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何林教授課題組以&34;為題的論文在線發表在昆蟲學top期刊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博士馮楷陽為論文第一作者,何林教授為通訊作者。
該研究發現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_Tc13743.2)通過競爭性結合微小RNA(miR-133-5p)促進穀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TcGSTm02的過表達,從而介導了硃砂葉蟎對丁氟蟎酯的抗藥性。該研究不但揭示了lncRNA在節肢動物抗藥性進化中具有功能,而且證實抗藥性調控網絡中存在&34;的調控通路,闡明了抗藥性調控的新機制,為害蟎抗藥性治理及新型殺蟎劑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解毒酶基因的過表達是介導抗藥性進化的重要因素,挖掘並闡明解毒酶基因過表達的調控通路是近年抗藥性機制研究的熱點。長鏈非編碼RNA介導的內源競爭性RNA機制(ceRNA)為探究害蟎抗藥性調控通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該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TcGSTm02的過表達是導致硃砂葉蟎對丁氟蟎酯產生抗藥性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過轉錄組測序,篩選並鑑定出調控TcGSTm02表達的候選ceRNA通路:lincRNA_Tc13743.2-miR-133-5p-TcGSTm02。
研究還表明硃砂葉蟎丁氟蟎酯抗性品系通過對lincRNA_Tc13743.2的過表達,產生更多&34;吸收miR-133-5p,從而減少miR-133-5p與TcGSTm02的結合,減輕了miR-133-5p對TcGSTm02表達的抑制作用,促使TcGSTm02過表達,最終介導了硃砂葉蟎對丁氟蟎酯的抗藥性。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慶市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的資助。至此,何林教授領導的農藥生物化學與科學應用科研團隊今年已在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Pest Management Science和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等昆蟲學top期刊發表6篇學術論文。
延伸閱讀:
何林,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博士均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先後擔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重慶市昆蟲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等學術兼職。先後獲得重慶市&34;、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科技部&34;、教育部&34;等榮譽。
主要從事農藥生物學與科學應用方面的科研、教學與推廣工作,包括有害生物抗藥性、農藥生物活性、田間藥效、環境安全性以及雜草防控等。尤其在害蟎抗藥性研究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已發表相關研究論文80餘篇(SCI收錄45篇);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項,已授權4項。(相關數據截至2014年)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34;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西南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