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12歲少年的「超級簡歷」引起大眾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
面對這些履歷,可能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這個光環加身的少年,就是南京孩子、「裸跑弟」何宜德。他的爸爸就是「鷹爸」何烈勝。
這對父子第一次受到關注是在2012年,何烈勝讓4歲的何宜德在大雪紛飛、零下十幾度的美國紐約街頭,僅穿著一條小短褲跑步。
孩子當時邊跑、邊帶著哭腔向爸爸求助「抱抱我」,而攝像機背後的何烈勝父親只回道「加油加油」。這個事件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爭議,從那以後,「鷹爸」父子就不斷進入公眾視野。
「鷹爸」的教育理念異於平常父母,以「狠」著稱。他喜歡在極限環境下訓練孩子,讓孩子挑戰令一般孩子、家長都難以想像的目標,還為孩子打造了一系列嚴厲的行為訓練計劃,如果完成不好,可能連飯都不能吃。
他說,這就像老鷹,把孩子逼到極限,這樣他才能學會怎麼飛。
而「裸跑弟」何宜德,在爸爸的嚴厲訓練下,也確實取得了一般孩子沒有的成績,以上的簡歷就是一個證明,是他被譽為「神童」的「證據」。
現在,這份簡歷又讓這對父子被推上風口浪尖,質疑聲紛沓而至。但似乎外界越是質疑,「鷹爸」越是不服,他又喊出了另一個目標:如果孩子15歲前沒進世界前五的名校,我就承認我是失敗的。
對於「鷹爸」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網上的批評意見居多,但也有一些教育人士認為有一定可取之處,持觀望態度。
而且,很多人一開始覺得這個爸爸對孩子太殘酷、太極端了,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會讓孩子的心身痛苦,後面會出問題的。但現在來看,這孩子不但沒出問題,還拿出了這麼一份漂亮的履歷,得到了一些教育人士的認可。
很多人不由得動搖了:這「鷹爸」的做法到底是錯還是對呢?又或者說,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相信很多網友、尤其是家長感到很疑惑,不知如何看待。
我是從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診療的,對很多罹患抑鬱症、雙相障礙、成癮疾病的青少年進行過深入的心理幹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說,我們對青少年心身健康、人生規劃、精神層面的發展等方面有獨到的理解。
以下談一下我對「鷹爸」父子的看法,從精神心理學角度,為廣大網友、家長提供一個比較理性的參考。
01
第一,「鷹爸」的教育理念確實有一些可取之處。
「鷹爸」一再強調,他的兒子是早產兒,出生後被診斷出多種疾病,曾被醫生判定為腦癱。但他沒有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反而決定「用自己的方式讓孩子健康成長」,不願讓孩子屈服於命運。
「鷹爸」的這種教育理念讓我聯想到《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老威特的教子過程,他的兒子出生時被發現了智商低於一般的孩子,但老威特不斷用科學的方式訓練孩子的各種能力。最後,這個孩子變得非常優秀,成為眾人眼中的天才。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老威特的教育核心思想是:最終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由天賦和遺傳決定的,而是由出生後的早期教育決定的;對於兒童的教育,必須在兒童智力發展的同時開始,儘可能早、儘可能多、儘可能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智力,這樣孩子就能成為天才。
雖然「鷹爸」的教育方式算不算是科學的還有待商榷,但最起碼,他類似於老威特的這種教育意識,是值得肯定的。
相反,我們臨床實踐中碰到太多案例,孩子出生後體弱多病,就被父母當成心肝寶貝,倍加呵護,不懂得引導孩子建立逆商。
這樣的孩子往往抗壓能力差,膽小怕事、容易受欺負,遭受疊加性的心理創傷,患上抑鬱症或者雙相情感障礙。甚至有個別孩子因長期受到男同學欺負,性格又柔弱,過度依賴母親,後期發展成易性症,認為自己成為女孩子的話就不會被欺負了。
還有,「鷹爸」沒讓孩子接受傳統的、主流的學校教育,很多人不認同。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實際上傳統教育的確是有很多問題的。
比如,很多孩子為了獲取高分而不斷刷題,死記硬背,意義其實不大,因為真正的學習應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效學習的能力和發散的思維方式,培養孩子「求真」的意識和探索世界的興趣等。但目前的主流學校教育仍做不到這一點。
