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博導一年發6篇TOP級期刊論文 學生上課「瑟瑟發抖」

2021-01-10 騰訊網

近日,統計與數學學院孔新兵教授的科研成果「Bootstrappingvolatility functionals: a local and nonparametric perspective」被Biometrika雜誌接收並在線發表。Biometrika是統計學四大國際頂級雜誌之一,每年4期,一年總計接收文章數60篇左右。

這位南審最年輕的80後博導、教授,是統計學方面的頂尖高手,他的另外三項科研成果也在近期被經濟學國際A類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 接收或在線發表。

10篇top期刊大神是怎樣煉成的

2016年孔新兵在南審參會,沒過多久,時任校長的維龍書記,帶著時任理學院院長方習年、書記蒼玉權去蘇州找他,「一起見個面吧。」

一次誠意滿滿的聊天,後來他來到南審。

孔新兵自2017年4月入職南審以來,以南京審計大學為署名單位,以通訊作者或字母順序在國際統計學頂級和經濟學國際A類期刊發表論文6篇,其中獨立作者2篇。

在這樣TOP級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都難,這位大神竟然發了這麼多!

孔新兵有時會幾項研究一起開展,最多時三個課題同時進行。

感覺他有三頭六臂有沒有。

可他並不覺得這有多麼難,並且對於做科研有自己的小心得。

「平時多與其他學者溝通,多參與業內研討會,開會很重要,可以了解別人在做什麼,與大家交流多了,自然漸漸培養起科研感覺,知道什麼內容值得做。」

確定了課題,也不一定一個人悶頭死磕,而是理清整體思路後,了解清楚小領域裡誰做得比較好,請過來討論各自擅長內容,將大課題裡部分內容分給合適的人,每人完成各自部分後再做整合。

不過,大神也有卡住的時候。

有時課題進行得有難度,就找同事討論,一天兩天,一周兩周,聊得多了,「能夠往前走一步就走一步,聊完後通常大概思路就會打開。」

最難的一次,研究報告裡的數值實驗效果不好,假設檢驗不能很好保護第一類假設,為此卡了半年,每天不斷回過頭檢查理論證明。

30多頁的理論證明啊!

一遍一遍看,不斷調整參數,每天想為什麼,終於想清楚,很順利地發表了研究成果。「我們理工科吧,凡是總有個原因,一遍遍找,總能找到那個原因。」

孔新兵迄今已經發表30篇研究成果,其中在TOP類期刊雜誌上發表10篇!

說起這個數字,他自己卻並不滿意,「年輕時追求數量,有些論文現在看來還不夠好,以後要做得越來越好。」

「我要把統計學的課上個遍」

不僅科研做得厲害,成果發得多,孔新兵還樂於教學,主動向學院提出要給本科生上課,「既然當老師,不就得給學生上課麼。」

這學期,他給16級5個班的學生上《應用隨機過程》課,此前也給15級的學生上過這門課。

孔老師低調得很,都不向學生介紹下自己的輝煌戰績,許多學生並不知道他多厲害,還是課後聽系裡其他老師介紹,原來是這麼一位學術大牛。

大家倒是齊刷刷對第一節課的口號記憶猶新,16級趙淑一同學說:「第一節課老師就拋出兩個專業課口號:『隨機過程隨機過』,『實變函數學十遍』,聽的時候只是哈哈一笑,沒想到真上起來瑟瑟發抖……」

《應用隨機過程》課程內容可一點不隨機。

這是統計學領域最難的課程之一,不僅需要授課者自己學識淵博,要能融入概率論等數學知識,還要懂得如何將這些內容更好地傳達給學生。

課程很難,不過他精心的備課,同學們學起來也就稍微輕鬆點。16級金澤熙同學說:「他可以把概率論、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的知識融會貫通,在給我們講預備知識的時候,特徵函數推導行雲流水,能夠把複雜的過程提煉得精簡易懂。」

15級學生尹浩則表示,「孔老師不僅講書本內容,也會引申書本外以及業界、學術界的新觀點,平時作業雖然不算多,但十分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對同學們的要求也比較高。」

雖然課程很難,但內容豐富,講得也有趣,大家上課就不容易走神,16級陳申申同學說,「老師課上會勾起我們對之前知識的回憶,也會舉例引起大家的興趣。而且他很好玩,明明很年輕,非說自己年紀大了,年輕時實變函數能看六七遍。」

孔新兵上課時,如果有些證明課後學生能看懂的就會讓他們自己看,但是會告訴學生下節課要用。他有個想法,大學老師教課,如果把百分百知識教給學生,或許都能掌握,考試也能考個好分數,但沒準變通下就不會了。

