南北極冰芯的氫氧同位素比率的變化,來考量全球氣溫變化的曲線特徵。「簡單來說,我這個論文就是想搞明白,全球氣候是不是在變暖,如果是的話,那變暖是人為因素導致還是自然因素導致。」一聊起自己的論文,張童昆一會兒畫條曲線,一會兒來張示意圖,頭頭是道。
在這個研究中,張童昆共採取了三段約兩米左右的冰芯,一段來自北極,另外兩段來自南極。提起這三段冰芯的來之不易,張童昆大呼辛苦。
「去北極的時候,帶的是手搖冰鑽。我們團裡五六個壯小夥輪流搖了1個小時40分鐘,才鑽進去1米多。鑽完之後,感覺整個人都廢了,大家胳膊都酸了好幾天。」張童昆說,他本來的設想是在冰面上取三個點,多組數據可形成對照,可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但是手工鑽了一個點之後,就元氣大傷,不得不帶著從這段冰芯獲取的8個樣品,遺憾地下山。「冰芯特別重,鑽頭也很沉。北極山上的路還特別不好走,都是些小碎石、小水流,我拖著冰芯,花了一個多小時才下了山。」
為了使裝在保溫袋裡的樣品完好地運回國,張童昆將樣品用衣服裡三層外三層地包了好幾圈才放心。「回國的行李箱裡除了樣品,什麼都裝不下。連買的紀念品也都是手拿著回來的。」
2012年去南極,張童昆吸取北極之行的經驗教訓,備上了帶有燃油動力裝置的冰鑽。但還是遇到了未料想到的困難。「電動的冰鑽確實很給力,一下就下去了,可問題是,當時鑽得太深拔不出來了。在北極是鑽了一個多小時,在南極是拔了一個多小時,都不讓人省心。」
在南極,張童昆從兩個地點取樣,經過對冰芯的分層後,共獲得75個樣品,為他論文的撰寫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在測量了樣本的氫氧同位素的比率,並查閱大量網上資料之後,張童昆得出了與科學家普遍接受的觀點不同的結論:「我覺得地球目前可能不是在持續地變暖,而是處於一個溫度劇烈變化的時期,冷暖交替,總體有上升趨勢,一段時期內也會出現極度變冷的趨勢。」
南北極探險:衣食住行四大考驗
2011年在北極,張童昆第一次見識到了極晝。但是在極晝帶給他短暫的興奮之後,剩下的就是各種不適應。「每天太陽從東邊升起,轉到西邊也不落下。一整天都是亮堂堂的,讓我覺得特別不習慣。沒有黑夜,就覺得沒有規律感,睡覺也睡不踏實。」
而在南極科考船上待了十天之後,張童昆才知道自己在北極的生活有多麼幸福。「去了南極,才發現自己在北極時候的日子其實是很舒服的。當時我們是住在挪威北部的一個叫作斯瓦爾巴德的城市,小城市有港口,有機場,什麼都能買到。晚上也能安安穩穩地在陸地上睡覺,到了南極,就完全不一樣了。」
從北京飛了將近三十多個小時到達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後,張童昆他們一看到機場的限重規定就傻了眼: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達烏斯懷亞的航班限重17公斤。「我們還得給考察站的人帶水果、蔬菜,所以只好把大衣都從行李箱拿出來,只能帶走貼身的衣服。」
而到達科考船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暈船。張童昆說,多虧自己平時喜歡運動,每天打球,也經常鍛鍊身體,才免受暈船之苦。而一起前往的隊友們則沒有那麼幸運了。「我們第一天上船吃晚飯的時候,飯廳裡是滿員的,坐都坐不下。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八十多人的科考團裡只有八個人出現。大家都吐得下不了床了。而且,前兩天的風浪尤其大,下樓梯都跟飛下來似的。」
雖然沒有暈船的困擾,張童昆的日子也並沒有好過多少。一日三餐,少水果少蔬菜的飲食搭配也讓他苦不堪言。「船上的廚師可能是俄羅斯人,每餐的牛排加的都是蛋黃醬,從來沒見過這麼奇怪的搭配,吃飯的時候,只好拼命地加鹽才能下咽。」
此外,南極科考的任務量也比北極的時候要繁重得多。在南極期間,每天早上八點半出發,乘坐衝鋒艇到達考察地點後,就開始了一整天大暴走和不斷爬山的歷程。「山路特別不好走,有的時候地面看上去挺平的,但是一腳踩下去可能就是一片沼澤地。陷過幾次之後,我們都總結出經驗了,進了沼澤地一定要雙手拽住鞋子一起往外拔,只往外拔腳的話,很可能鞋子就保不住了。」
張童昆說,暴走一天回到船上之後,常常都是躺在床上一睡不醒。「一起去的有好幾個同班同學,去之前我們本來想著平時可以一起打打牌聊聊天什麼的,到了才發現根本沒有精力。回到船上,大家都是倒頭就睡,一點力氣都沒有。」
旅途中發現:企鵝雖萌味道臭
兩極之旅,除了讓張童昆完成了自己的實驗研究,還大大地開拓了他的視野。最讓他驚喜的還是見到了之前只能在海洋館見到的各種大自然的饋贈。
在進入德雷克海峽的第三天,張童昆第一次見到了鯨魚。「當時船長特意把船開到離鯨魚特別近的地方,然後繞著鯨魚轉圈。我們離鯨魚不過一米左右。當時看不到鯨魚的全貌,但是能看到尾巴在水面上甩來甩去,還不時地噴著一團團水霧。大家都舉著相機咔咔拍個不停,實在是太壯觀了。」提起當時的場景,張童昆依然興奮不已。
除了鯨魚,南極漫山遍野的企鵝也讓張童昆大開眼界。「企鵝看上去可愛,其實可臭啦。按照規定,我們跟企鵝之間的距離不得近於5米。可是通常離得好遠就能聞到企鵝的臭味」張童昆說,被要求與企鵝保持距離,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動物免受人為的傷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企鵝咬人。「之前從來沒有想到過那麼萌的小動物居然也會咬人。」
臭臭的小動物也給孩子們帶來很大樂趣。「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隻只企鵝直挺挺地往前一傾,『啪』地倒在地上。一開始我們都很奇怪,不知道企鵝這是在幹嗎,後來團裡的老師告訴我們,其實那是企鵝在曬太陽。」
提起自己的兩極之旅,張童昆說,他覺得北極比較不像北極,而南極確實很南極。他這麼解釋這略微繞口的邏輯:「剛到北極的時候,我的第一感覺是怎麼這麼熱,跟自己想像得一點都不一樣。而且山都是禿的,山頂上的雪都已經化了。而到了南極,確實就是冰天雪地,走在雪地裡,最深的時候白雪可以沒到小腿,特別有感覺。」
極地的純淨素潔也給張童昆留下了極為美好的回憶。張童昆說,在北極上山的時候,為了避免極地汙染,隊員們嚴禁攜帶水杯上山。口渴的時候,就直接趴在化掉的小溪流上喝幾口冰川水。「那水特別乾淨,就直接喝一點問題都沒有。平時我們喝飲料時加的冰塊,也都是直接打撈的浮冰。那些冰塊都是已經存在好幾千年了,所以每次喝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好穿越,感覺跟幾千年的時空對上了話。」(實習記者 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