所以,很多人看出來「鷹爸」對孩子的培養有很多是死記硬背,孩子不能理解學習內容,但這也不能怪「鷹爸」,因為傳統學校教育其實也類似的弊病。
就算這孩子現在死記硬背,但先讓他通過自學考試,拿到敲門磚,後面可以接受更高的教育,這未嘗不可。
再者,「鷹爸」對孩子人生規劃的眼界也比很多家長要高。他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企業家,而且緊貼時代潮流,像讓孩子往「AI金融」方向發展。他看到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到了第四次產業革命、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這是很多父母做不到的。
對於這一點,我覺得也要給他肯定。
02
但是,「鷹爸」的問題和局限性也有很多,而且可以說是比他的優點更多。
第一,關於成功的定義,什麼叫成功?「鷹爸」是沒有理解到位的。
「鷹爸」何烈勝,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很多父母對成功的理解是比較功利的,目光是短淺的,比如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學、有一份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工作就是成功。
就像「鷹爸」一樣,現在他定的目標是讓孩子考進世界前5名的學校,他把這個理解為成功。
這就是成功了嗎?並不是。幾乎每年都有名校的孩子抑鬱、自殺,或者沉迷遊戲,科科紅燈,最後被退學。
華爾街頂尖的金融從事人員,萬裡挑一,鳳毛麟角,年收入過千萬,夠優秀了吧?但只要去搜,很容易能看到不少這樣的人才壓力過大,濫用藥物,最後身心崩潰。
所以,很多父母對成功的定義只看表面。「鷹爸」看上去更加高級一些,他的目標不止於名校、好工作,還要培養兒子成為搞「AI金融」的企業家,但本質上也是差不多的。
「鷹爸」對企業家的理解也是膚淺的,從他以前從事過的商業項目和運作就能看出來,他自己不僅不是「企業家」,連企業家精神都不懂。
而且,真正的企業家是很難刻意培養出來的,華為任正非不是培養出來,馬雲不是培養出來的。真正的企業家需要豐富的閱歷,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獨特的人生感悟,極高的情商、逆商,還要有家國情懷等等,是有很多複合因素的。智商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可是按照「鷹爸」的思路,即使他的兒子考上了世界前5名的學校,可能最後是成為了一個某個領域上的專業人士。這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成功。
第二,從目前的情況看,何宜德在15歲前考上世界前5名校的可能性很小,這可能導致他的問題全面爆發。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這個孩子從小被殘酷對待,怎麼現在的心身沒出什麼大問題?從我們專業上講,就是為什麼似乎沒留下什麼心理創傷?
其實,何宜德從小肯定經歷過很多痛苦和打擊,當時肯定有負性情緒體驗的。但「鷹爸」與很多家長不同的是,他確實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中,並且以身作則,而且不斷給孩子打氣,針對孩子取得的成績進行誇獎。
通過這個方法,何宜德雖然受苦,但他在爸爸的堅持和鼓勵下,能吃苦。而且隨著他不斷取得突出的成績,外界對他的誇獎也越來越多,被譽為「神童」。
不排除這孩子接受了過度誇獎,有一定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用老百姓的話來講,內心忍不住有點飄。
所以,在上述這種情況下,這孩子把自己吃的苦合理化了,甚至升華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也認同了父親的想法和做法,願意順從。從新聞報導上看,他確實經歷了這個心理過程。
因此,表面看這個孩子非常優秀,吃苦耐勞,毅力超強,又沒有不良嗜好。但其實,從「鷹爸」的解釋來看,這孩子並非天資聰穎,所謂的「天才履歷」中,確實有一些只是媒體的過度炒作。
就像「鷹爸」說的,何宜德有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實只要別的孩子願意去做,也能做到;而如果給他的兒子做一套初中試題,這孩子也未必能答出來。
而且,這孩子的心智不成熟,對很多大學書目的概念並不能理解,處於混沌狀態。在這種前提下,「鷹爸」想讓孩子3年內考上世界前5名的大學,這目標有點過高了。
國外的頂尖院校並不只看紙面成績,更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社會實踐能力和思想內涵。而這孩子現在的英語不太好,大學科目裡的中文概念他尚且還不能理解,更別說英語裡的概念了。