「書上的內容,教到60%-80%就差不多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告訴他們要學什麼,怎麼學,但不能替他們都學了,而要能夠讓他們自己去發散和思考,教會他們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有些問題提出來,學生在一張白紙基礎上自己去想,可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孔新兵覺得一個稱職的老師,除了教知識,還應該傳遞社會上的新趨勢,培養實際操作能力。「比如這學期教的《應用隨機過程》課,希望學生掌握後,以後拿到數據能用簡單模型去做驗證性工作,把所學知識用在量化投資、保險精算、實際工程管理等方面。」

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曾經說過,想學習一門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教這門課。

孔新兵也覺得,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上課是找科研靈感很好的方式,每門課的角度不一樣,教課或許能找到更好的靈感。」

能把所得傳遞給學生,還能挖掘下一個研究課題的靈感,難怪孔新兵說:「我要把統計學類課程都上個遍。」

文丨李建萍

圖丨潘洪波、南審圖片庫

責任編輯丨粒子

相關焦點

  • 你猜這位上課特來勁的最年輕博導,一年發多少國際TOP論文
    Biometrika是統計學四大國際頂級雜誌之一,每年4期,一年總計接收文章數60篇左右。這位南審最年輕的80後博導、教授,是統計學方面的頂尖高手,他的另外三項科研成果也在近期被經濟學國際A類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 接收或在線發表。
  • 學生拒博導索賄後發論文被阻、遭退學?中大學風辦:純屬誣告
    暗示索賄、論文抄襲、阻撓畢業、強制退學……近日,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2012級博士生陳兵(化名)在網絡上發布舉報帖:博導因索賄失敗阻攔自己發論文,致使自己無法畢業慘遭退學。該事件引起廣泛關注。11月2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山大學研究生院質量管理與學風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中大學風辦」)了解到,校方一年前即已獲知陳兵對於博導的相關舉報,並對部分舉報內容進行了核查。核查結果為:陳兵舉報導師學術不端、對其不進行學術指導並阻攔其畢業,以及學校不允許其查看畢業論文外審結果等說法,均與事實不符,屬於誣告。
  • 中山大學回應博士發文拒絕博導索賄後發論文被阻 遭學校退學
    暗示索賄、論文抄襲、阻撓畢業、強制退學……近日,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2012級博士生陳兵(化名)在網絡上發布舉報帖:博導因索賄失敗阻攔自己發論文,致使自己無法畢業慘遭退學。  該事件引起廣泛關注。
  • 頂尖期刊上連發兩篇論文,「95後」天才少年再次刷屏!開掛的人生...
    5月7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這位「95後天才少年」再次讓人們見識「後浪」的力量!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
  • 青年「屠呦呦」,已發98篇SCI,80後博導正一步步攻克腫瘤
    來源:科研大匠、中國之聲《新聞縱橫》發表SCI論文98篇,影響因子共1068,論文他引4207次。多篇論文被Nature Review、Cancer Discovery等期刊和Nature China等科學網站作為亮點研究介紹。力求破譯食管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基因密碼」,在揭示腫瘤易感基因、基因—環境交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與患者預後差異方面多次取得重大突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賣掉兩篇論文就是一輛車 副教授的生意經 背後是研究生的不景氣
    近日,有媒體報導發表「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因論文發表一年多仍未有機構實現「重複實驗」而在2017年8月主動向期刊撤回論文。同時他還表示代寫SCI論文的市場需求很大,最便宜的也要五六萬,一年做兩篇文章,夠買一輛好車。消息傳出後,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在校研究生這樣評價:「挺能寫的,寫SCI也是本事,至少說明他的英語水平是很好的。」那麼,什麼是SCI呢?
  • 6年20多篇重磅論文,27歲浙大女博導太颯了~
    這位被歐陽宏偉稱為傳奇的劉琬璐201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之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博士、博士後研究,6年內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6年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27歲當上博導、獨立研究員   2013年從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畢業之後,劉琬璐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了5年博士研究、1年博士後研究。
  • 6年20多篇重磅論文,27歲浙大女博導太颯了
    27歲的劉琬璐老師(2019年)應該是目前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醫學出身的她這麼年輕就是博導,這在全國都非常稀少。入職後,她很快進入導師角色,很有『教授範』。」 浙江大學這位被歐陽宏偉稱為傳奇的劉琬璐201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之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博士、博士後研究,6年內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 博士論文抽查50%,碩士論文抽查20%,研究生「瑟瑟發抖」
    然而,有的高校為了提高自己學校學生的畢業率和就業率,對於學生的學位論文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論文中出現的明顯錯誤也不進行糾正,讓部分學生得以順利畢業。
  • 僅2020年上半年,西南大學這個課題組已在top期刊發表6篇學術論文!
    近日,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何林教授課題組以&34;為題的論文在線發表在昆蟲學top期刊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博士馮楷陽為論文第一作者,何林教授為通訊作者。
  • 本科生發表14篇SCI論文,一作9篇發在一區top期刊
    top期刊上,4篇被選為封面論文;兩項國家專利正在資質審查中;收到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多倫多大學PhD口頭offer……在南科大2019年國家獎學金答辯上,南科大化學系大四學生胡啟錕憑藉優異的表現,受到同學們的關注。
  • 博士舉報博導索賄失敗阻撓自己發論文,慘遭退學
    而近日中山大學被爆疑似翻車,博士生舉報博導索賄失敗,阻礙自己發論文,最終致其慘遭退學。你來我往的辯論賽1.舉報人陳兵舉報導師索賄,阻撓自己發論文近日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2012級博士生陳兵(化名)在網絡上發布舉報帖,稱博導因索賄失敗,阻攔自己發論文致自己無法畢業,慘遭退學。
  • 上外"金牌博導"李維屏:讀博首年別提論文
    按照李維屏的說法,「當博導的人要有一種警醒,學生畢業後還記得你、說你好,才是真好。」表現在對博士生的培養上,李維屏和很多博導的做法不太一樣,他有一套自己定的「規矩」。  老師的工作是育人,不是育論文  對博士生來說,博士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則像試紙一般,可以用來檢測博士生培養單位的整體學術水平。
  • 江西70後文科教師考上湖大物理學博士 博導為85後
    圖/瀟湘晨報記者華劍 大家使用手機時都會有這樣的經歷:買來新手機用上一兩年後,電池就會變得不經用,即便充滿電,不到幾小時又用完了。 這一困擾將有希望得到解決: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2014級博士生楊鈺樺在實驗了5個月後,製備出長壽鋰電池,在循環2000次後容量幾乎沒有衰減,而目前常見鋰電池在循環300次後電池容量便會衰減。
  • 85後博士不到一年發10篇頂刊!共發SCI50多篇
    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arbon、2D Materials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50多篇SCI論文,總影響因子達240,影響因子5以上的論文20篇。
  • 博士在讀的副教授一作發Nature、80後教授半年發45篇論文...
    近期,就湧現出一批勇克難關的「80後」青年學者,不同於「90後」甚至「00後」的學術「後浪」,他們有著屬於自身時代的特性,以自己親身的學術經歷,描繪出了科研人乘風破浪的決心~上交大80後教授半年四大頂刊已發表24篇論文
  • 讀完一份英文社會學理論top期刊的所有論文,只要100天?
    最近正好有機會統計下Sociological Theory這本刊物的篇數,——那麼,如果想將英文的社會學理論的一份期刊的所有論文,一網打盡,要花多長時間呢?讀哪本期刊?發了多少篇論文?要花多長時間能讀完?
  • 如何看待和評價浙江大學18級碩士研究生齊俏兩年發14篇論文,獲浙大最高層次獎學金?
    14篇論文,其中一作10篇,包括4篇Top SCI,2篇SCI和4篇EI;持有2項發明專利,出版1部英文專著。提前大半年進入實驗室開始科研,時間線都是重疊的,有兩篇期刊被拒過,從投稿到錄用這兩篇都是一年多。 一共6篇一作sci,iot j(第一篇練手的),後面兩篇twc和一篇tsp,一篇letter,一篇綜述。 會議4篇一作,globecom和wcnc是新的work專門做的,另外兩篇國內會議是期刊短截。學術專著類似於博士畢業論文,是總結研究課題寫的。
  • 又一位90後女學霸成博導!她的「男朋友」很特別
    6年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27歲當上博導、獨立研究員……而科研就是讓她止不住想念到失眠的「對象」。1992年出生的劉琬璐和很多學生都是同齡人,她指導的博士甚至只比她小三歲。「除了老師,我還扮演了一個知心大姐姐的角色。可能因為是同齡人,學生都很願意和我分享生活上的事情。」劉琬璐,5歲上小學,10歲上初中,16歲就參加高考。
  • 科研學霸生活也多彩:5年發表一作TOP期刊14篇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校報編輯 | 學術君第一作者TOP期刊14篇,一區期刊6篇,五年他引110餘次,ESI高被引論文1篇,SCI源刊物6個期刊的審稿人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2017級土壤學博士研究生。2015年9月推薦免試進入山東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17年9月碩博連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朱魯生教授。2019年10月,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加州大學河濱分校Jay Gan教授課題組訪學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