所以,「鷹爸」定的目標難度極高,孩子很可能達不到。一旦達不到,孩子的問題可能會全面爆發。
首先,「鷹爸」和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尤其是孩子。
何宜德一直是個「小名人」,光環加身,他自己心裡可能也自視甚高。現在他父親說出了那麼大一個目標,他就像是被輿論架在了火上烤,騎虎難下,一旦達不到目標,他面臨的是更大的質疑、甚至是冷嘲熱諷。
他可能會嚴重地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本來自信、甚至自負的心態可能一夜瓦解,陷入抑鬱狀態。
這時,他以前遭受過的痛苦,在冰天雪地裡跑步等等接受殘酷訓練的場景,可能會被激活。從這個角度講,這孩子的內隱記憶層面是有創傷的,只是內心自信時不會浮現。
創傷一旦被激活,他可能不但會抑鬱,還會指責父親,把所有責任都推給父親,甚至會有攻擊行為。如果這樣,很多精神科醫生可能會診斷為雙相障礙。
當然,這只是我根據臨床經驗的猜測,會不會成為事實?目前不得而知。
第三,就算這孩子如願考到了名校,是不是以後就沒事?不見得,可能只是爆發點推遲了。
如果這孩子考到了名校,心裡可能更飄。但他從小缺乏校園生活經歷,而國外名牌大學的競爭氛圍是很激烈的,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對人際交往能力、情商有很大的考驗,孩子可能還會面臨語言障礙,跨文化衝突等問題。
換言之,這孩子能不能適應大學生活,這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如果屢屢受挫,發現成功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情緒崩潰也是極容易發生的。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我覺得「鷹爸」如果更有智慧,應該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不要把15歲前考到世界前5名的名校作為成功的標準。這種標準是非常愚蠢的,有那麼一點像是他自己為了出一口氣、為了證明自己沒錯,而把孩子放在輿論的漩渦中的感覺。
從目前來看,何宜德的智商和逆商不低,但這個「高逆商」可能是表面的,因為他可能並沒有真正遇到動搖信心、信念的巨大挫折。
但他的情商可能非常欠缺。而且,他缺乏大部分人的童年成長經歷,缺乏社會閱歷,將來到了大學、職場,他的社會年齡、心理年齡可能跟不上他所處的位置,這都是很大的隱患。希望他和父親一定要意識到這個不足。
其實,這個孩子現在已經很優秀了,即使考不上國際名校,在國內讀個不錯的大學,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有價值的工作,也是非常不錯的。希望這對父子能建立一個底線思維,然後在底線上去努力,不斷加強反省,建立「積極努力,順其自然」的心態。
03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國內影響比較大有幾位風格迥異的家長:中國「狼爸」蕭百佑,崇尚彪悍教育方式,「棍棒之下出孝子」;中國「兔爸」程敏,崇尚平等、溫和、有愛、包容的教育;還有「虎媽」美國華人蔡美兒,用嚴厲、高壓的方式培養兩個女兒。
中國「狼爸」蕭百佑,圖片來源於網絡
「虎媽」美國華人蔡美兒,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兔爸」程敏,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比來說,我更加欣賞「兔爸」程敏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他非常有愛,但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科學的育兒知識和家庭教育觀念。
他懂得真正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積極引導孩子成長。
有人可能覺得按照「兔爸」理念教出來的孩子過於軟弱,尤其可能會讓男孩子缺乏陽剛之氣,像個女孩子、「軟柿子」。
但其實,這些孩子表面似乎「柔弱」、溫和,但隨著年齡增長其內心實際上是自信的,堅定的,面對生活反而能以柔克剛,有較高的逆商和情商。
國內很多家長對「堅強」的理解很膚淺,覺得男孩子不哭、能忍、能吃苦耐勞、做事說一不二、敢挑戰一些極限的事就是堅強。這導致他們選擇教育方式時容易追求表面效果,舍了本質。「堅強」更多應是內心的信念,是看待生活的一種智慧。
最後,希望廣大父母在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定要多加思考,尤其是獨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爭當有智慧的家長!